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生对物理的贡献可以用伟大来形容。
他提出的杨振宁-米尔斯场理论,开辟了物理研究新境界,奠定了上世纪50年代后高能物理的理论基础,引发了包括特霍夫特、温伯格、维尔切克等在内的三项诺贝尔物理奖的工作。
他奠基的、后来被称为杨振宁-巴克斯特方程的工作,涉及了非线性可积物理模型的严格解,引起了数学物理研究的广大新领域,引发了德林菲尔德获菲尔兹奖的工作。
他与李政道先生合作的宇称不守恒获诺贝尔物理奖。
不夸张地说,我们许多人现在还在杨先生开辟的领域内做研究。杨先生在国际物理界的崇高地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改变了“中国人不如外国人”的偏见。
杨先生对科学的贡献,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虽然有人故意降低评价,但物理界的公认并不受这些杂音的影响。
杨振宁先生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教授杨武之先生。杨振宁少时长在清华园。
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杨振宁先生与黄昆先生同宿舍,成为终生好友。他经历了当时中国苦难的时期,即使在美国成名后,也一直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
1971年他克服种种困难,回国看望患病的父亲。为此,他辞去了包括IBM等在内的各项兼职,荣誉,同时在上海开始了他同复旦大学谷超豪、胡和生等数学家的学术合作。
由于杨先生回国访问的影响,他返回美国后被联邦调查局约谈。
由于在中苏矛盾时杨振宁先生坚决站在中国立场,当时苏联报纸称他为国际上的“第五纵队”;由于多次拒绝台湾邀请,他还被美国当时亲台湾报纸称为“杨匪”直至1980年,石溪当地报纸还刊登报道,FBI人员围绕石溪大学活动。
杨先生为中美建交,帮助新中国竭尽全力。
他亲任美国华人协会主席,力促在美华人支持新中国。在协会中,几次受到当时亲台势力的辱骂。
邓小平同志访美期间,他亲自组织会议欢迎。
经历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一百多位学者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