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墓有三处,且看下面的史籍记载。
第一处是江西省鄱阳县。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云:英布冢在饶州鄱阳县北百五十二里十三步。
第二处是六安州。清朝同治《六安州志》陵墓条目记载:“英布墓在儒学东岗”,“武庙正殿下即葬布处”
“儒学东岗”是方位;“武庙”,即关帝庙,标志性建筑物。
第三处是英山。清朝康熙《英山县志》陵墓条目记载:九江王英布墓在英山尖下,茔碑尚存。昔有人发其冢者,见铁罐甚坚,内有箭出。异之,遂不敢发。
根据上述记载,在今江西省的鄱阳县、安徽省的六安市、湖北省的英山县等三处都有英布墓冢,这是为什么呢?
英布究竟葬于何处呢?
《六安州志》考证云:今传有宋人地理书曰《玉髓经》者,内有图为布祖父墓,面山肖武陟,又大河洲堵皆极相似,言祖墓者近是。
《英山县志》不仅记述茔碑尚存,还记述有盗墓者掘墓时,见墓内射出箭,遂不敢发。
因此,这三处的墓,实际上是英布死后分尸而葬。头葬六安祖茔,身葬英山,鄱阳的墓仅是空坟。
据史籍所载,高祖刘邦在战败英布后,曾到淮南国都,即今六安西古城。长沙王吴臣诱杀英布后,即遣人送上英布首级到淮南国都给刘邦看。刘邦验看后,就地掩埋。就地,当然埋在埋在淮南国国都附近。
六安英布墓六,是英布的封地,又是故乡,有祖茔在,英布的头颅葬于祖坟。英布的祖坟在六的什么地方呢?
宋地理书《玉髓经》记载,这里“为布祖父墓,面山肖武陟”鄱阳县博物馆馆藏《英氏宗谱》记载:英布的祖父名英继尧,殁葬六安州渔翁撒网。“渔翁撒网”是六安的古地名,今虽无考,但与《玉髓经》所记载的位置吻合。
2、再来看实物。明初洪武年间,六安州筑城挖城濠,发现一块汉淮南王墓碑。
明嘉靖《六安州志》古迹条目记载:汉,英布墓在儒学东岗。旧志载,洪武初筑城浚濠,人见其石刻汉淮南王字样。督工者覆土掩之。遂传为英布墓。
这块墓碑深埋在土里,也未署姓名,只有封号“淮南王”那么,这个“淮南王”是不是英布呢?
专家据此推测,汉初封“淮南王”仅三人,分别是英布、刘长、刘安。
刘长封淮南王时,迁都寿春,后因谋反,被发配蜀郡,途中绝食而死,葬于雍州。这墓不是刘长的。
三个淮南王,己排除掉两个,这个墓肯定是英布无疑。
英布墓鸟瞰图1930年,上海大东书店出版的《汉代名臣传略》一书记载:英布在鄱阳被吴臣诱杀后,尸首被其部属潜运他处。
英山尖全貌这里有两个疑问,第一个是这个“部属”是淮?第二个是英布尸身运往到哪里安葬?
首先来看第一个疑问,这个“部属”是谁?《英山县简志》对《周氏宗谱》有这样一段摘录:成公原为汉淮南王英布部将,布死后,公随退驻英山,遂家焉。
成公,名周成,周氏祖先。这个潜运英布尸身的人可能就是周成。他跟随英布转战南北,亲眼看到英布惨遭杀害,身首异处。凭着多年的交情和侠义,冒着危险把英布尸身和遗物潜运到英山尖下安葬。
英山尖再来看第二个疑问,尸身运往何处?
《英山县志》记载,英山尖曾是英布屯兵之处,铜锣崖、藏马窝等,相传是英布屯兵于此的遗迹。
英布尸身潜运往英山尖,有三个原因,一是这里曾是英布屯兵之处,地方熟;二是这里地处偏僻,能掩人耳目,不致招来横祸;三是这里离鄱阳路程不远,从鄱阳渡过江就到今湖北省黄梅县,穿过黄梅县西行就是英山尖。这一路都是大山区,不易被人发现。
英山尖的英布墓还在吗?
据《英氏宗谱》称:这支是英布次子国势的后裔。英氏后裔对这个墓的说法是“英布死时,头入龙谭,身葬异乡”《英氏宗谱》记载:“公卒,忽乘云飞。”可见,这个记载是很仙化的。说明这个墓没有英布尸体,仅是一座纪念性的墓冢而已。
英山县庠生汪际珍凭吊英布墓,诗一首:绿波流恨九江空,碧血千年瘗此中。
汉鼎己经消劫火,墓门犹自起灵风。
鄱阳有女离魂远,下计无成作鬼雄。
谁识淮阴未收骨,钓台愁倚夕阳红。
请看下篇:初汉皖西——英布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