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影张艺谋【《影》:张艺谋的留白与空缺】

影张艺谋【《影》:张艺谋的留白与空缺】

时间:2024-09-25 10:05:57阅读:

影张艺谋【《影》:张艺谋的留白与空缺】

威尼斯电影节特别展映过后,《影》收获了一片好评;但内地放映后,口碑呈现两极分化,有人认为《影》是张艺谋回归初心之作,用水墨画、琴音、八卦、阴阳、雨伞、大刀玩起了新型美学试验,电影的视效体验充满了雅趣与韵味,这一次国师开始抛弃他最擅长的“撞色”构图,用黑白的极简风格构建一种独具东方意境的“水墨电影”;但也有人诟病国师还是老一套,电影的形式感大于内容,故事剧情薄弱,铺陈不足,幼稚有余。

评价《影》之前,刚好有另外两个人的近期作品可以拿来类比: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陈凯歌的《妖猫传》。而张艺谋自己,先是拍了国内外票房口碑都很差的《长城》,就在骂声不断的时候,又迅速投入到了《影》的拍摄。

近三年来,中国电影其实走在了上坡路上,视听效果与剧本创作的贴合度越来越高,但观众却另有要求。

从前提到的《我不是潘金莲》《妖猫传》,甚至是《影》,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批判声在于形式感大于内容。《潘金莲》的“圆形画幅”、出色的摄影调度,并没有让观众有“美”的享受;《妖猫传》奇谲鬼魅的“盛唐”风貌,天马行空的鬼怪传说,也没有让观众感受到惊艳;至于《影》,尽管这已经是张艺谋近年来,故事完成度比较高的一部电影,而艺术设计与审美价值又再次攀上了一座高峰,很多观众仍然对故事情节不满意。

好莱坞电影成为主流后,好莱坞审美也就成了主流审美。如今,当美剧与电影二者不再分家,观众更是不能理解电影与电视之间最起码的区别,以为电影就是缩略版的电视剧,故事写得令人满意,就是一部好片。而满意的维度,几乎也是一直跟着好莱坞审美走。从前视效大片匮乏,特效电影就容易收获掌声;发展到如今好莱坞电影政治正确化,中国观众的观影要求也慢慢出现了“看故事,讲三观”的论调——所谓三观,也很政治正确呀。

仔细体会,《影》除了表现形式非常中式,剧本的创作模式依然带有好莱坞电影的影子。它的剧本概念除了借鉴黑泽明的《影武者》,结尾反转和三幕戏的结构——包括安排一次虚假胜利的套路,都像极了好莱坞剧本创作模式。光是“反转”这一套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好莱坞犯罪片中发挥到了极致,在当代美国影视剧中也很常见。尤其是美剧,在季与季的更替间,可以为了剧情和新世界观的需要把人物形象推倒重建,敌友关系也可以随时转化。当然,这并不是在诟病“反转”本身,我们诟病的是铺陈不足的反转,或是为制造戏剧冲突强行反转,这对故事本身来说都是很幼稚的套路。

另一方面,张艺谋针对他自己而言,《影》确实是刷新了他的商业片记录。除了美学意义上的,剧本相对他以往的电影来说也是完成度很高了。张艺谋在《英雄》时期,就存在人物铺垫、情感渲染不足的弊病,至少《影》,做得已经非常完善了。人物细节也是丝丝入扣,非常传神,如境州与子虞之间真身与影子的身份焦虑,子虞与沛王之间的猜忌,在这部以雨水为底色的电影中更显得暗潮汹涌,在收复境州的主线剧情中,构成了矛盾交织的戏中戏。如果在一些暗线和细节处再细细雕琢,譬如沛王这个人物再深化一些,让结尾反转得更加自然,《影》也会更加完善。

对于电影工业化大时代来说,《影》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它是具有东方特色的视效电影;如今连动画都已经3D化了,作为电影,《影》却展现出了2D的美:氤氲在雨中的水墨画之美。虽然张艺谋年近古稀,但他证明了他依然才华横溢,充满可能性与令人期待的空间——只要他能在此基础上,克服剧本问题,他仍有“留白”的空间。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014342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