原标题:《毛泽东女儿李讷的悲喜一生》1953年,毛主席和李敏、李讷和毛远新在中南海。
战争中成长1940年,李讷生于延安,当时毛主席48岁,26岁。由于姓李,毛主席在战争年代也曾用名“李得胜”,便按古人“君子敏于事而讷于言”的意思,给女儿取名李讷。
1948年定都北京之后,李讷才正式上育英小学、育英中学。她从中学起就开始寄宿学习,每逢周末才回到中南海。李讷天资聪明,学习用功,有理想。不过她爱闹病。
意外的爱情1969年,李讷当选九大代表,毛主席提笔圈掉。这时李讷已经当上北京市委副书记,毛主席知道后很生气。
1970年初,毛主席为了锻炼李讷,让她前往设在江西井冈山下进贤县的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劳动。李讷二话没说,立即前往江西。
李讷当时已经年届30,仍然孑然一身,加上她的身份,人人对她敬而远之,她更感寂寞。毛泽民的女婿曹全夫在干校任党委书记,给李讷介绍过几个对象,都没有成功,李讷表示要找一个农民干部,但一时没有合适的人选。
1970年8月,李讷和小徐结婚的报告送到了曹全夫的案头。这可惊呆了干校和中央办公厅的领导,赶紧报告毛主席和,干校负责人和中央办公厅领导甚至已经自请处分。徐某则被“看”了起来,等上级批示一来就处理。
毛主席正在庐山召开九届二中全会,也在庐山,她把李讷叫到山上,两人吵了一架,搞得两个人都很烦恼。李讷看母亲那里说不通,就直接去找父亲。毛主席毕竟有伟人气度,毅然在李讷的请示上批示同意。虽有不甘,但有毛主席做主,也只得签字同意。
1951年6月8日,毛主席和李讷在中南海散步毛主席送给女儿的奇特“嫁妆”毛主席和自然不会去参加李讷和徐某的结婚典礼。
1971年9月下旬的一天,汪东兴找来毛主席办公室做内勤工作的小路,要他代表李讷的娘家人去江西出席李讷的结婚典礼。并且交给他一封毛主席的亲笔信和一个大白包袱,说这是毛主席送给李讷的结婚礼物。李讷后来拆开一看,原来是一套39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出席李讷婚礼仪式的只有十几个人,由干校校长曹全夫主持。他简单致词和放鞭炮以后,让新郎新娘向毛主席像三鞠躬,仪式就结束了。新郎新娘的洞房,就是两间普普通通的平房,整个新房连个“喜”字也未贴。晚上的喜宴炒了八个菜,喝了几瓶红葡萄酒。
悲剧的婚姻几个月之后,这桩婚姻就维持不下去了。原来,两个人的学识、志趣、个性、思想都大相径庭,新婚的新鲜感一过,矛盾凸显,结果两人只好分居。干校领导为了挽救他们的婚姻,把小徐保送到河北某大学学习。这时候,李讷已经有孕,其后生下一个儿子。又过了快一年,两人正式离婚。徐某大学毕业之后,便回了山东老家。就这样,李讷的第一次婚姻正式失败了。
李讷的儿子名叫徐小宇,聪明活泼,小时候经常给人说:“我外公是毛主席。”这个孩子的存在及成长,给李讷增添了负担,但也给李讷增添了欢乐。
徐小宇后来改名王效芝,从北京市外事旅游职业高中毕业后,选择了一条与父母完全不同的独立生活道路:打工、经商。同几位哥哥、姐姐相比,王效芝是最低调的一位。
艰难的重任70年代中期,毛主席有心培养李讷。1974年至1975年间,李讷先后担任了平谷县县委书记和北京市委书记。但由于李讷婚姻受挫,精神不佳,加上身体不好,难以承担重任。
1976年毛主席去世,等“四人帮”被捕。李讷由于有病,没有像被牵连,也算是因祸得福吧。不过,北京市委书记是当不成了,身体状况又无起色。80年代初,李讷身体状况好转一些,遂要求工作。她毕竟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中年知识分子,于是被安排在中央某研究机构的资料室工作。不过是看看书、看看报,整理点资料。
重结的良缘父亲去世,母亲服刑,不幸的婚姻,多病的躯体,使李讷精神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虽说北京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姐,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来往。孩子是她唯一的寄托,母子相依为命,过着孤独、平静的生活。
曾经为毛主席担任过卫士长的李银桥夫妇对李讷十分同情。他们认为李讷应该有一个家庭,她是毛主席的女儿,也是一个常人,是一个懂感情的女人,她有权利享受家庭的幸福和温暖。
这天,李银桥家里来了一位客人,他就是李银桥在中央警卫团工作的老战友、时任昆明军区某军分区参谋长王景清。老战友久别重逢,无所不谈,当谈到家庭生活时,王景清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原来他和妻子离婚了。李银桥觉得他与李讷很般配,就向他介绍了李讷的情况,王景清听了很满意。银桥夫妇又来到李讷家里,把王景清的人品、性格、爱好、兴趣以及为人等详尽地向李讷介绍,李讷听后也觉得条件合适,当即表态可以见一次面。
经过数月的了解和接触,他俩将婚姻大事定下来了。后来,王景清将离休的关系从昆明军区转到了北京,这样他们在朝夕相处、互相照顾中增进了友谊和感情。一年后,他们举行了婚礼。
婚后不久,李讷带着王景清和孩子到京郊秦城监狱看望,对他们的婚姻表示满意和祝贺。王景清还即场书写了一幅隶书,大加赞扬。
人生聚散依依,近30年的携手让李讷和王景清品尝人生百味,深晓生活冷暖。当泛黄的往事随风吹落,他们已是似水流年间最普通的百姓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