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 二战十大战斗机排名(二战十大双发战斗机,大部分是名机,有一种很多人不知道)

二战十大战斗机排名(二战十大双发战斗机,大部分是名机,有一种很多人不知道)

时间:2024-09-30 10:01:35阅读:

二战十大战斗机排名(二战十大双发战斗机,大部分是名机,有一种很多人不知道)

在今天,双发战斗机一般意味着更高的性能,但在活塞时代却并不是这样。由于天生比较重,双发战斗机在机动性上首先会吃不少亏,因此在一般空战中,双发战斗机要取得对单发战斗机的优势并不容易。但双发自然也有着双发的优点,多一台发动机带来了动力翻倍,如果其他环节处理得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最大速度,这在二战期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性能优势;此外由于机体较大,在重型火力配置、载油量、载弹量及机载设备等方面也有了更多的发挥余地,由此在远程护航、侦察、夜间空战及对轰炸机的截击等特定任务上往往是轻巧灵活的单发战斗机难以企及的。

有一说一,以下排名仅以首飞时间为序,并不代表优劣,原因是不想挨骂。另外Me262和“流星”也是双发战斗机,但和更多的活塞式比起来,好像并不是一类,所以也没有考虑。

Bf.110本尊Bf110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几个欧洲国家中产生的“战略战斗机”这种概念,原型机于1936年5月12日首飞。这货一开始使用DB600发动机,虽然机动性预料之中的不好,但最大飞行速度超过了同期的Bf109B-1,因此德国航空部迅速将其投产。后来DB600发动机交货延迟,因此初期型号安装的是Jumo210发动机,结果除了机动性以外的其他各项性能指标进一步降低,最大速度只有431公里/小时,1938年底,Bf110在换装DB601以后最高速度飙升到541公里/小时,航程、机载武器也得以大幅提升,由此诞生的Bf110C型才算是真正成为一款有效的重型战斗机。

Bf110在对波兰、挪威的早期作战中效果不错,虽然对付波兰的老式单发战斗机已经有些吃力,但重型武器的配置证明在空战中还是有一席之地,1939年12月的一次空战中击落了12架轰炸机中的9架。但在不列颠空战中遇到风火二人转以后,Bf110的好日子似乎就到了头,仅1940年8月一个月内,德国空军就损失了120架。

英国皇家空军博物馆里的Bf.110G-4夜间战斗型不列颠空战后,Bf110更多扮演其他角色,比如战斗轰炸机、侦察机,但最多的还是夜间战斗机,到1944年Bf110占了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的近四分之三,成为德国空军夜间战斗机的绝对主力。

Ju88A-4把Ju88归到战斗机里,说起来好像有点不妥,因为这货其实是起源于所谓的“高速轰炸机”,也就是仅凭速度躲避敌方战斗机的拦截,从而减少对战斗机护航的需求,研制出来的结果是诞生了一个庞大的飞机系列,最终Ju88的各种改型几乎涵盖了所有用途,包括且不限于:昼间空战、夜间空战、对地攻击、近距支援、反舰反装甲、远程侦察等等,后期甚至被改成无人机或制导,是名副其实的“万金油”

对地攻击型Ju88P-5机头下的50毫米航炮二战期间,德军在欧洲和北非各条战线上都有Ju88的身影,对德国空军来说,Ju88的重要性大概和Bf109有一拼,到战争结束时总共生产了大约15,000架。

韦斯特兰“旋风”英国韦斯特兰“旋风”1938年10月首飞,为了尽最大可能利用双发带来的功率提升,两台罗·罗的Peregrine“游隼”发动机装在两个硕大的发动机舱内,机身设计得非常细长流线、外表面尽可能简洁,发动机散热器由内侧机翼前缘的开口提供冷却气流,没有另外开设散热器进气口,除了机头突出来的四门航炮管,全机没有任何突出物,这样的设计让“旋风”的最大速度突破580公里/小时。

“旋风”据称低空性能特别好,加上机头4门20毫米口径航炮,火力在当时也无出其右,皇家空军飞行员称其“优于任何当代单发战斗机”在1941年8月的一次空战中,4架“旋风”对20架Bf109,最终3架“旋风”被击落,但同时Bf109也被击落2架,从双方战机的数量对比上来说,这显然也不能算输。

拆下机头整流罩的“旋风”,四门航炮可还威武?

