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权力面前,尤其是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亲情甚至是儿女亲情也是不足一提的。这一点,经过残酷的九子夺嫡,且最终胜出的胤禛肯定深有体会。也正是因为有了自己这一辈的经验教训,所以胤禛成为雍正帝后,才不惜对自己的儿子痛下下手。
不过说到底,弘时的死,还是其父亲一辈,争夺最高权力的延续。权力吞噬人性,在帝王眼中,自己以下任何一个人都是可以谋篇布局的棋子,亲骨肉亦是如此。胤禛的心狠,都是从其父亲康熙那里学来的。
康熙在皇帝位60年,确实属于在位时间长的皇帝之一,不过若说起他的年纪,68岁也算是比较长了。不过最为关键的是,是他登上帝位时的年龄才8岁。幼小的年纪登基,为了尽快亲政,所以结婚就会相对得更早,这就造就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其后世子女众多。
他一生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加起来一共55个。由于古代的医疗技术水平有限,最终活到成年的是20个儿子和8个女儿,纵然夭折了一半,但将近30个子嗣,这在历代帝王中也算是多子多女了。家业承平后继有人,何况他的子女将要继承的,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然而,“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上千年来观念传承,最终能继承皇位的,也只能是一人。康熙帝深知这其中的道理,不过康熙帝在儿子胤礽出生两岁后,就将其立为皇太子,算是一种爱屋及乌。其母在出生时难产不幸而逝,所以康熙就将对妻子的爱恋,都转嫁到了这个儿子身上。
客观上,这也为其后的政局,创立了一个相对平和的空间。因为康熙其后断断续续又生了众多子女,而皇太子早早的确立,也算是彻底封死了其余诸子,在长大之后对皇位的觊觎之心。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如果皇太子没有被废除,康熙的诸多儿子,也不会陷入到抢夺皇位的纷争中来。
至于说康熙为何要废掉太子,当时康熙明面上给出的说法是“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这些话要是按到一个庶民或者官员的头上,估计都够灭族了,但太子毕竟是皇帝的亲儿子,所以只是将其废除。
有说法是,太子因为急于夺权,并且还一直在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所以才招致康熙的忌惮。这算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毕竟是皇权是唯一性的,皇帝屁股下的那把椅子,谁都不能提前考虑,即便是处于培训期的太子,同样也不能考虑。
但是,太子本身又是事实上的储君,即使培植自己将来的势力,似乎也没什么不妥,然而这个范围和标准,需要掌控在皇帝的手中,换言之,不能让在任者感受到威胁。或许康熙正是感受到了威胁,才决意将太子废除。而与此同时,太子一旦废除,其余诸子便要跃跃欲试了。
但是,这样的想法也仅仅是皇帝一人知道,表面上来说,他还得以亲情为基础,而且还要严厉地防止诸子们的越轨之举。
最直接的例子便是,当太子被废除之后,庶长子胤禔曾提出要将废太子处死,这直接触碰到了康熙的禁区,并在发生了魇镇加害废太子胤礽之事后,康熙直接囚禁了老大。这意味着,老大在刚刚开始的争斗之中就出局了。不顾及亲情,至少在表面上,康熙也是不允许的。
康熙放手让手下的儿子们去斗,但是又在无形中画下了一个个禁区,他则作为父亲站在圈外,冷眼旁观,谁要是出了圈,谁就失去了争夺的资格。
大儿子出局之后,第二个被康熙盯上的是八儿子胤禩。他之所以会被盯上,是因为他同样在拉拢自己的人马,不动声色地开启布局。康熙明显厌恶这个儿子,甚至于公开言明,他做梦也别想得到皇位。胤禩虽然在父亲这里吃了闭门羹,可仍旧在暗中行事。
