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王羲之,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东晋升平五年去世,安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大同年间,嗣孙建祠于墓前。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善书法,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生平西晋惠帝二年王羲之一岁,此年仍处于八王之乱中河间王乂、成都王颖举兵讨太尉、长沙王义。惠帝逃出洛阳。陆机、陆云为成都工颖所杀,陆机有《平复帖》传世。王羲之生于此年,有陶弘景《真诰·注》、尚杲《瀑布山展墓记》、张怀瓘《书断》为证。
惠帝永安元年王羲之二岁匈奴人刘渊称大单于,建汉国,称汉王。李雄称成都王。
惠帝永兴二年王羲之三岁王羲之父旷,原为丹阳太守,在此年十二月右将军陈敏反晋攻秣陵时,弃官而逃。
永兴三年王羲之四岁东海王越入洛阳先后杀七王,历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结束。
十一月惠帝被毒杀,司马炽即位,为怀帝。王雄称帝,国号大成。
怀帝永嘉元年王羲之五岁王旷首建过江之策。王导携钟繇《尚书宣示表》过江,后传羲之。
尚书宣示表永嘉二年王羲之六岁刘渊称汉帝,以蒲于为都。
永嘉三年王羲之七岁王羲之父淮南内史王旷、将军施融、曹超与刘聪交战,超、融阵亡,而告失败。从此上旷行踪、史无记载,后人有多种猜测。
王羲之此年开始学习书法,卫铄为启蒙老师。后世对卫夫人的字有很高的评价:“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宛然芳树,穆如清风”
卫铄永嘉四年王羲之八岁王敦奔建邺琅邪王睿处。睿任其为安东军谘祭酒。
汉刘渊卒,刘和继位,刘聪杀刘和,自立为帝。
永嘉五年王羲之九岁六月汉刘曜等陷洛阳,俘怀帝并将其押迁平阳,杀晋官,掘诸陵。
中原十族南迁,十二月镇军长史周顗投奔琅邪王睿,并见王导。
永嘉六年王羲之十岁过江士族名流王导、周顗等于新亭饮宴。王羲之伯父王庾为鄱阳内史。
永嘉七年王羲之十一岁晋怀帝被刘聪杀害。太子司马邺在长安继位,为愍帝。任琅邪王睿为左丞相。为避司马邺之讳,八月改建邺为建康。
愍帝建兴二年王羲之十二岁传王羲之发现父亲枕中《笔论》,书大进。卫夫人说:"此儿必见用笔决也,妾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建兴三年王羲之十三岁"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由是始知名。"建兴四年王羲之十四岁十一月刘曜进兵关中,陷长安,愍帝降,被解押至平阳,西晋灭亡。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王羲之十五岁三月司马睿在建康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史称东晋。十二月愍帝被刘聪所杀。
建武二年王羲之十六岁三月晋王睿称帝,为元帝,改元大兴。王羲之以伯父王廖为师学习书画。
大兴二年王羲之十七岁六月,汉上刘曜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
冬,石勒称大将军。赵王。
大兴三年王羲之十八岁祖逖胜后赵兵,收复雍丘,黄河以南归晋。
谢安、孙绰,郗昙、司马里生于此年。
大兴四年王羲之十九岁祖逖因北伐无望,忧郁病发,卒于雍州。
永昌元年王羲之二十岁正月王敦举兵于南昌,东进建康,王导率宗族二十余人,每旦诣台待罪。
王敦攻入石头城杀周顗、戴渊、刁协,刘隗投奔后赵。
元帝卒,太于绍继位,为明帝。王导辅政。
明帝太宁元年王羲之二十一岁王导为司徒,郗鉴为尚书令。
郗鉴向王导求婿,王导令前来的门生任选,当时正坦腹东厢的王羲之被选中。即“东床快婿”的典故由来。
东床快婿太宁二年王羲之二十二岁六月工敦再次反晋,王导、郗鉴等讨敦。七月王敦病逝。其官兵溃散。
太宁三年王羲之二十三岁明帝卒,五岁太子衍继位,为成帝。庾氏太后临朝。
王导、庾亮辅政。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在此年前后。
成帝咸和元年王羲之二十四岁《晋书》本传云:"在郡两年而苏峻作逆。"苏峻作逆在咸和二年十一月,七推该是此年。
咸和二年王羲之二十五岁十一月苏峻、祖约以讨庾亮为名反晋。十二月徙封琅邪王昱为会稽王。
咸和三年王羲之二十六岁王羲之为会稽王友。
二月苏峻陷建康。五月苏峻迁帝于石头城。陶侃、温峤、庾亮等讨伐苏峻。九月苏峻战死。
咸和四年王羲之二十六岁诸军破石头城,杀苏峻弟苏逸。祖约奔石勒。石勒取长安,前赵灭亡。
咸和五年王羲之二十八岁石勒称皇帝,以祖约不忠于晋为名,杀祖约。王坦之生。
咸和六年王羲之二十九岁后赵兵侵犯武进、安县,被郗鉴击退。咸和七年王羲之三十岁王羲之由会稽王友,改授临川太守。
晋襄阳再次为后赵兵陷。
咸和八年王羲之三十一岁七月,石勒死,子弘立,石虎自为丞相。
咸和九年王羲之三十二岁王羲之应征西将军庾亮召请,赴武昌,任参军,累迁长史。
石虎自立为天王。
咸帝咸康元年王羲之三十三岁晋大旱,会稽出现人食入现象。
咸康二年王羲之三十四岁王羲之叔父、尚朽仆射王彬卒。
咸康三年王羲之三十五岁王羲之于吴兴为官在此年前后,慕容皝称燕王,史称前燕。
咸康四年王羲之三十六岁王导为太傅,后为丞相,郗鉴为太尉,庾亮为司空。
庾亮与郗鉴笺,起兵废王导,郗鉴反对,事未成。
咸康五年王羲之三十六岁七月王导卒。八月郗鉴卒。
