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的并发症及治疗1.排尿障碍及泌尿系统感染。
脊髓损伤患者最主要并发症是排尿障碍及泌尿系统感染。脊髓损伤初期因膀胱逼尿肌完全性麻痹,失去收缩力而导致尿储留,可持续数周或数月脊髓休克期后,损伤水平以下的脊髓逐渐恢复功能,逼尿肌也随之恢复反射活动。损伤在脊髓圆锥以上者呈反射性尿失禁,在圆锥及马尾的患者呈用力性尿失禁。康复中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有膀胱引流和排尿训练。而患者出现尿失禁和尿储留后常引起多次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治疗原则: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保持排尿通畅,必要时留置尿管;在排尿通畅的基础上多饮水及输液,以控制感染。
2.压疮是脊髓损伤第二大严重并发症。
压疮的定义:因压力或压力复合有剪切力和(或)摩擦力的作用而导致的皮肤和(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损伤。
压疮的预防:保持皮肤及床单的清洁和干燥,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交替变换仰卧、侧卧、俯卧等体位,坐位时应间隔20~30min用双手撑起身体,使臀部离开坐垫30s,以改善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如皮肤有发红应及时减压。
减轻骨突出部位受压,用软枕、海绵等将骨突出部位垫高,特别是后枕部、肩胛部、骶尾部、髋关节、膝关节,以及足跟和内外踝部,必要时使用气垫床。
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保证摄入的营养全面均衡,多进食含丰富蛋白质和维生素C、锌的食物。
积极的控制和治疗原发病,开展适度的康复训练;清洁创面,防止感染,促进组织愈合。
3.呼吸功能障碍脊髓损伤特别是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因呼吸肌的神经支配出现障碍而瘫痪,正常呼吸功能无法维持。
治疗方法:呼吸训练增加胸壁运动保持呼吸通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切开4.肌肉痉挛高位脊髓损伤患者一般在伤后3-6周出现肌肉痉挛,6-12月达到高峰。康复治疗;去除诱因;牵张训练及放松训练;口服巴氯芬片、硝苯呋海因等药物均对解痉挛有治疗作用;用5%酚溶液或肉毒素局部注射亦可使局部痉挛得到缓解,但对全身痉挛者不适用。
5.骨质疏松脊髓损伤患者的骨质疏松系废用综合征的表现之一。防治的方法强调早期的康复训练,尽早离床活动,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的站立训练是减少骨质疏松的最佳选择。
6.疼痛大部分脊髓损伤患者在损伤平面以下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可以是躯体性的,也可以是中枢性的。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是按神经生理特征分类。可分为周围神经痛,脊髓中枢痛,内脏痛,肌肉张力或机械性痛和心理源性痛。多数脊髓损伤患者的疼痛只有在影响功能的情况下才必须治疗,如果不影响功能就不一定治疗,以免止痛治疗本身的不良反应。
7.自主神经反射亢进自主神经反射亢进是T6损伤平面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对内脏的恶性刺激和来自损伤水平以下的其他不良刺激引发的突发性高血压、头疼、面部潮红、多汗、恶心、皮肤充血和心动过缓等症状的阵发性综合症。脊髓休克期后即可发生。常见的刺激有膀胱充盈、直肠刺激、便秘、感染、痉挛、结石、器械操作等。
治疗:(1)尽快找出和消除诱因。立即抬高床头或采取端坐位,以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排血量。降压。
8.异位骨化异位骨化是指在通常无骨的部位形成骨组织,多见于软组织中。常见于髋关节,其次是膝、肩、肘关节及脊柱。异位骨化分期9.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是脊髓损伤后循环系统主要的并发症,由于患者运动受限和长期卧床,下肢静脉壁处于松弛状态,静脉内血液较长时间瘀滞形成血栓而导致血管闭塞。
防治:(1)肢体适当的被动活动或按摩,鼓励早期活动,以改善肢体血液循环状态,防止血栓形成;应用弹力袜或弹性绷带及适当抬高床尾有助于静脉回流;有条件者使用血流助动仪,包裹于小腿外周,定时重复自肢体远端向近端充气加压,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抗凝治疗控制局部炎症10.排便障碍90%的脊髓损伤患者出现排便异常,便秘为其主要特征,由于缺乏胃结肠反射,结肠蠕动减慢及直肠排便反射消失而使水分过多被吸收所致。治疗的关键是促进胃肠蠕动及训练排便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