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起盛唐时期的诗歌时,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一定是那个大名鼎鼎手持长剑、腰悬酒壶且被人们誉为诗仙亦或者是谪仙的李白。
李白可以说是盛唐诗歌的代表,但其实还有一个诗人长期被李白的耀眼光环所遮盖,他就是被誉为大唐诗魔的白居易。
虽然他生前在唐朝的时候不为人称赞,但是在他死后的万世内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后世人称赞他的才华堪比李白与杜甫。
他不和李白一样生在唐朝的鼎盛时期,而是生在盛唐风气已过的中唐时期。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他一生命运的坎坷以及那仕途的颠簸。
为什么那么著名且被称为诗魔的白居易,一生中会丧子多病,为何在半身不遂之际遣散歌伎?就连临终前留下的诗也让人难懂其中意蕴。
白居易自小出生在河南新郑,但后来由于战乱被父亲白季庚送去了宿州符离,少时经过刻苦的学习终于步入了仕途。
但他的仕途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反而是一路上坎坷丛生,官场上颠沛流离了半生。导致他官场命运不顺利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它的性格。
它不同于在朝堂之上结党营私、一味阿谀奉承的那些臣子,他本性正直,一心为国家社稷而着想,为此在朝廷里没有多少朋友。
当时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唐朝早就已经没有了当初万国来朝的盛况,虽然安史之乱已经被平定,但藩镇割据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当时朝廷的左丞相武元衡正在奉诏前往藩镇平定叛乱,淄青节度史李师道早就包藏祸心,就派杀手在武元衡必经之路上刺杀他。
武元衡还蒙在鼓里,最终在大街上被当场刺杀,朝廷丞相在大街上被刺杀,这么大的事情让朝野为之一振。
但让白居易没有想到的是,朝廷中那些整天恹恹狂吠的臣子们,面对这样的大事却默不作声,很明显就是畏惧李师道的权势。
白居易此时只是一个太子宫中的宫官,按理说是没有权利向皇帝进谏的,但白居易仍旧凭着自己的正直仗义执言。
结果出人意料,那些个臣子这次不在默不作声,而是不断的弹劾白居易,弹劾他作为一个宫官,言官都还没有谏言,他就越级上谏。
这仅仅是第一个罪名,然后又弹劾他不孝。这是因为白居易的母亲就是因为在赏花的时候,一不小心坠井而亡。
白居易被贬弹劾白居易伤名教。最后无奈之下,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也就是在这儿,他写而出了名传万世的《琵琶行》。
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白居易对天下的态度也从“兼善天下”转变成了“明哲保身”,但这一年有了一件好事。
那就是常年都没有子嗣的白居易终于在他的五十八岁,迎来了他这一生中唯一的儿子——阿崔。
老来得子的他非常开心,大摆宴席远远不能表达出自己对这个儿子出生的喜悦,他还向自己的好友元稹写诗表达自己的喜悦。
白居易其实已经有了三个女儿,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大女儿和三女儿早早地就夭折了,这让白居易也十分担心自己这个儿子会不会不他们的后尘。
他对小儿子说,不知道能不能活得长久,将来不管有没有出息都无所谓。但是最终天公不作美,年仅三岁的阿崔不幸夭折。
阿崔的死对于白居易来说是毁灭性的,这件事让白居易彻底心灰意冷,因为他的这个小儿子就是他活着的唯一动力。
他这次对日后的生活彻底失去了希望,对往后的日子也没有了规划。他作了一首诗:有子不留金,何况兼无子。也表明他此时绝望的心悸。
白居易在一首诗中说:门有医来往,庭无客送迎。这一句就表明了白居易晚年的时候已经是疾病缠身,经常需要请医师看病。
儿子的逝去、友人的离世让本就身上多疾病的白居易心如死灰。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都会什么也不管不顾,完全没有章法。
白居易也是如此,在经历过大悲大痛之后,他就开始放纵自己,在自己的府中圈养了非常多的歌伎。
并且每过几年就会换一批,但是在这三年一换的一批批歌伎中,却有两个成为了歌伎中的常青藤,连个人名字叫做樊素和小蛮。
我们不能误会白居易是一个贪恋美色的老男人,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要这样做,只是因为在经历悲痛之后变得有点失常。
而且应该了解的是,那时候的歌伎并不是那种坠入粉风尘的青楼女子,只是献才献艺的那种歌伎。
直到后来,白居易身上的病痛非但没有减轻半分,反而是加重了病情。在白居易六十六岁的时候,他还患上了老年人常患的半身不遂。
此时的他,才是更应该被人伺候、每天欣赏歌舞的时候,但没想到,白居易直接遣散了家中所有的歌伎,包括备受宠爱的樊素和小蛮。
就连他之前最喜欢的马儿,也被他解开缰绳任它随意奔驰而去。此时的白居易就像是已经无所牵挂,仿佛世间万物都与自己无关。
人们常说,人一旦老了就会被以前经历的那些痛苦回忆所掩埋。白居易也不例外,在了结了这世间一切牵挂之后,他遁入空门,在香山寺安度晚年修行。
他回忆起他这一生的宦海浮沉、老来得子的喜悦、晚年丧子的悲痛以及痛失好友的悲伤,一阵悲意涌上心头。
在香山寺蛰居之后,他也慢慢地放平了心态,从以前放荡不羁甚至接近于疯狂的生活状况逐渐归于平静。
他最终回忆自己一生过后,也对自己这悲喜交加的一生万分感慨,他再也没有了年轻时的那份豪气,也没有了能让他动心伤神的事情。
想想自己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通过科举步入仕途,最后距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仅仅一步之遥,这些都是值得提起的。
等最后回忆结束之后,他作了一首诗来总结自己的一生:事事皆过分,时时自问身。风光抛得也,七十四年春。
后人有许多人站出来解读他这首诗,但依旧理解得不够全面,因为从字面意义上来看仅仅包含着白居易一生的耀眼光辉。
但其实,这并不是指白居易不想面对自己的那些痛苦经历,反而是指对于这一切自己早就已经变得淡然,自己并不对此有何避讳。
白居易这一生,自从他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后就变了一个人,从以前那个仗义执言的“屈原”,变成了那个独善其身的“王安石”
临终斋戒所作的那一首诗,虽流传百世经过众多人解读,仍旧难解其中意蕴。但其实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宽慰自己的另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