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堂吉诃德【《堂吉诃德》为什么世人更爱堂吉诃德的疯癫,而不是他的醒悟?】

堂吉诃德【《堂吉诃德》为什么世人更爱堂吉诃德的疯癫,而不是他的醒悟?】

时间:2024-08-08 10:53:48阅读:

堂吉诃德【《堂吉诃德》为什么世人更爱堂吉诃德的疯癫,而不是他的醒悟?】

年近知命,牵着一匹瘦马,戴了一个破了洞的头盔,拿着一柄生了锈的长矛,孤独的骑士开始出发,征服世界。

可以想象,这是最不现实的场景,于是这个孤独的骑士成为人们口中疯癫的老人,精神出了问题的傻老头。

但他就是堂吉诃德,一个被骑士小说荼毒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老人,一个经历过嘲讽、批判再到歌颂的复杂人物。

但历经时间,事与愿违,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堂吉诃德散发出光彩照人的魅力。

尽管他想入非非、疯疯癫癫,依旧让人在其身上找到感动点和认同点。

骑士精神,又称“骑士道”,最早盛行时间是西欧中世纪,其表现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武士精神和日本的“武士道”有共同点,都是把自身的荣耀看得比生命还重,服务于利益集团。

但在精神上,我国春秋时期的“士”更加讲究“仁义礼智信”、“士可杀不可辱”,比后来流行的武侠小说中的侠客精神有更高的道德追求和行为规范。

日本的“武士道”强调的则是“绝对的忠诚”、“绝对的坚韧”,简而言之就是可以毫不顾忌地死,典型行为就是切腹自尽,因为他们把耻辱看做是比死更难以接受的东西。

而西欧骑士精神的表现有八大美德:“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诚实、公正、灵魂”,其中主要表现就是谦卑,这与骑士发展有关。

其实西欧骑士阶层的发展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农工商”中的“士”的发展很像,他们都是在冷兵器时代是封建贵族维护统治最好的制度产物,是一个独特的群体,独立的社会阶层。

西欧中世纪不少骑士还都是贵族子弟,去战场上征战,因功封爵,是所有骑士的向往,就连没有继承权的贵族子弟也不例外。

可以说,骑士精神诞生之初,是积极向上的,它以个人优越感为基础,沉淀着西欧远古民族尚武的成分,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就是“忠君、护教、行侠”,除此之外,还有讲究风度、尊重妇女、崇尚理想等等。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始骑士精神中积极向上的成分逐渐被侵蚀,尤其是以骑士小说为代表的骑士精神,表现出庸俗化、腐朽化倾向。

在塞万提斯生活的时期,骑士小说盛行,但大多都是粗制滥造、荒谬愚昧的。

这个时候骑士精神中的个人主义被放大,那些荣誉和怜悯等精神被弃之脑后,如别林科夫所说“骑士小说表现出对个人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牺牲全部力量甚至自己生命的勇敢精神,把女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的代表。”实际上塞万提斯是温和的批判者,他所谓的“消灭”并不是全盘否定骑士小说的所有,从后来堂吉诃德能被后人喜欢就可以看出,堂吉诃德并非是一个如阿Q一样被全盘否定的人物。

但堂吉诃德实在是荒谬。

据说他原名大概是吉哈达,是个乡间落没小地主,最大的特点就是沉迷骑士小说,被骑士小说里的离奇情节、虚幻故事迷得神魂颠倒,一年到头就埋头看骑士小说,把家庭、工作都弃之不顾。

终于有一天,他完全丧失理智,决定像小说里的游侠骑士一样出发,猎奇冒险,漫游世界。

为了做最地道的骑士,他自称堂吉诃德·台·拉·曼却,将自己家乡的地名附加在姓上,将家里的瘦马取名为“驽骍难得”,这还不够,他又物色了村子里最好看的姑娘,当做自己的意中人,取名为“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将其认作公主贵人。

一切准备就绪后,一厢情愿的堂吉诃德开始了他第一次离乡出行。

之后的故事也很离谱,堂吉诃德第一次单枪匹马而行,看见一个富农在拷打被绑在树上的放羊孩子,他命令富农给牧童松绑,并如数付给牧童工钱,富农被吓得一一照办。

但他走以后,富农重新把牧童绑在树上,狠狠抽打一顿。

后来,堂吉诃德又遇到一对商人,想让商人承认自己的意中人是天下最美的女人,结果被打得满身是伤,爬不起来,被过路的邻居横放在驴背上送回家。

之后不死心的堂吉诃德又说服老实的邻居桑丘·潘沙做随从一起冒险,把旋转的风车当作巨人,把羊群当作军队,闹出不少哭笑不得的笑话。

这样看来,塞万提斯的确在评判骑士小说,他批判的对象也很明显。

从堂吉诃德经历来看,塞万提斯批判的是骑士小说中骑士的受封仪式、典雅虚荣的爱情和魔化的剧情。

在以往的骑士小说里,骑士受封仪式是非常浓重庄严的,骑士需要斋戒、沐浴、忏悔,宣誓,穿戴盔甲,装踢马刺,由高贵的领主主持仪式,由高贵的小姐为骑士挂剑。

而堂吉诃德的受封仪式是非常潦草的,由路边乡村客店的老板拿着账本当《圣经》,由店里的挂剑,嘲讽意味十足,更不要说堂吉诃德出发的一系列准备,都失去了骑士最初的精神追求。

