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物,源于中国古代,享恶魔之名声,无荤素之界限。可为鸡鸭鱼、肉蛋奶,也可为蔬果与姜蒜。
生病的时候,大家都说不能吃。身上起疹子,亲友让你忌吃“发物”;术后康复阶段,有的医生可能告诫你别吃“发物”;就算没病,一个人体质不好,也有各种推送和帖子对你说,少吃“发物”
对发物,我们既迷茫又信奉,即无法完全说清楚它的本质,也不知道科学与否,但关键时刻,许多人又默默遵循着这些代代相传的生活经验。
所以,口口相传的“发物”究竟是什么?该如何用现代营养学的观点理解发物?术后患者、肿瘤患者真的不能食用发物吗?老人们为何“信奉”发物?
发物到底是什么?
“发物”一词在我国的名声已经狼藉了数百年了,这是一个听起来有点痒、有点肿,还极度模糊的概念。
最开始,中医理论并没有“发物”一说,发物大多是民间经验总结。
一些人吃了某种食物后,诱发伤口红肿、溃烂、或引发哮喘等呼吸道症状,这种食物就成了发物,以鱼虾羊肉等常见。
到了后来,发物又被理解为具有热性的食物,比如能引起口干、目赤、牙龈肿胀、大便秘结的食物。
如今,“发”的概念就更加宽广,认为凡是容易诱发某些旧病或加重现有疾病的食物都可以是“发物”比如:·生姜、花椒、羊肉、韭菜等发热之物,是口腔溃疡、牙龈肿痛者的发物;·西瓜、柿子、凉茶、冷饮等发冷积之物,是怕冷、手脚冰凉的人的发物;·虾蟹、鸡蛋、香菜、椿芽等发风之物,可加重瘙痒症状;·糯米、猪肉、米酒等发痰湿之物,是体内湿热有痰的人的发物;这样一来,大多数食物都成了中国人口中的“发物”,形成“万物皆可发”的局面。
到现今,术后医生也会说,要忌口发物,用药说明上也会有忌口,可见发物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疗饮食的一部分。
发物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现代营养学观点该如何理解发物?
如果说发物没有科学依据,有人站出来说,“吃了发物发得我以后都知道老实了”
而说发物有科学依据的,又很难系统地解释这个传统概念。
不过,如果从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角度出发,有很大一部分发物是这些食物。
造成过敏的食物食物过敏现象经常出现,发达国家的每100个人中,就约有10个人存在一种以上的食物过敏,过敏一旦发作,轻则嘴麻、嗓子痒、皮疹,重则皮肤肿胀、诱发哮喘甚至休克。
正因如此,如小麦、鸡蛋、芝麻、甲壳类、牛奶、鱼类、花生、大豆这类容易造成人过敏的食物,占了发物的半壁江山。
此外,一些高组胺食物组胺作为过敏反应过程中重要的炎症介质,会诱发人们产生类似过敏症状。当吃了如鲅鱼、金枪鱼、不新鲜的海鲜、发酵食物、菠菜等含组胺高的食物,可能会加重全身瘙痒、长痘痘或者变肿的情况。
辛辣刺激的食物部分人食用辣椒、姜蒜、酒精等刺激性食物会产生肠胃不适的症状,加重消化道溃疡,且刺激物质直接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使原有的皮肤病病情加重或病情迁延。
高嘌呤的食物大豆制品、海鲜、动物内脏等食物含有较高的嘌呤成分,会导致痛风患者尿酸水平升高,如果在痛风急性发作期食用此类食物,极大可能会加重病情。
高胆固醇的食物猪脑、动物内脏、蛋黄、奶油等食物含胆固醇较高,有可能加重高胆固醇血症及肝脏类疾病的病症。
术后患者、肿瘤患者真的不能食用发物吗?
在所有关于发物的说法中,还有两个说法最深入人心:“手术后不可吃发物,否则影响伤口愈合。”“癌症患者不可吃发物,会诱发癌症。”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发物不会影响伤口愈合。
富含蛋白的食物,如豆类、蛋、奶、瘦猪肉、牛羊肉、鱼肉海鲜等,都能为伤者提供必需的营养。伤口愈合过程中,吃好喝好很重要,不吃肉怎么好好长肉呢?
如果没有海鲜过敏的情况,鱼虾蟹等都是高蛋白食物,可以放心大胆食用;同时,针对辣椒、姜、蒜等,如果没有肠胃不适,则无需禁食,可适量摄入。
其次,发物不会促进肿瘤生长。
有些人认为,患者摄入富含营养的发物会被肿瘤吃掉,肿瘤越长越大,人越来越瘦小,也因此某些患者术后拒绝高蛋白、只吃土豆白菜,过上了上个世纪的生活,体质下降,加重病情,真的是得不偿失。
根据各方研究和临床医学分析,过多的忌口会对患者带来伤害,肿瘤患者吃好喝好,可以防止机体营养状况恶化。比如食管癌患者早期饮食护理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为宜。
所以,肿瘤患者食用高蛋白食物,不仅不会促进肿瘤生长,还能够改善患者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综上而言,发物虽然不是严谨的科学理论,但早已成为中国特色医疗饮食的一部分。
随时代变迁、医学发展,人们对“发物”的认识将会越来越清楚。发物需要吸收现代医学知识,不能一棒打死,不同的人也不必忌食同一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