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9日12时30分,中国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邓小平同志夫人卓琳同志在北京逝世,隔天清晨几辆载着花圈的汽车停在巷口,院子门口摆满了添加着挽联的花圈。
翻开卓琳的履历,头衔只有秘书二字。但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离不开她的执手相随。
因为爱,她甘愿如影相随,陪伴他熬过严酷的寒冬,和他一起等待春暖花开;因为爱,她不离不弃,即使爱人已经远走,也一样要完成他的心愿;因为爱,她终生铭记他“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嘱托,将忠诚和挚爱献给自己的父老乡亲……她用自己的人格力量,诠释着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在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一名优秀员的无穷魅力。
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卓琳与她的丈夫邓小平同样是农历牛年逝世,逝世时同样是九十三岁……卓琳在北京景山后街的稻谷仓库胡同里,有一个方方正正灰色砖瓦的普通庭院,院子里到处是花草树木,这里是邓小平一家自1977年后居住的地方。
卓琳去世那天,院门紧闭。时有邻居路过,但并不离开,而是在门口驻足悼念。从大门往里看,两棵松树在黑暗中依偎在一起。胡同里的张大妈说,卓琳在这里住了20多年。当大家知道卓琳老人去世的消息时,米粮库胡同的邻居都自发停在院前悼念。
大院旁家属院的老人说,下午16时许,有多辆车开进稻谷粮库的胡同,其中两辆面包车装满了鲜花、松柏,另一辆车装满了黑布和白布,“来了很多警察和士兵。今晚他们要做花圈装饰灵堂。”当车开进去时,透过敞开的铁门,我们可以看到院子里有两排花圈和花篮。每当有人走进院子,院子里的卫兵就上前去将花圈接下来放在院子里。
一位老邻居说,他在这条巷子里住了50年,去年出去散步时遇到了卓琳。
说起刚刚过世的卓琳夫人,米梁库胡同里许多居住的时间很长的老人说,卓琳老人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位很平和,很普通的老太太”
“已经住在一条胡同里30多年了”,在胡同里住了50多年的居民老徐显得很沉默,略带感伤。他住得离卓琳家很近,因此有机会在大院里“闲逛”
遇到熟悉的邻居,她会微笑着主动打招呼。他说,当得知夫人的死讯后,一大早就和家人自发地守在院门前了,不能去院子里给老人鞠躬,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向老人表达了哀悼之情。
此外,大批手持对讲机在门口指挥交通,吊唁车辆行驶到胡同东口时,需将车号送达院门口守护人告知才能进入;更多车辆只能停在胡同入口处的空地上,悼念群众先下车搬出花圈或花篮,再走进胡同。
从早上8点到9点半,大多数人都来悼念卓琳女士。
几乎每隔15分钟,就有人走进胡同。来人大都手捧鲜花,百合或是白菊。一位女士说,白色象征高贵和纯洁,就像卓琳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花环上的纸条上写着:“卓妈妈,您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上午11时,在卓琳的家乡宣威市,市人民组织集体哀悼活动,无数市民自发前往表达哀思。悬挂着白色灯笼的卓琳老人的故居里,她的遗像被端端正正地摆放在鲜花簇拥的会场中央;而故居的墙上悬挂着写着大字的横幅:沉痛悼念卓琳同志。
卓琳1916年生于云南省宣威县,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她的父亲是一个精明的民族工商业主,最早将著名的宣威火腿制成罐头,销往全国乃至海外,被誉为“火腿大王”同时,他也是孙中山先生的朋友,在南洋军阀起义时,他挺身而出,帮助孙中山先生打败了起义军,有力地支持了这个年轻的共和国。
卓琳姐妹小时候在宣威铺公馆住了好几年。这是一个封建家庭,和爷爷、叔叔伯伯们住在一起。小时候,卓琳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被父亲宠爱,生活似乎无忧无虑。然而,她的姐妹们仍然清楚地看到了封建压迫下妇女的痛苦和悲伤,她们的生活处于一片水深火热当中。
然而她们在当时的环境中也可以说是幸运的,开明的父亲把她们送到昆明读现代中学,读进步的书刊,进而有机会接触和听革命宣传。1926年,卓琳跟随父母在昆明定居,开始接受新的教育和新的思想。卓琳的四哥浦成旭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中国。1927年回国后,带回了大量革命书籍。
