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各行各业出现了一些女性先进人物,比如说江西的樊孝菊,凭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成为那个年代江西省的旗帜人物,诠释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真谛,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也是一位来自江西的先进女性人物,她的名字叫丁长华。
丁长华身上都有哪些事迹呢?
1939年5月,丁长华出生于江西金溪县丁家村一个贫苦家庭,童年时期的丁长华饱尝旧社会之苦,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母亲抛弃她和三个弟弟改嫁到外地,12岁的丁长华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到家里,照顾三个弟弟,靠着的救济与微薄劳动艰难度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独特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锻炼了丁长华独立的人格与坚强的意志,这些品质为其后来成为先进人物打下了基础。
从1953年开始,在中央的号召下,全国掀起兴办农村合作社的热潮,为了报答党与国家的解放之恩,丁长华积极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还召集同社的五位女青年组成了生产队,取名为花木兰队,丁长华担任队长。
丁长华特意向队里要了品质最差的两亩田进行高产实验,当时花木兰队员天刚亮就下地干活,一直忙到半夜才回家休息,日复一日,一年下来,花木兰队生产的棉花亩产达到903斤,水稻亩产1200斤,创了记录,引来一片惊叹。
随后,在组织的帮助下,丁长华的队伍不断壮大,升级为,内部搞起了劳动竞赛,在他们的相互比拼下,再次创下丁家村有史以来的高产记录。
浒湾沙碛地,丰收尽人夸。古有穆桂英,今传丁长华。香稻千斤亩,高棉万棵花。肥猪争吃食,灰鸽自归家。
1964年3月,丁长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大会主席团成员,代表江西受到毛主席与周总理的亲切接见,此后,丁长华又先后被毛主席接见,丁长华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的生产上。
1966年,浒湾爆发洪水,大部分人都撤走了,丁长华率领的却留了下来,他们趟着齐腰深的水将饲养的畜禽进行转移,从而保住了集体财产。
1969年,丁长华担任抚州地委委员、地区妇联副主任,先后参加了党的十大、十一大与十二大,并在十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73年,丁长华担任江西省妇联副主任,1977年改任抚州地委常委、金溪县委副书记,并随中国代表团出访罗马尼亚。
从1987年开始,丁长华开始退居二线,在金溪县人大与抚州地区政协工作,在此期间,丁长华仍然挂念着的发展,为了改造低质棉田,特意到南丰引种蜜桔。
2001年,丁长华从领导的岗位上退休,多年后,她再次回到丁家村,看到那绿油油的田野,丁长华想到了当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蓬勃向上,欣欣向荣。
想到这些,丁长华眼里饱含泪水。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丁长华身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将这种优秀品质投入到工作与学习中,以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