咸康六年王羲之三十八岁正月,庾亮卒。庾亮临终前"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咸康七年王羲之三十九岁王羲之卸任江州刺史,由王允之接任。王羲之《敬伦帖》书于此年。
王羲之从兄三彬之子王兴之《王兴之墓忐》书于此年,此墓志1965年1月于南京出土,井引发了关于《兰亭序》真伪的笔战。
咸康八年王羲之四十岁成帝卒,康帝继位。瘐冰、司马昱辅政。王羲之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王允之卒。
康帝建元元年王羲之四十一岁七月庾翼准备北伐。
建元二年王羲之四十二岁王献之一岁康帝卒,子聃继位,是为穆帝,年仅两岁,褚太后临朝称制。庾冰卒。王献之生。
穆帝永和元年王羲之四十四岁王献之三岁会稽王昱辅政,殷浩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桓温出兵攻蜀。
王羲之与谢安并登冶城,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永和三年王羲之四十五岁王献之四岁桓温攻克成都,李势降,成汉亡。周抚留为益州刺史。
会稽王昱为抗衡桓温引殷浩参朝政。
王羲之为护军将军。《答殷浩书》、《严君平帖》。《谯周有孙帖》书于此年。
永和四年王羲之四十六岁王献之五岁桓温加征西大将军。
《王兴之妇墓志》即《王兴之墓志》的另一面刻于此年。
永和五年王羲之四十七岁王献之六岁有人认为王羲之与谢安共登冶城在此年。
后赵石虎称帝。卫夫人卒,享年七十八岁。
王羲之《司州供给帖》、《司州疾笃帖》、《太常司州帖》书于此年。
太常司州贴永和六年王羲之四十八岁王献之七岁王羲之苦求于出守宣城郡,未获朝廷准许。
永和七年王羲之四干九岁王献之八岁王羲之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下献之从父学习书怯,王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羲之《辞郡帖》、《恭命帖》、《此郡帖》等书于此年前后。
辞郡贴永和八年王羲之五十岁王献之九岁王羲之劝阻殷浩北伐,未能奏效。有《与会稽王笺》、《遗殷浩书》。
王羲之引孙绰为右军长史。
王羲之认为自己在书法上"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王献之观门生樗薄,曰:"南风不竞"。
永和九年王羲之五十一岁王献之十岁殷浩不听王羲之劝告再次北伐,结果大败。
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郗昙、王献之等四十一人,于山阴之兰亭修祓禊,大家饮酒赋诗。王羲之为诗集作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序》。
永和十年王羲之五十二岁王献之十一岁东土饥荒,王羲之开仓赈贷并致书谢尚。
王述力扬州刺史。王羲之轻视王述,耻为其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人为时贤所笑。"王羲之书《运民帖》。
桓温以殷浩失败为由,上疏废浩为庶人。恒温独揽大权。
永和十一年王羲之五十三岁王献之十二岁王羲之称病去郡,三月告誓于父母墓前。从此归隐,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
与周抚《今在田里帖》、《来禽帖》、《吾前东帖》等,书于此年前后。
永和十二年王羲之五十四岁王献之十三岁七月桓温自江陵北伐,八月收复洛阳,修复诸陵。
王羲之书有《旧京帖》、《丧乱帖》、《破羌帖》等。
升平元年王羲之五十五岁王献之十四岁王羲之辞官后,与道士许迈交往甚密,共修服食,采药不远千里,游名山,泛沧海。
王羲之书《旦夕帖》在此年。
谢尚卒。王修卒。钟繇《宣示表》随葬。
升平二年王羲之五十六岁王献之十五岁王献之劝其父王羲之改体。
晋会稽王昱任谢万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都督、豫、冀、并四州诸军事,王羲之书《与桓温笺》,《昨得熙书帖》、《贤室委顿帖》、《群从凋落将尽帖》等。
王羲之《与桓温笺》指出谢万无军事才能,不堪重用。后又致书谢万,劝其与士卒同甘共苦,谢万未纳。
升平三年王羲之五十七岁王献之十六岁谢万、郗昙攻燕,大败,谢万致书王羲之云:"惭负宿愿"。王羲之答书:"此禹汤之诫"。
升平四年王羲之五十八岁王献之十七岁谢安从兄谢尚逝世,弟谢万破废。谢安为谢氏家族始出仕,官为桓温征西司马。
王羲之《谢司马帖》书于此年。
升平五年王羲之五十九岁王献之十八岁穆帝卒,成帝长子丕继位,为哀帝。
王羲之致周抚《登汶岭帖》、《年垂百顺帖》书于此年。
王羲之卒。朝廷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嘱不受。
王羲之作品列表草书《十七贴》,《初月贴》,《行穰贴》《龙保贴》,《上虞贴》,《长风贴》,《贤士贴》,《飞白贴》。
行书《姨母贴》,《快雪时晴贴》,《丧乱贴》《兰亭集序》,《奉橘贴》《孔侍中贴》《寒切贴》,《都下贴》楷书《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佛遗教经》王羲之个性率真、自我,拥有着独立人格与自由人格,更重要的是,他怀有“仁者”的情怀,爱国爱民,在黑暗的官场中他为政勤勉,事必躬亲;他也有着超脱的心境,但却对百姓始终关怀。
“书能寄情,亦可通情。”正因仁者的情怀,王羲之的书法成为了中和之美的典范。
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总的来说,王羲之的风骨和真性情在当时是一股清流,也正是因为其俊逸的人格和高度的仁者情怀,才造就了王羲之飘逸洒脱而又温厚和善的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