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医务人员应掌握的数字)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医务人员应掌握的数字)

时间:2024-03-04 10:40:36阅读: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医务人员应掌握的数字)

医务人员应掌握的数字首发:药议社一、医院管理医院依据功能任务和综合水平不同划分为一、二、三级,根据医院管理、医护质量、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划分为甲等、乙等两个等次。

医院质控体系为院科两级质量管理体系,三级质量考核体系。一级考核体系: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及质控办;二级考核体系:各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及科室其他人员;三级考核体系:各临床、医技、医辅科室主要负责人及科室质控人员。

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

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大类: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安事件。

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1、正确识别患者身份2、强化手术安全核查3、确保用药安全4、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5、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6、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7、防范于减少意外伤害8、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9、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10、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查房制度3、会诊制度4、分级护理制度5、值班和交接班制度6、疑难病例讨论制度7、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8、术前讨论制度9、死亡病历讨论制度10、查对制度11、手术安全核查制度12、手术分级管理制度13、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14、危急值报告制度15、病历管理制度16、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17、临床用血审核制度18、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电子病历保存时间:门诊保存时间自患者最后一次就诊之日不少于15年,住院电子病历保存时间最后一次就诊之日不少于30年。

医院感染暴发指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传染病种类及报告时限:法定传染病分类甲乙丙三类,共39种。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甲类以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于2小时内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其他乙类和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报告。

护理的三查八对一注意:三查指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八对指查对床号、查对姓名、查对药名、查对剂量、查对时间、查对浓度、查对用法、对药品有效期。一注意:注意患者用药后的情况。

配药、皮试、胰岛素注射、免疫接种等操作时,严格执行注射器;一人一针一管一用。

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学分分Ⅰ、Ⅱ两类,每年医务人员继续学分至少25分,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必须Ⅰ类学分10分,Ⅱ类学分15分。

二、药学知识开具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应当另起一行,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每张处方仅限于一名患者用药。

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因特殊诊疗需要使用其他剂型和剂量规格药品的情况除外。

处方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3天。

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为门诊患者开具的品注射剂,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为一次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

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时,每张处方不得超过15日常用量。

第二类精神药品一般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对于慢性病或某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处方用量可以适当延长,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为门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开具的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15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

为住院患者开具的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应当逐日开具,每张处方为1日常用量。对于需要特别加强管制的品,盐酸二氢、盐酸哌替啶处方为一次常用量,仅限于二级以上医院内使用。

医疗机构应当要求长期使用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门诊癌症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每3个月复诊或者随诊一次。

药师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2次以上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处方权。

医师处方权和药师药物调剂资格取消后,在六个月内不得恢复其处方权和药物调剂资格。

普通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保存期限为1年;医疗用毒性药品、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期限为2年;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期限为3年。品和精神药品品种、规格对其消耗量进行专册登记,专册保存期限为3年。

特殊药品主要分为4种:医疗用毒性药品、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广义上还包括:易制毒化学品、兴奋剂、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等。

药品价格管理有四种形式:定价,指导价,市场调节价、4加7带量采购。

药库"五区":待检药品区、退货区、合格药品区、待发药品区、不合格药品区;"三色":不合格药品区为红色、退货区为黄色、合格药品区和发药品区为绿色。

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五专"管理: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账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

处方颜色分四种:普通处方和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为白色,急诊处方为淡黄色,儿科处方为淡绿色,品处方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为淡红色。

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应当遵循的三大原则:安全、经济、有效。

合理用药的五大原则:安全、经济、有效、适当、方便合理用药七大依据:药典、说明书、最新教材、指导原则、临床路径、指南、专家共识处方按性质可分为三类:法定处方、医师处方、协定处方。

癌痛三阶梯给药:第一阶梯轻度疼痛给予非类、第二阶梯中度疼痛、第三阶梯中度疼痛。

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应配备适当数量的临床药师,三级医院不少于5名,二级医院不少于3名。

医院对药品实行三级管理:一级管理、二级管理(专柜存放,专册登记)、三级管理(金额管理,季度盘点,以存定销)。

药品召回分为三级:一级召回、二级召回、三级召回。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多重耐药:多重耐药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医疗机构应当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下列相应措施: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1小时内给药,或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使用非使用抗菌药物前微生物样本送检率大于等于30%,使用使用抗菌药物前微生物样本送检率大于等于50%,使用特殊级使用抗菌药物前微生物样本送检率大于等于80%。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得超过2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40%。

精神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5DDD以下。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5%,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得超过5%,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10%。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调整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品种结构,并于每次调整后15个工作日内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调整周期原则上为2年,最短不得少于1年。

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三级:轻度:指轻微的反应或疾病,症状不发展,一般无需治疗。

中度:指不良反应症状明显,重要器官或系统功能有中度损害。

重度:指重要器官或系统功能有严重损害,导致残疾或缩短或危及生命。

药品不良反应分为A、B、C三大类:A类反应主要是毒副作用,B类反应则为特异质或特应性反应。

C类反应:发生率高,用药复杂,没有明确时间关系,潜伏期长。

进口药品自首次获准进口之日起5年内,报告该进口药品的所有不良反应;满5年的,报告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15日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立即报告;其他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30日内报告。

药物临床试验一般分为四期:I、II、III、IV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动物实验和临床用药经验对胎儿致畸相关的影响,将药物分为A、B、C、D、X五类。

根据用药的安全性,OTC药物又分甲类OTC和乙类OTC两大类。甲类(红底白字)的只能在医院、药店销售;乙类(绿底白字)的是可以在超市、宾馆等地方销售。

三、中药学知识中药方剂中遵循的配伍组成原则是"君、臣、佐、使"四个方面;中药配伍中有"七情"、"十八反"、"十九畏";中药有"四气五味"之说。

一枕:中医诊病切脉时所用的脉枕。

二气:中医阴阳学说中的阴阳二气四气:中医的药性是寒、热、温、凉。

四诊:中医诊病的方法,即望、闻、问、切。

五味:中药的药味是酸、苦、甘、辛、咸。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014342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