卓琳被书中的进步思想深深吸引。但她的音乐老师赵琴仙对她影响最大。这位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宣讲革命和共产主义,在被带到刑场时,这位戴着和的女教师慷慨悲歌,英勇就义。自此,这位大义凛然的人形象在卓琳心中深深扎根了。从那时起,她便决心为妇女解放而斗争。
15岁时,她向妇女解放和自由迈出了第一步。1931年,她作为云南代表团的50米短跑运动员来到南京,参加即将举行的全国运动会。然而,突如其来的九一八事件使得运动会不得不取消了。
当时,云南代表团决定要回家乡,但卓琳决定不回去。相反,她去了北平继续学习。经父亲同意,她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到达北平,1932年进入女子中学。
1936,卓琳被北京大学物理系录取,并且成绩优异。怀揣着实业救国的大志向,她成为云南省第一个进入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北京大学,她积极参加了学校的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卢沟桥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的对华战争。
卓琳无法再继续学习了。那时的延安像一座灯塔,召唤着所有决心抗日、建设新中国的年轻人,卓琳也是其中一员。几经周折,走了七天七夜,她和她的一个姐姐终于来到延安,开始在陕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妇女解放理论和群众工作理论等等。
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她遇到了邓小平。
“从前线回来的时候,他经常来公安部玩,有时我们去他们的车站玩。当时他大概对我有意,后来他来找过我两次。听他讲了形势和理想,我觉得他也是一个知识分子。我想我们迟早要结婚……”许多年后,卓琳平淡而深情地回忆描述了战争年代的浪漫爱情。正如邓蓉在《我的父亲邓小平——战争年代》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最终,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对生活的追求把他们凝聚在一起。
不久,在延安杨家岭一个窑洞前,战友们用简单的方式为邓小平夫妇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几天后,卓琳跟着丈夫离开延安,奔赴前线。婚后,在相处的过程中卓琳逐渐理解了丈夫,默默地支持丈夫。
几天后,新婚夫妇奔赴太行山抗日前线。在那里,邓小平、刘伯承指挥八路军第129师英勇作战,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们继续并肩作战,为1949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卓琳曾任重庆市小学校长。1952年,邓小平调任中央,并且希望卓琳不要在外面工作,卓琳成了邓小平的秘书。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把邓小平一家推向了灾难的深渊:人身自由丧失了,工作停止了,生活非常艰难,卓琳在无休止的批评下被惩罚打扫卫生。1969年10月,邓小平被调到江西省劳动。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卓琳选择毫不犹豫地陪同邓小平来到江西,这对夫妇在一起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在那段拮据的日子里,卓琳从身边的女工那里学到了酿酒的要领,酿出了邓小平非常喜爱的好米酒。他们还做出了对四川人来说最下饭的豆瓣酱。他们还在那里开垦菜地,“他挖的时候,我拿了一张小板凳坐在那里采石。我们把石头捡起来,弄得像一亩地之后,就向老百姓要些种子,种一些容易种的东西。”卓琳生前回忆说,“他总是照顾我”
在江西的三年零四个月时间里,他们一起翻土、一起拔草、一起种菜、一起施肥。虽然空间有限,空气压抑,但他们却乐在其中。
十年磨难,两次跌宕起伏,世界冷清多变,但是卓琳从未放弃对党、对国家、对爱人的深情,她一直追随邓小平。就算是在批评和折磨当中,她也坚持对党和人民的大爱以及对丈夫的深情。
.唐亚钧,卓琳:小平同志半个世纪的“拐杖”.中国人才,卓琳曾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学生,但是日本侵华使她的学习中断,科学救国的理想破灭。在和平年代,卓琳把对科学的追求融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后来,她的孩子邓朴方,邓楠和邓志方,都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母亲对孩子的巨大影响。
