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当中,战争和瘟疫总是会不期而至,时不时地将整个世界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严重的时候,它们还会导致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毁灭。
与人类自主发动的战争相比较,瘟疫显得更加恐怖。因为人们往往不知道它是从何而起,又会在何时突然消失。
瘟疫就像是地狱的幽灵一般,来无影去无踪。直到科学发达的如今,当它出现的时候,即使人们倾尽了举国之力,花上好几年的时间去防疫,最终也没有办法把它彻底消灭。
不过,就在1910年到1918年这几年里,中国曾暴发过四次名为鼠疫的瘟疫。在那个国家贫穷落后,政权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有一个叫伍连德的剑桥医学博士,成功阻止了灾难的蔓延。
伍连德因此在一九三五年获得生理学与医学诺贝尔奖提名,成为第一个得到诺奖提名的中国人。那么,伍连德当初到底是怎么阻断这四次疫情暴发的呢?
在介绍伍连德博士这一段抗疫的经历之前,还是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鼠疫到底是怎样一种瘟疫。
根据传染病相关资料上的介绍,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它是通过老鼠等啮齿类动物身上的跳蚤向人身上传播一种细菌,人在受到感染之后会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出血等症状。
感染之后一般有三至四天的潜伏期,等到发作之后,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两天之内人就死亡了。因为鼠疫患者全身皮肤会发黑,所以它有一个外号就叫做“黑死病”
这个病在欧洲中世纪时,曾经终结过2500万人的生命。可见鼠疫传播的效率,虽然没有现代的新冠肺炎那么高,但是死亡率却高得吓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曹丕给吴质写信说,这些年因为闹瘟疫,徐、陈、应、刘四位朋友都相继去世了。
这里提到的四个人,正是与曹丕齐名的“建安七子”之四。他们全部都是贵族出身,尚且不能避免死亡,可想而知死掉的老百姓有多少。
后来的历史书中,历朝历代都有暴发瘟疫,百姓大规模死亡的记录。在明清以前,中国地广人稀,发生像鼠疫这种死亡率极高的瘟疫时,往往一灭就是一个村落。
由于死得太快,细菌很快就失去了宿主,于是传染就被阻断了。不过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粮食生产规模上来了,中国人口突破了一亿大关。
再到清朝,又发展了二、三百年,清末时中国人口已经高达四亿人了,这个时候鼠疫再大规模暴发,后果就很严重了。
一九一〇年的那一场鼠疫,其实也不是清末最早的鼠疫。在那之前的十六年,就在伍连德祖籍所在地的广东,曾经暴发过一次“腺鼠疫”
后来,鼠疫传到了香港,是一个瑞士医学家通过解剖确定了病源,最后通过血清阻止了大规模传染。十六年后,当鼠疫卷土重来时,它却跑到了中国的东三省。
当时中东铁路有一个员工因鼠疫死在家中,因为清朝和老百姓的大意,让疫情扩散,不出两个月就大规模暴发了,导致东北重镇哈尔滨每天平均死亡人数达到了50-180人。
袁世凯听说这件事以后,马上就任命伍连德为东三省的防疫总医官,派他亲临疫情重灾区去考察。
三十一岁的伍连德冒着生命危险来到疫区,发现当地的防疫措施有问题。原来当地为防疫专门拨出了一片营地,把患病者和家属隔离起来阻断传染。
但是因为具备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不够,于是就雇了一些“门外汉”,他们凭自己感觉“随便抓人”进行隔离,导致一些没有感染的人被送进集中营,最后染病而亡。
后来,当地的人们因为担心被隔离而死在集中营,因此每当家中有人因感染死亡时,家属就秘而不宣,等到半夜直接抛尸在街道上,巡警也只能直接把尸首拖到城外随便一埋。