但是紧凑的机体使得载油量不高,航程也几乎和喷火一样短,不列颠空战主要战斗又发生在高空,再加上“旋风”是唯一使用“游隼”发动机的飞机,而罗·罗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梅林发动机上,多种因素使得“旋风”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不列颠空战中只装备了两个中队,后期也被用作战斗轰炸机,1943年即被霍克“台风”取代,总产量只有114架。

二式复座“屠龙”“屠龙”的编号是“キ-45”,用英语写是Ki-45,日本人把它叫做二式复座战斗机,“屠龙”是日本陆军自己给起的昵称。这款飞机其实也是受欧洲“战略战斗机”的概念影响,先是研制了Ki-38,但没有完成,进一步发展的Ki-45于1939年1月首飞,但随后发现空战能力极弱,连双翼的九五式战斗机都打不过,1942年2月,经过重新设计并换装增大功率发动机的“屠龙改”总算让日本军方满意,这才正式进入服役,因此后来所说的批产以及参战的“屠龙”,实际都是“屠龙改”

“屠龙”装备有一门20毫米航炮和两挺12.7毫米,以及一挺7.92毫米后射,这个火力放在二战双发战斗机里可能不值一提,但在当时日军战斗机里也数一数二,不过屠龙的最高时速在最佳的试验状态下也只有540公里,这个速度在进入1942年以后就不好意思拿出来说事了,这么些指标拿来打格斗空战,结果可想而知。

一架被屠掉的“屠龙”但“屠龙”的总产量还是达到了1690多架,一个原因是日本陆军后来也没精力发展更多的双发战斗机,因此一直在对“屠龙”进行各种改进,主要是机载武器,有些型号也加装了2门斜向上射击的20毫米航炮,还有的把前射20毫米航炮换成了37毫米,这种航炮后来在对付B-29时发挥了不少作用。

“英俊战士”原型机“英俊战士”的发展开始于1938年11月,初衷也是远程护航和夜间战斗机的要求,由同一家公司的“博福特”双发轰炸机发展而来,“英俊战士”直接使用了“博福特”的机翼和尾翼,因而研发进度比较快,原型机于1939年7月17日即完成了首次飞行,1940年7月即开始服役。

“英俊战士”在机身下部装了4门20毫米航炮,机翼还有6挺7.7毫米。这种火力本身已经足够强大,因此作为战斗机,夜间型的“英俊战士”主要用来保卫英国本土、昼间型则远赴北非、地中海等地区作战。不过由于有一定轰炸机的基因,因此“英俊战士”除了用作战斗机,还被英国海岸司令部挂上用来进行反潜、反舰和为船只护航,1943年以后,又在翼下挂了16枚。

“英俊战士”真心算不上英俊,这是机头加装雷达的MKⅧ型战争中及战后“英俊战士”被大量使用,总产量高达5562架,这个数量比起很多单发战斗机来也并不逊色。“蚊式”服役后“英俊战士”逐渐退出了皇家空军一线,但最后一架“英俊战士”一直飞到1960年。

P-38“闪电”P-38“闪电”起源于1936年美军提出的一种截击机的概念,但显然也是受到了欧洲“战略战斗机”的影响,只不过凯利·约翰逊的思路比较清奇,别人双发就是双发、机身还是那个机身,约翰逊这一倒手就成了P-38这种独特的双尾撑布局,也成就了一款“真正”的双发战斗机。

这种布局在当时的确是新颖,但新颖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初期难得完善,P-38在研制过程中也是问题不断,直到1940年9月17日才首次试飞,此时由于“三机体”之间气流的相互干扰等问题,在高速条件下飞机的操纵性急剧恶化,再加上发动机涡轮增压装置延迟交货,直到1941年下半年,日本人已经快要偷袭了,美军才真正获得了第一批具有实战能力的P-38,这时改型代号已经排到了E。

P-38夜间试枪P-38在很长时间里一直都是太平洋战场上美国陆航对付日机的主力,这倒不是P-38在机动性上压住了零式,而是P-38除了速度快、航程远、火力猛以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扛揍,不过有一说一,P-38的性能也的确可圈可点,内油航程达到1770公里,正是这一点在美军成功猎杀的过程中帮上了大忙,美国在二战期间的头号王牌里查德·邦格和二号王牌T·B·麦克盖阿的座机都是P-38,两人战绩分别为40架和38架。

德·哈维兰DH98“蚊”式英国的德·哈维兰“蚊”式最初也是作为轰炸机设计的,但最后可能是最接近“战略战斗机”的一种设计,但同时也可以认为“蚊”式是最接近德国“快速轰炸机”概念的飞机。在很多资料里“蚊”式被称为一款全能飞机。

当然“全能”也是通过改型来实现的,但“蚊”式的改型之多,一般飞机大概只能望其弹舱。最初的轰炸型原型机早在1940年11月25日首飞,战斗机原型机于1941年5月15日首飞,一个月以后是侦察型,这是三种基本型号。据应该不完全的统计,轰炸型后来发展出了大约7种改型、战斗轰炸型约有5种、夜间战斗型大约是9种、各种侦察型共有8种,还有昼间空战型、反舰型、对地攻击型、夜间突袭型、夜间渗透型、运输型,加上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制造的不知道什么型,最后的总产量大约是7800余架。

