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同路看到巷子里好多人排队,就进来了,没想到能吃到广州地道的云吞面!”来广州旅游的陈伯在去永庆坊的路上,恰巧走进了吴财记云吞面店,“9元一碗,还是米其林!”吴财记对广州人而言并不陌生,即使藏在大同路的一条内巷里,也有不少街坊常年帮衬,更有不少海外华人跨越重洋慕名而来。
一年365天,不关一天门;坚守30多年,不开一间分店。
▌创业:爷爷那一辈就在做面,父亲是改革开放第一批个体户云吞面是广州人再熟悉不过的特色小吃。
多年前的西关地带,小贩肩挑云吞面四处叫卖的场景成为很多老广州人的记忆。他们挑着担,担的一头是熬汤的锅,锅下有生火的炉子;另一头则放着剁好的肉馅,擀好的面条以及调料碗筷。而吴锦云的爷爷就是这样一位小贩。
在吴财记的店门口摆着一副担,“找了个老师傅做的,你们肯定没见过,父亲跟爷爷就挑着这样的担子走街串巷卖云吞面,1953年,父亲根据自己‘吴财贵’的名字创立字号‘吴财记’。”吴锦云说。
被他保留下来的还有父亲这一代的创业记忆。
泛黄的粮票、肉票、外汇券、卫生证、号牌纸被整齐地裱好挂在墙上。父亲研发的老式电力压面机被展示在店铺里,插上电还能正常使用。这些20世纪80年代的物件既让老街坊怀旧,也让后生新奇。
吴财记的家传电动竹升压面工具。吴财记的店面布置成一间微型博物馆,在这里你能看到广州云吞面的前世今生。
吴锦云介绍,1978年,父亲带着哥哥姐姐先从惠州乡下回到而广州,50多岁才回城的他只能做回老本行——卖细蓉云吞面,“就在附近的梯云东路推着小车卖,好多老街坊知道后都来帮衬”
靠着做“走鬼”,吴财贵慢慢有所积累,可以租档做生意。“父亲在1980年领了牌照,1980年底‘吴财记’在梯云路水盛里街开档,3毛一碗云吞面,一天要卖700多碗。”吴锦云说。
吴财记面家的老板之一吴锦云正在为客人煮面。
1989年,吴财贵一大家子终于在广州安定下来,大同路和隆里20号的房子成为他们的家。1993年,他们将档口迁到了1楼,开始了楼下开档楼上住的生活,这家店也成为吴家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吴财记店內的一口旧井,井水依然清凉甘甜。
▌坚守:守住味道不开一间分店,感恩顾客不关一天门多年来,吴锦云兄弟一直秉持“做云吞面容易,做好云吞面难”的信条,兢兢业业地守护着父亲的味道,也抱着“不让吃面的街坊落了空”的想法,勤勤恳恳地坚持365天不打烊。
“竹升面爽口、云吞鲜美、面汤清香,吴财记一直没变过”,住在附近、光顾多年的黄姨和女儿来买生云吞回家煮,“女儿从小就爱吃,如今嫁了人搬去天河,常常借着来看我买上一大包生云吞带回去”
吴财记生意红火,客人除了老街坊,还有众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
不变的背后是吴锦云兄弟对味道的坚守。
云吞馅保留最传统的做法,没有虾仁香菇,只用最质朴的猪上身肉,一斤猪肉剔除带筋的部分只能用六七两,剁碎裹上鸡蛋液;云吞皮是用鸡蛋和面做出的,因为他们觉得现在很多鸭蛋没有蛋香;而竹升面一直选用的是陈村碱水。端上来的云吞面也是最地道的摆法:面晾在云吞上,汤面堆出一点点干面,保证竹升面不会一下子吸收了汤汁,口干变软变差,仍有爽脆弹牙的质感。
吴财记面家的云吞面和炸云吞。
“有些帮工学了几个月就去出去做,却做不出正宗的云吞面。”吴锦云表示,不沉下心学个三四年,只求赚快钱是做不好云吞面的。近几年,时常有人找他商谈加盟事宜,甚至有大的餐饮企业想与其合作上市开分店,都被吴锦云一一回绝,“钱够用就可以,开分店能保证一样的价格一样的味道吗?”其实,做好这一家店,也不是轻轻松松的。吴锦云和吴锦星轮流,一个白班一个晚班,没关过一天店。
▌初心:获奖后的平常心,“不能让慕名而来的人失望”吴财记旧铺对面重新装修了,依然是古色古香的风格,店面大了就可以容纳更多的食客。
十几年前,香港美食家蔡澜来到广州,尝过几家云吞面店后大为失望,称“想返香港食”蔡澜的“广州作为云吞面发源地,竟已找不到一碗正宗的云吞面”的论断引起了强烈反响。不服气的美食家、食客在搜索地道广式云吞面的过程中,找出了“吴财记”等几家面店作反驳,“吴财记”作为广州传统味道的代表获得了人们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