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曹操的名与字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期沛国谯县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曹操,字孟德。一说又名曹吉利,小字阿瞒。
因此,“徳”与“操”同义相协。就是说,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相为辅佐,互作解释。“操”是“品德,德行”,“徳”也是“德行”“徳”和“操”都是德行的意思。
当然,也可以理解成“德”这个“字”是根据命名的主旨或用意,加以说明的,佐证“名”的属性或功能。“操”是“拿着”,拿着做什么,方便攀登。
还可以这样理解:操持什么?操持德也。《荀子·劝学》:“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这里,“操”有“操持”的意思,古人取名和字愿意从典籍里寻章摘句,“有徳而能操持”,操持德行当是做父亲的曹嵩给儿子曹操命名取字的本意。
曹操小时候没少干过不正经的事。年轻时和袁绍劫持别人的新娘。可能是缺什么就希望什么吧,曹嵩对这儿子算是一眼看得透透的。曹操的爷爷可能是看见曹操时第一句就是:“操,这真是个孙子。”“孟”是用于排行的字,表示是庶长子。古代取名字会考虑排行,一般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排。伯:指的是家中嫡传最年长的儿子。仲:即排行第二的儿子。叔:代表排行第三的儿子。季:是指年纪最末或最小的儿子。例如东汉末年军阀孙坚有两个有名的儿子,老大孙策,字伯符。老二孙权,字仲谋。如果长子不是嫡子,排名时就用“孟”,从大到小按照“孟仲叔季”去排行。曹操是曹嵩妾室丁氏所生,是“庶长子”,所以行字是“孟”
再说说曹操又名曹吉利。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名“吉利”,取自《周易·系辞上》:“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是个非常吉祥的名字,二十岁取字时大概会叫“天佑”吧。
取小名嘛,长辈看着孩子的长相就随便取了。如果较真起来,也有典籍名言支撑,《荀子·非十二子》说:“酒食声中,则瞒瞒然,瞑瞑然。”曹嵩看着这孩子睁不开眼睛的死出,乐了,啊,瞒瞒,这不是富贵命嘛,沉迷于酒食声色,这不就是钟鸣鼎食之家纨绔子弟的样子嘛,随他去吧。
但是,这孩子是真往纨绔子弟不学好的方面使劲儿啊。《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直接说“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其他野史说得更没法看了,坑蒙拐骗,啥都在行。
所以曹嵩思考着给孩子重新起个名吧。如果《曹瞒传》记载的是真实的话,如果曹操是后改的名的话,那么,由“吉利”改成“操”,体现了老父亲对孩子操不完的心,寄托着老父亲对孩子新的期望。吉利啊,你可积点德吧。
02曹丕的名与字曹丕,字子桓。是曹操嫡长子。
“桓”也有“大”的意思。如《诗经·商颂·长發》:“玄王桓拨”,东汉郑玄《毛诗传笺》对“桓”释作:“大也”“丕”与“桓”同义相协。
“子”是男子美称。
《诗经·商颂·长發》:“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赞美的是商朝先祖契,契对于商朝是具有开创之功的。
请大家注意“丕”和“桓”在古籍里的使用情况,以曹操的学识,他给孩子起名和字,不可能没有出处。
03曹植的名与字曹植,字子建。是曹丕胞弟。
“植”有“立,树立”的意思,《左传·定公十年》:“皆至而立,如植。”唐代陆德明释曰:“植,立也。”“子”是男子美称。
按照现行教材的篇目顺序,下次我们讨论讨论李白的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