但是圣威难测,就当人们都以为废太子不能成事的时候,仅仅过去一年时间,康熙又将其复立。或许在康熙的心目中,他仍旧对太子心存着侥幸,通过这番试炼,一方面让太子得到了应有的教训,另一方面也趁机去除了将来有可能威胁到皇权的两股势力。
然而,太子胤礽还是让康熙失望了。3年之后,太子再次被废除,这次康熙直接点名,太子是因为结党,所以作为父亲的康熙才不得不再次下手。这次被废除,彻底意味着太子没有了做储君的资格,而且也丧失了以后做皇帝的资格。
太子彻底被废除后,老四,也就是将来的雍正帝,他知道自己此时该出手了。
康熙由于在位时间太长,因此大部分的时间里,他都有大把的机会去历练自己的儿子。这个历练的过程,也算是一个培训、淘汰的过程。太子二次被废除后,能够一争高下的,就只剩老四、老八了。虽然彼时老十四也时常被看成是有希望的一股势力,但最终获胜的,是老四。
这番斗争,也算是康熙从另外一个层面,对最终胜出的那个人,进行了强有力的历练。
而且,由于其亲身经历了残酷的夺位之争,十分清楚这里面的利害关系,所以为了避免内耗,雍正亲自上阵给将来的弘历,扫清了障碍。当然,这是从后世的眼光去看的,在当时,谁也不知道弘历就能成为接下来的乾隆帝。
不过,由于雍正建立起了秘密立储的制度,所以,后世人也能从稳固皇权的角度,去合理的揣度雍正的心思究竟是什么。更何况,雍正上位之后,正因为流言不断,而且担心其他兄弟对自己的威胁,还是对他们痛下了杀手,儿子弘时,也不过是一个牺牲品。
因为雍正还没登上帝位的时候,渐渐长大的弘时,也算经历了夺嫡之争的过程。而且更为让雍正忌惮的是,弘时在长大之后,居然和老八允禩交往密切。在没有做皇帝之前,雍正还能勉强忍受,一旦真正成为皇帝,自己一个人站在最高处,就充分感受到了父亲康熙在活着时候的那种感觉。
所以,雍正接下来不但对自己的几个弟弟赶尽杀绝,捎带着也把弘时,归纳到自己的敌对阵营里去了。虽然弘时是自己的儿子,但是在封建社会的观念里,君臣父子之间有严苛的纲常所限制,亲情都要让位于这份规矩。
雍正当上皇帝的第四年,他先是将弘时扫地出门,将其过继给了老八允禩做子嗣,另一方面,弘时还被赶出了紫禁城,直接交给其十二叔严加看管。雍正对这个儿子的公开评价是年少放纵,行事不谨。
无论弘时有没有觊觎之心,一旦被雍正看成是自己的敌人,事实就不再有任何翻身的机会了。仅仅过了一年,雍正五年,弘时便在监禁中死去。他的死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被雍正赐死的,有的说是在监禁的过程中郁郁而终。无论是哪种情况,其结局本质上都会一样。
如果从秘密立储的模式上看,确实可以从雍正为了弘历能够顺利登基,而处死了弘时的角度去推测。但是,外人不知道的是,雍正是在何时才决定将皇位传给弘历的,由于没有这个明确的时间节点,弘时的死去,也就不能确切的被看成是为弘历的上位扫清障碍了。
唯一能明确的是,弘时在世的诸多作为,招致了雍正强烈的不满,其与政敌老八的过分交往,更是让雍正耿耿于怀。
处死自己的儿子,在百姓看来没有情理,然而在权力之下,因为权力的诱惑、权力的责任,使得处于权力中心的人,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平民百姓完全不一样。正因为如此,康熙诸子,争斗起来才能完全地不顾亲情,雍正对弘时下手,也毫不留情。
若是放到纯粹的动物进化角度去看,物竞天择,最终生存下来的那一个,才是最有作为和能力的那一个。每个皇帝之所以无限度的生下很多子嗣,为的就是给帝位的传承提供诸多方案。而围绕皇位的争夺之中,同样也隐含了这一本质。
所以,帝王之家的毫不留情,也就情有可原了。弑子骂名算什么,皇权靠着血脉稳固的传承下去,本身就意味着帝业承继有望。这一点,康熙在毫不留情圈禁儿子的时候懂得,雍正将弘时过继给老八的时候也明白。更何况对一个皇帝而言,选择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只是诸多朝政事务中,占比最小的那个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