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小乔是怎么死的(周瑜英年早逝,绝色美女小乔去了哪?不是岳阳,专家说应该在这)

小乔是怎么死的(周瑜英年早逝,绝色美女小乔去了哪?不是岳阳,专家说应该在这)

时间:2024-10-30 11:42:11阅读:

小乔是怎么死的(周瑜英年早逝,绝色美女小乔去了哪?不是岳阳,专家说应该在这)

大乔、小乔,三国时代著名的美女。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周瑜不幸病故,年仅36岁。

周瑜死后,关于小乔的下落史书再无记载,所有流传下来的故事只是传说,没有依据。不过,根据其它一些史料的记载以及历史遗存,可以对小乔的结局进行一些推小测分析。

分析小乔的下落,首先要确认她的身份,与大家印象中的小乔不同,历史上的小乔应该是周瑜的妾,而非正妻。

汉献帝建安四年12月,孙策、周瑜率军攻打庐江郡皖城县,这里正是大乔和小乔的家乡,《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时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

要注意的是,这里用了两个“纳”字。在汉字中,“纳”与“娶”是有差别的,迎正妻为娶,妾为纳。不过,这也只是推测小乔身份的理由之一,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对大乔身份的判断。

大乔是孙策的妾室无疑,因为纳大乔的次年孙策就去世了,而孙策育有一子二女,不可能全为大乔所生,说明孙策之前已有妻室。同理,周瑜“纳小乔”说明小乔也是周瑜的妾。

周瑜生于175年,纳小乔时已24岁,两汉时期男子初婚年龄在14至20岁之间,正常情况下,周瑜应已有妻室。

周瑜去世后,其葬地有不同说法,湖南岳阳、江西新淦以及安徽的庐江、巢县、舒城、宿松等地均有样关遗址或传说。

在庐江县也有一座小乔墓,位于一座汽车站的东侧。相传,周瑜死后小乔来到了庐江,在这里抚养周瑜的遗孤,后来病逝于此,之后就地安葬。

但这个说法并不可靠,因为庐江当时是魏吴两国的交战之地,一会儿属孙吴,一会儿属曹魏,孙权不可能把周瑜的家人安排在这个地方生活居住。

三国吴二乔墓,在府治北。吴孙策攻皖,得乔公二女,自纳大乔,而以小乔归周瑜,后卒葬于此。

这个说法是否可靠呢?还要看史书的记载。《三国志》说周瑜在返回江陵的途中病逝于巴丘,巴丘正是今湖南岳阳。不过,按照这个记载,给人的感觉是周瑜死在了出差的途中,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小乔特意来到巴丘生活,理由似乎勉强。

但其实,赤壁之战后周瑜以中护军、领江夏太守的身份就镇守在巴丘,裴松之注《三国志》说:瑜留镇之巴丘,为庐陵郡巴丘县,瑜病卒之巴陵,为晋荆州长沙郡巴陵县。

巴陵县即《三国志》所说的巴丘,也就是岳阳,它不是周瑜出差途中路过的一个地方,而是周瑜生前的常驻之地,小乔想必也在这里长期生活,这里一直是孙吴的地盘,小乔死后葬在周瑜常驻并病逝的地方,理由较为充分。

这样看来,岳阳的小乔墓显然更为可靠,但这只是可能性之一,因为更大的可能性是南京。

南京时称建业,是孙吴政权的首都。相传南京也有一座小乔墓,具体位置在一所中学里的小山上,但后来学校基建,夷平小山后并未发现墓葬,所以此说受到了质疑。

不过,小乔葬在南京的可能性倒是更大。小乔虽是周瑜的妾,但她的姐姐大乔也是孙策的妾,姐妹二人地位特殊,周瑜死后,作为家眷小乔理应来到孙吴当时最安全、生活最便利的建业居住。

周瑜有二子一女,分别是:长子周循,官至骑都尉,娶孙权的女儿孙鲁班;次子周胤,官至兴业都尉,娶孙氏宗室之女;女周妃,嫁孙权长子孙登。

从周瑜子女的情况看,他们都生活在孙吴上层,任职或生活的范围都在建业,无论他们是不是小乔所生,他们都会善待小乔。

推测起来,小乔的后半生应该在建业度过,由于她的家乡皖城县是交战前线,并在很长时间里被曹魏占据,所以死后回乡安葬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周瑜又是如何归葬庐江县的呢?这主要是时间不同,周瑜去世时魏吴双方的战线靠北,主要在合肥一带,周瑜的家乡庐江县那时还在孙权手中,后来魏吴双方的主战场南推至长江边上的濡须口、东关,扬州刺史部江北的几个郡基本上已不在孙吴手里了。

当然,强调小乔生活在南京,并不绝对排除岳阳小乔墓的可能性,因为小乔毕竟是妾不是妻,身份更灵活自由,如果她特别思念周瑜,主动要求住在周瑜生前工作、生活并病逝的地方,也并非不可能。

除了上述两种可能性,关于小乔的下落还有另一种情形,那就是周瑜死后改嫁他人。汉末三国时期夫亡改嫁的事例多不胜举,这是一种常情,尤其是妾,并不会受到非议。

当时的观虽然也强调女性的贞,但还没有那么严重,当时更强调的是孝,所以小乔改嫁他人也不能排除,但这方面的情况已无法考证了。

吕布手下那支王牌部队,在他死后去哪里了?

像袁绍一样创业,只能自求多福别遇见曹操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014342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