就这样,当地的疫情就变得越来越严重了。伍连德到达当地以后,立马就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整顿,并调整了防疫措施。
为了有效阻止飞沫传播,伍连德还设计出了中国第一款口罩,就是将一块医用的外科纱布折叠起来,在中间衬上一块药棉,然后再把两端剪开做成绑带,就能够戴上了。
这种口罩制作非常方便,成本也比较低廉,防护效果也很出色。设计出来之后,伍连德让当地的妇女批量赶制,为阻止疫情扩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种口罩后来被称为“伍氏口罩”
同时,因为袁世凯安伍连德全权负责疫情相关的事务,他有权力直接调动地方上的,所以他很好地完成了封控与隔离工作,很快就把疫情压下去了。
经过这次鼠疫之后,伍连德声名远播。不过真正让他所学大显神威的,还是在1917年到1918年这两年间发生的几次瘟疫当中。
因为那个时候袁世凯已经下台了,北洋军阀执政时期,伍连德再想拿到一个“全权总医官”的身份,调动去实施防疫政策,就不可能了。
并且还有一件让伍连德感觉非常棘手的事,那就是——后面发生的鼠疫,传播的速度比前一次更快,而过去用到的医疗手段也全部失效了。
清末民初的鼠疫,第一次是经广东传到香港,第二是从满铁传到哈尔滨,剩下的也就是1917年-1918年之间发生的几起。
这几起都是从内蒙一带沿商路传至包头,再由晋商带入山西。这一次伍连德又冲到了山西大同抗疫第一线,但是他去了以后却发生了一件比较严重的事,导致他和随行人员一度被困。
原来伍连德发现旧有的治疗手段失效后,怀疑当地的鼠疫和1910年那一次不同。因为他是西医,所以他就安排人员取了感染死亡者的器官准备送回去化验,但是死者的家属不干了!
老百姓几千年来生病一直看的是中医,没见过治病要动刀子的。何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现在人死了,还要开膛剖肚把内脏取走,这多吓人!
于是那个死者的家属在愤怒之下,就带了很多当地的村民去打砸医生们乘坐的汽车,差一点就造成流血事件。
后来还是一个叫何守仁的军需官带了一些士兵过去,再与当地官场上的人周旋了半天,才把这件事摆平了。但是当时伍连德为了救治老百姓,把自己也弄感染了。
伍连德本来不想休息,但是他的同事何守仁给上级打了一个报告,最后当时的防疫委员会开会决定让他隔离休息。
伍连德病好后,根据取得的解剖样本发现一九一七年后兴起的几波瘟疫是“肺鼠疫”,并且最终确定,它不是通过老鼠身上的跳蚤跳给人的,而是通过旱獭传给人的。
那么,它到底是怎么传播的呢?原来,当年的山西大同人有吃旱獭的习惯,所以在这种情况就被传染了。
后来,伍连德在一个旱獭猎人的居住地找到了细菌样本,回到实验室配制了抗疫药。最终通过接种霍夫金疫苗和注射血清的方式,再加上他发明的“伍氏口罩”,胜利完成了抗疫工作。
但是,伍连德并没有真正找到消灭鼠疫的办法。一九三〇年,伍连德在担任上海海港检疫管理处处长时,曾经与人合写了一本书叫做《鼠疫概论》。
在这本书的书尾,伍连德提到:“鼠疫……可以以预防办法使其不再发生,惟在现时尚不能尽行扑灭,将来公共卫生设施及预防医学日益进步,必有可达此目的之一日。”然而时隔百年,在这个地球上的鼠疫,仍然没有被人类真正地消灭。
伍连德在中国工作了三十年,为中国抗击瘟疫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九三五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成为首个获得诺奖提名的中国人。
过了两年,五十八岁的伍连德退休,去了马来西亚开诊所,并撰写回忆录,直至一九六〇年82岁时与世长辞。
伍连德成名的时候才三十出头,当他去山西大同调查之前,曾经有一位享誉世界的法国医学家梅尼,据说是“鼠疫权威”,结果到了疫区几天就感染去世了。
伍连德事实上也感染了,结果他不但活了下来,并且还成功找到了病源,制造出了疫苗,所以有人说他是中国近代防疫史上的“天降神兵”
二〇一九年,世界权威综合医疗期刊《柳叶刀》,为了纪念伍连德的奉献精神,还专门为他设立了一个奖项,就叫——威克利·伍连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