在子女教育问题上,邓小平和卓琳合作默契。邓小平从不关心教育孩子的具体问题,他相信他的妻子有能力教育每个孩子。大女儿邓林曾说:“爸爸觉得妈妈做的每件事都很适合。如果不合适,爸爸只稍微指出来,妈妈会马上理解。”在儿孙眼里,卓琳不仅仅是一位忠贞的妻子和慈爱的母亲,她首先是一位革命家。她纯真慷慨、向往自由并且永远充满正义感,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身边的人,无论是后辈还是同事。因为她的纯真和坦诚,她的生活充满了味道;因为她的天真和坦率,她的生活很幸福,她同时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
邓小平和卓琳都喜欢孩子,只要亲戚和老战友有困难,他们都会主动照顾起孩子。卓琳虽然不太擅长管理家庭财务,但她用自己的爱心和真情照顾着大家庭的每一位成员。后来他们的爱也洒在了更多的孩子身上:1992年,卓琳和邓小平两次以“老员”的名义,向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1994年,卓琳将4000元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汶川地震期间,她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10万元。她的孩子说,“母亲是公务员,除了生活,她的工资都捐给了教育、慈善、救灾、扶贫、残疾人事业等。”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因病去世后,卓琳一直沉浸在悲痛中。“到香港自己的土地走一走看一看和亲眼看一看中国人民的小康生活”,这是邓先生生前的两个愿望,这两个愿望后来实现了,她的妻子邓琳替他看到了。
在香港回归仪式结束后,邓小平的小女儿邓榕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特别邀请母亲参加庆祝活动。他安排得很仔细,整个时间我和姐姐陪着母亲,我们全程和他一起行动。”“我父亲是一个生活非常简单,性格非常乐观的人。他对自己的葬礼、事务,甚至生前身后名都没有要求,他只有一个愿望没有实现。所以我们全家都很兴奋,认为参加这个仪式就是实现了我父亲的遗愿。我妈妈也是一个很朴素的人,但她破例做了新衣服。到达香港时,她不能冷静下来到晚上无法入睡。
“交接仪式当天,我母亲被安排在中国政要的第一排,我在台上看着她。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她庄严地站着,实现了对父亲的心愿。第二天,我母亲参加了在香港的庆祝活动。行政长官董建华特别向与会者介绍卓琳女士出席典礼。扶起母亲,母亲亲切地向大家挥手致意,她是在代表父亲向香港人民致敬。”在58个风云变幻的春秋岁月里,卓琳与邓小平始终相濡以沫,患难与共。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伴随着邓小平“两起两落”的考验,卓林以万死不辞的决心,一路陪伴着他。
2009年感动中国度组委会为卓琳颁奖致辞:“彩云之南的才女,黄土高原上的琼英。携小平手五十八载,硝烟里转战南北,风雨中起落同随。对她爱的人不离不弃,让爱情变成了信念。她的爱向一个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女性的坚定、温暖与搀扶。”平凡而伟大,是卓琳一生的最好写照。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与她紧密相连,她默默地站在时代伟人的身后,用坚定的信念和深沉的爱心,支持他渡过难关,开创新时代。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我们也可以看到新时代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
和邓小平一样,卓琳也留下了这样一个心愿:捐献遗体和,骨灰撒入海中,她想在深海中见到她心爱的丈夫,不给国家添麻烦。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卓琳离开我们已经12年了,今天我们带着深深的思念回忆卓琳的传奇人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她对信仰的坚守、对爱情的忠诚、对家庭的奉献、对亲友的真诚。她始终以真挚的心热爱祖国和人民,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一切。她崇高的作风和优良的品德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侯立新.永远的灵魂伴侣——卓琳与邓小平从延河走向大海的爱情.世纪风采,董邵元,感动中国的巾帼英雄卓琳.巴蜀史志,秦来来,那年国庆在卓琳家.晚晴,姚贤玲,卓琳:伟人身边的贤内助.炎黄春秋,唐亚钧,卓琳:小平同志半个世纪的“拐杖”.中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