还有堂吉诃德认定的骑士爱情,为了美丽的意中人征战,而实际上他选定的意中人只是个其貌不扬的村姑,村姑也根本不知道堂吉诃德的“爱慕”,其实就连堂吉诃德自己,也是不了解村姑的,这哪里是两情相悦的爱情?分明是胡闹。

实际上西欧骑士精神确实与女人有关系,据说骑士精神最早就源于女人的吊袜带。

1934年,英王爱德华三世为庆祝战争胜利举办宴会,宴会上,伯爵夫人的蓝色吊袜带突然掉落,是非常不雅的行为,但是爱德华三世却捡起吊袜带,系在自己腿上,并说:“谁以为邪恶谁就可耻。”此举赢得众人称赞,也顾不上嘲讽伯爵夫人失礼。

后来爱德华三世组建骑士部队,每位骑士的腿上都要用女人的裤袜吊带打绑腿,骑士与女人的关系就此确定。

通过认同理想女人,使崇拜者高贵,并强调殷勤,忠诚不渝,正义慷慨,是骑士精神最早的起源之一,但是后来选定意中人就变成骑士行为“事出有因”的“因”了。

堂吉诃德便是深信他读过的荒唐故事千真万确,才一路疯疯癫癫地冒险,几次险些付出生命,到最后同村的加尔拉斯果学士假扮白月骑士将堂吉诃德打败,堂吉诃德才郁郁返乡,一病不起。

病重垂危之际,堂吉诃德才幡然醒悟自己从前的种种行为之荒唐,痛心疾首之下,他立下三条遗嘱。

其中一条便是将遗产留给外甥女,如果外甥女要结婚,只能嫁给从未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否则就得放弃全部遗产。

我心知这是塞万提斯在贯彻他创作的最初目的:讥讽旧式骑士,但却没由得生出几分伤感。

堂吉诃德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否定了自己毕生最坚定的信念,重新变回了善人小地主吉哈达。

他的结局无疑是个理想主义的悲剧,从踌躇满志到自我怀疑,最后又在浑浑噩噩中幡然醒悟,他的死,展现了一个完全理想主义的自我毁灭过程。

但要说完全是骑士小说里的荒诞导致了堂吉诃德的悲剧,肯定是不对的,堂吉诃德就像一个幻想自己是孙悟空的小孩子,总想挥舞着棒子,惩奸除恶,消灭妖魔鬼怪。

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笑出了眼泪。

理想主义者仰望一辈子天空,也一直知道那是虚无孤独和至苦至难的,在信仰里执迷不悟,但那是对于自己的执迷不悟,仍会规劝他人追求尘世的幸福。

所以骑士小说带给堂吉诃德的绝不仅是行为上的癫狂,还有精神上的洗礼。

所谓的洗礼并不是宗教思想的洗脑,因为在我心里,堂吉诃德的疯癫是他的保护色,在他的疯癫行为中,我们还是能够找到他理性和讲道德的一面的。

如堂吉诃德第一次出游时遇见的第一件行侠仗义之事,解救牧童,尽管他的仗义毫无结果,他走后,牧童继续被拷打,但是一路行侠仗义,他固执地想将眼前所有不公都抹平。

最重要的是,堂吉诃德是严肃的。

尽管他总哭丧着脸,披着破旧的盔甲,学着骑士小说中人物的礼仪,看起来滑稽可笑。

实际上他不仅面容严肃,一举一动,严肃入骨。

他自始至终都是以一种再认真不过的态度贯彻骑士行为,正直高尚,铲除不公,匡扶正义,在别人眼里他疯癫可笑,但实际上,他才是骑士落幕时代最后的骑士精神代表。

睁眼已是不堪的现实,从埋头的书籍出发,抽出骑士之剑,骑上“驽骍难得”,向混沌不堪的现实巨人发起必死无疑的冲锋,用身躯划出落幕之章。

如英国诗人蒲柏所说:堂吉诃德是“最讲道德、最有理性的疯子,我们虽然笑他,也敬他爱他,因为我们可以笑自己敬爱的人,不带一点恶意或轻鄙之心”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014342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