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 十大将简历(中国现任十大院士简历,太牛了!)

十大将简历(中国现任十大院士简历,太牛了!)

时间:2024-09-20 09:53:10阅读:

十大将简历(中国现任十大院士简历,太牛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都是在各自领域中杰出的学者,他们的研究和贡献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中国现任十大院士名单,他们分别在不同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李兰娟,女,汉族,党员,1947年9月13日出生,现年76岁,浙江省绍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感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

主要履历:1970年,在浙江医科大学学习。

1973年,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后,在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任主治医师。

1993年,任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1998年,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

2003年,对浙江省“非典”防治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措施。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8年1月,团队获2017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主要成就:李兰娟在传染病领域拥有超过40年的临床、科研和教学经验,她的专长涵盖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以及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诊治。她尤其擅长处理肝衰竭、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微生态的研究。

李兰娟曾荣获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包括:2013年和2014年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展现了她在医学科研领域的卓越贡献。在1998年和2007年,她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体现了她在多个时间段内的突出科研成就。通过她在传染病学的深入研究和在肝炎、感染性疾病等多个领域的杰出贡献,李兰娟为中国医学界树立了卓越典范刘中民,1964年9月24日出生,现年59岁,河南周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所长、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此外,他还是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的主任,以及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的副主任。

主要履历:1983年7月,在郑州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

1983年8月—1990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1990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6年3月,前往法国科研中心RS418学习了8个月。

2003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

2015年12月,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2017年3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主要成就凭借这一卓越的成就,刘中民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省部级科技特等奖各一项,以及一等奖一项,充分彰显了他在煤化工领域的杰出贡献。

安芷生,生于1941年,现年82岁,出生于湖南省芷江县,是一位杰出的环境地质学家。他拥有多重荣誉,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称号。

主要履历:1962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学习。

1966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任职,担任助理研究员。

1985年,进入中科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9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

201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主要成就:安芷生斩获多项重要荣誉,其中包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项和三等奖1项,彰显其在地质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荣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体现了他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他的多重荣誉和丰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凸显了安芷生在地质学、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卓越影响力。

赵梓森,男,汉族,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籍贯广东省中山市,是一名光纤通信方面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履历:1952年—1953年,本科就读于交通大学电信系有线通信专业。

1953年—1954年,任南京电信局、沈阳电信局实习生。

1954年—1958年,任武汉电信学校教师。

1958年—1970年,任武汉邮电学院讲师。

1987年—1993年,任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副院长。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2年12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91岁。

主要成就:赵梓森主要从事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他带领团队开发的光纤通信产品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为经济带来了显著的效益。他在光纤通信领域的贡献不仅推动了通信技术的进步,还为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获得了多项荣誉。他分别于1985年和2005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证明了他在光纤通信领域的杰出成就。作为中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认的开拓者,赵梓森被尊称为“中国光纤之父”他的工作为光纤通信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树立了标杆,对我国通信技术产业的壮大和国家的科技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至展,1938年12月16日出生,江苏常州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履历:1956年,中学毕业后,被学校保送到了南京航空学院。

1962年,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并考取北京大学研究生。

1965年,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

1967年3月,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

1992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徐至展在激光物理、现代光学和等离子体物理领域具有杰出的研究贡献。他的研究涵盖了激光产生、加热与压缩等离子体以及引发核聚变等实验和理论方面。他的研究和获奖成就为现代光学、激光物理和等离子体物理等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成就在奖项中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包括: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展现了他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杰出成果。

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以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彰显了他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突出贡献。

他还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等重要奖项,进一步证明了他在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的杰出影响。

王大中,男,1935年2月11日出生,河北昌黎人。曾任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履历: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专业。

1961年至1962年,为清华大学在职研究生。

1970年,任清华核能所党委常委、设计室主任。

1980年,赴西德进修。

1983年以来,主持低温核供热堆,担任国家重点攻关项目负责人。

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主要成就:李德仁,1939年12月31日出生于江苏泰县,籍贯江苏镇江,他是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主要履历:1957年,从江苏省泰州中学毕业,被武汉测绘学院航空测量系录取1963年8月—1964年12月,被分配到国家测绘局第二地形测量大队任实习生。

1978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招生,李德仁在王之卓的鼓励下再次报考武汉测绘学院,并考上研究生。

1981年,以全优成绩获得武汉测绘学院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

1985年,获得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回母校武汉测绘学院任教。

1997年2月,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

2012年2月,被聘为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院长。

2022年6月,第24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授予李德仁布洛克金奖。李德仁是我国获此奖项的第一人。

主要成就:李德仁长期从事地球空间信息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主要集中在遥感、全球卫星定位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他提出了测量误差处理中的可靠性和可区分性理论,以及空间数据挖掘理论。李德仁的研究成果在地球空间信息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他的工作为测绘、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推动。

他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多个奖项的认可,其中包括: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展现了他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杰出成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进一步彰显了他在地球空间信息学领域的重要贡献。被授予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这些奖项进一步强调了他在地理信息学和测绘领域的突出影响力。

汪品先,男,江苏苏州人,1936年11月14日生于上海,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履历:1955年—1960年,在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学习。

1960年12月—1972年2月,任华东师范大学地质系助教。

1972年2月—1981年3月,先后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助教、副教授。

1981年3月—1982年9月,汪品先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访问学者身份学习。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1年起,汪品先任国家“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的组长。

主要成就:汪品先长期专注于海洋微体古生物与古海洋学领域的研究。他在这一领域的贡献得到了多项奖项的肯定,其中包括: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展示了他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进一步证明了他在海洋微体古生物领域的重要贡献。还被被授予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突显了他在教育与科研结合方面的杰出影响力。

汪品先的研究工作为我们理解古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也为海洋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盛纲,男,1933年12月26日出生于安徽肥东,电子物理学家,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是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履历:1951年,从合肥市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

1958年5月,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担任讲师。

1986年,担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院长。

1988年,担任电子科技大学第一任校长。

2003年,获得红外毫米波领域的国际最高奖——K.J.Button奖,是中国大陆首位获此奖的科学家。

2016年9月27日,在丹麦哥本哈根第41届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会议上,刘盛纲获得特别贡献奖,是中国首位获此奖的科学。

主要成就:刘盛纲专注于微波电子学和电子回旋脉塞理论等领域的研究。他在这些领域的贡献得到了多项奖励的认可,包括: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展现了他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四等奖,进一步强调了他在微波电子学领域的重要贡献。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突显了他在技术创新和发明方面的影响力。

刘盛纲的研究工作为微波电子学和电子回旋脉塞理论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贡献,同时也为相关科学和技术领域的进步作出了重要推动。

葛昌纯,1934年3月6日生于上海,原籍浙江省平湖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方面的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主要履历:1949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物理冶金专业。

1952-1984年,在冶金部钢铁冶金总院先后在冶金室、压力加工室、粉末冶金室担任专题负责人、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

1985年起,在北京科技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葛昌纯长期从事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他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贡献。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气体扩散法生产浓缩用的分离膜研制、先进陶瓷研究、气-固系燃烧合成氮化物基陶瓷,以及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等。

他的卓越贡献得到了多个奖项的肯定,其中包括: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彰显了他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进一步突显了他在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贡献。葛昌纯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和贡献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推动,他的工作不仅在理论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这十位院士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和影响力,他们的研究和贡献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不仅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也是全球科学界的重要人物。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014342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