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赵高的真实身世,史记上只留下“宦籍”、“隐宫”等寥寥数语,又由于古今语义差别,于是乎赵高就成了面白无须、细气尖声的太监。
由于史记中记载“赵高者,诸赵疏属也”,于是赵高又被认为是赵国公子。清代史学大家赵翼认为赵高因秦国灭亡赵国,于是挥刀自宫,混入秦宫,目的就是为了祸乱秦朝,最终达成所愿,含笑九泉。因此,在某些版本中,赵高又成了励志典型。
然而,随着一批秦汉竹简的出土,赵高的真实身世浮出了水面,改写了我们的传统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秦始皇重用赵高的原因!
《史记·李斯列传》中,司马迁提到赵高为“宦籍”,也就是宦官。
周朝时期,《周礼》记载“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这是宫中最早使用阉人的记载。
因此,秦朝时宫中应该已有阉人,但从赵高为宦官的记载来看,他并不是阉人,而是就职于宫中的秦始皇近臣。
关于赵高为阉人的说法,最有力的证据在于《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所谓“隐宫”,一般指“天阉”,某个特别的地方发育不全,或者说非男非女。但“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总不至于兄弟数人都是天阉吧,这也太凑巧、太悲催了,可能性真不大。
总之,通过一系列考证,如今基本确定司马迁笔误,实际应该是“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官。”那么,“隐官”到底是什么意思,与赵高的身世有什么关系?可以说,“隐宫”与“隐官”的一字之差,却让赵高身世被误解了二千年!
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秦律十八种》记载:“许之,免以为庶人。工隶臣斩首及人为斩首以免者,皆令为工。其不完者,以为隐官工。”因此所谓“隐官”,大致可以视为刑满被释放的人员,但因为犯罪导致身体不全,已经无法回归正常的自由民身份,于是就给他们一个新的身份——“隐官”,并给予减半的待遇。其中,“隐”字代表隐去他们身上的罪过与耻辱,然后并不祸及下一代。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也就是说,赵高母亲是罪犯分子,但“世世卑贱”这个说法不客观,因为赵高属于“隐官子”,已经属于正常百姓了。
可以想象的是,由于赵高母亲是刑满释放的“不完者”,想必在他年少时,没有少被其他少年嘲讽欺负,或许因此扭曲了赵高的人性,在他的内心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在秦始皇去世,无人压制赵高之后,成为鼓动胡亥大开杀戒的原因之一。
不过,赵高的少年经历,与秦始皇少年时有些类似。秦异人逃回秦国之后,儿子秦始皇与母亲赵姬待在赵国,但秦国不断侵略赵国,于是当时秦始皇备受欺负辱骂。或许,出于同病相怜,秦始皇对赵高的经历产生了一定的共鸣,也成为重用赵高的原因之一。
有意思的是,如今学者根据“胡亥”称呼认为,胡亥不是名字,而是“姓胡名亥”,根据史书记载胡亥行为分析,他的母亲极有可能是胡人。可能因为母亲身份问题,导致胡亥年少时也被嘲讽、孤立。因此,赵高与胡亥走到一起,可能还存在经历上相近的原因。
赵高身世中还有一个疑点,史书记载说“赵高者,诸赵疏属也”,那么赵高到底是不是赵国宗室中人呢?
考证当时赵姓,得姓之祖为“造父”周朝初期,秦赵两国祖上曾是亲兄弟,后来赵国祖上造父立功被周穆王封在“赵城”,由此而得赵氏。秦国祖上被周人流放,社会地位不高,于是攀附为赵氏,“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从赵高母亲“被刑僇”,赵高父亲应该是秦国低级官吏,以及后来秦始皇对赵国的痛恨、以及对赵高信任与重用程度来看,赵高不太可能是赵国公族后代,更可能是秦国公族后代,只是关系已经极为疏远了。
因此赵高的身世大致是:赵高母亲刑满之后,一个低级官吏娶了她,生下了“赵高昆弟数人”,赵高精通律法、书法,又可能因为是嬴姓赵氏的远亲,于是机缘巧合之下进入秦宫工作。抛开赵高后来的作为,从赵高出身与进入秦宫这段过程来看,的确非常励志。
最终,由于赵氏身份、坎坷经历、精通书法与律令等原因,迅速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入宫不久之后“秦王闻高彊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成了秦始皇的私人秘书、兼皇家车队队长、兼贴身保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