1945年3月21日,1架蚊式轰炸哥本哈根盖世太保总部后正在撤离这些改装全部是有正式代号的生产型,而不是在服役期间的临时改装。改型越多从一个方面说明飞机性能能够满足越多的任务需求,当然也说明飞机可供改装的余地大。如轰炸型的载弹量从最初约1吨到后期能挂2吨,而后还能飞出670公里的时速,这已经足够把大部分德国战斗机扔在身后。在改进了内部油箱同时加挂副油箱的情况下,侦察版的“蚊”式最大航程超过5600公里,而这架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只有P-38的3/4。

中岛J1N1-S“月光”J1N1的研制起源于1938年,起因是当时日本海军的96式舰载战斗机无法满足对中国内陆地区轰炸护航任务,因此航程是其重要指标之一。初始设计为3名驾驶员,后机身上安装了2个各2挺7.7毫米的动力炮塔,整机超重、机动性差,后被改为远程陆基侦察机。1943年驻拉包尔的日军自行改装了1架这种侦察版,安装了斜向上和向下射击各2门20毫米航炮,结果一举击落了2架B-17轰炸机,由此日本海军又看到了希望,以此为蓝本,最终研制出了专用的J1N1-S夜间战斗机,起了个名字“月光”

“月光”后来成为日本海军最重要的夜间战斗机,从1943年3月至1944年12月间,总共制造了423架。大多数装有早期的截击雷达,但也有些被前射航炮取代,还有一些去掉了斜向下射击的航炮、并把向上的航炮增加到3门。

月光一族据称“月光”对B-24作战效果不错,但对速度更快、高度更高的B-29效果一般,但也有些有经验的飞行员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其中最多的一个机组据称击落、击伤了各8架B-29,还有击落10架、8架的,这些在后期日本的防空作战中已是非常难得。

P-61“黑寡妇”诺斯罗普P-61“黑寡妇”名如其机——大部分时候都是黑漆麻乌的,不过与后来寡姐的小巧玲珑形象有所不同,这货是美国P字头飞机里最大、最重,也是武器最强大的一款,长宽高分别为15.11米、20.12米和4.47米,最大起飞重量约16.4吨,机上共安装了4门固定向前射击的20毫米机炮和4挺安装在机背活动炮塔内的12.5毫米。作为对比,轰炸东京的B-25分别是16.13米、20.60米和4.98米,最大起飞重量约15.8吨。

P-61是专门设计的夜间战斗机,机头装一具SCR-720A雷达,机组除了飞行员和雷达操作员还有一名炮手,机背炮塔能够360°旋转和90°俯仰,可由炮手或雷达操作员瞄准和射击,也可以锁定在向前位置由飞行员操纵。虽然P-61又大又重,却并不“笨”,这主要得益于2台普惠R-2800-65双黄蜂发动机,单台功率2250马力,比B-29上用的R-3350-23还要略多出约50马力。

P-61机头的雷达话说这种飞机国内也有一架,就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内部的航空馆里,前几年馆里装修,飞机也整修了一番,目前状态非常好,诸位精神小伙子大姑娘们可以考个玩玩,估计入学教育就能看到。

亨克尔He.219He219的产量更少,只有不到300架,但其实这种飞机在航空爱好者中的认可度相当高,有些资料甚至认为He219是二战中最有效的夜间战斗机。实际上1943年6月11日,一架还在预生产阶段的He219A-0在首次作战测试过程中就一次性击落了5架轰炸机,好在这架飞机的襟翼故障,最后在降落时摔坏了。

He219最初也是亨克尔的私人投资,从1940年开始研制,采用了加压座舱、前三点起落架、遥控炮塔等技术,还是首个正式采用弹射座椅的批产飞机。设计初衷除是研制一款重型、多用途战斗机,但是德军高层认为采用的新技术过多、且这些“多用途”完全可以用Bf110或Ju88代替,因此并没有采纳,直到1942年才被要求作为夜间战斗机进行修改设计。

这造型……机载武器包括有两门斜向上射击的30毫米航炮、两门翼根部固定向前射击的20毫米航炮,机腹还有2门20毫米固定航炮,飞机配备了列亨斯坦SN-2雷达设备,有专门的雷达操作员。He219A在对抗英国皇家空军夜间轰炸机方面可谓成功,皇家空军为此不得不增加了蚊式夜间战斗型的产量,以与之相抗衡。

其实前面在聊到日本“二式复座战斗机”时,墨林就想总结一下二战期间有哪些双发战斗机,筹划了这么长时间,总算凑了出来,其实这里面大约有一半前面或多或少也都聊过,就不一一上链接了,各位读者老爷还有补充的不?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014342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