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张廷玉怎么死的(张廷玉:康熙栽培,雍正重用,辅佐乾隆15年,为何晚景如此苍凉?)

张廷玉怎么死的(张廷玉:康熙栽培,雍正重用,辅佐乾隆15年,为何晚景如此苍凉?)

时间:2024-02-22 11:25:29阅读:

张廷玉怎么死的(张廷玉:康熙栽培,雍正重用,辅佐乾隆15年,为何晚景如此苍凉?)

清朝雍正十三年,清世宗雍正帝在圆明园驾崩,临终前留下遗诏,任命鄂尔泰、张廷玉、允禄、允礼四人为顾命大臣。待鄂尔泰和张廷玉二人从“正大光明”牌匾后取下传位诏书,四皇子弘历正式登基,是为乾隆帝。

雍正帝是一位敢爱敢恨的帝王,他在遗诏中特地提到张廷玉,《清史稿·列传七十五》记载:遗诏以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

雍正一方面出于对张廷玉的认可,另一方面为了让张廷玉死心塌地地辅佐弘历,因此承诺,等张廷玉百年之后,要将他配享太庙。

在张廷玉之前,清朝还没有汉臣配享太庙的纪录,张廷玉得知雍正如此礼遇自己,伏地痛哭,感激涕零,当着乾隆的面表示自己一定肝脑涂地,不负先帝重托。

谁能想到,15年后,张廷玉告老还乡时被乾隆一再训斥,不仅风光不再,还被乾隆挖地三尺,追缴御赐之物。乾隆二十年,84岁的张廷玉死凄惨落寞,死在家中,三代名臣,竟晚节不保!

《清史稿·张廷玉传》记载: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大学士英次子。

康熙三十五年,25岁的张廷玉接到父亲的通知,要他到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他一举考中举人。

可就在他准备参加第二年的会试时,康熙却任命他的父亲张英为科举的总裁官,按照朝廷规定,考官的直系亲属因回避原则,张廷玉因此不能参加当年的科考。

张廷玉只能再闭门苦读,等三年后再考。三年后,也就是康熙三十九年,张廷玉一举考中进士,翌年,他的父亲张英告老还乡。

因此,张廷玉初入官场的那几年,他的父亲并没有在他身边指点,只是,张廷玉比寒门学子更有优势的是,其父作为大学士,为他留下了大量的资源。其中,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康熙帝。

《清史稿·张廷玉传》记载: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直南书房,以忧归。服除,迁,历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

也就是说,张廷玉在康熙三十九年考中进士,随即选中庶吉士。按照惯例,三年后,庶吉士散馆后,他们要么被留在部院,要么被外放到地方为官,此后需要熬资历,慢慢升迁。

但张廷玉不同,他“官运亨通”,翰林院散馆后,他先被康熙任命为翰林院检讨,然后子承父业,入值南书房,赐正四品朝服,直接成了康熙帝的“秘书”

根据张廷玉自己在《澄怀园语》中回忆,他入值南书房后,很得康熙信任:辰入戌出,岁无虚日。塞外启从,凡十一次,夏则避暑热河,秋则随猎于边塞。

意思是,张廷玉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入宫,到晚上天黑才回家,终日陪在康熙身边。夏天康熙到热河避暑,秋天康熙到塞外行围,他一共陪同了11次。

康熙四十七年,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去世,张廷玉回乡守制三年。三年后,张廷玉又得到康熙一阵提拔,他先任太子,又担任科举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到了康熙五十五年,张廷玉已经是内阁学士兼吏部侍郎,位列正二品。

康熙五十九年,张廷玉调任刑部侍郎,次年,山东发生了一起邪教闹事案,康熙派张廷玉为钦差大臣,前往山东。张廷玉到山东的第一天,就寻求山东巡抚李树德配合,立即抓捕150余人,经审理,杀了其中7人,流放35人,案子遂平。

纵观张廷玉的一生,他虽然位列宰辅,却没有当过封疆大吏,更没有在京城以外的地方任职,但他却对地方上的事务了如指掌。从他在山东办案就能看出,他表面上温润如玉,其实雷厉风行。无论是能力还是手腕,张廷玉都属上乘。

所以说,在康熙年间,张廷玉在“家世背景”和“自身才能”方面,占尽优势,再加上康熙对他的刻意栽培,张廷玉的前途一片光明。

而张廷玉运气特别好,他又遇上了一位务实的皇帝——雍正。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在畅春园驾崩,皇四子胤禛登基,是为雍正帝。雍正经过残酷的夺嫡之争,深感皇位来之不易。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雍正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张廷玉长期在南书房行走,不仅为政经验丰富,而且素来不涉夺嫡党争,再加上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曾做过雍正的老师,在雍正看来,张廷玉“根苗皆正”,于是,立即拔擢张廷玉为礼部尚书,仍旧在南书房当值。

雍正帝素来以勤勉著称,没想到,张廷玉更是勤快,史载:“日侍内值,自朝至暮,不敢退,间有待至一二鼓。”意思是说,张廷玉每天在内阁当值,从早晨工作到晚上,有时候还加班到夜里。

当时,内阁大学士以康熙朝老臣富察·马齐为首,雍正便加封张廷玉为太子太保,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命署大学士事”即,张廷玉虽然不是大学士,但雍正让他先进入内阁处理政务,俨然是把张廷玉当成大学士来使用,和马齐搭班子。

雍正是一位锐意革新的帝王,他在位期间,扫除康熙晚年的弊病,刷新吏治、清理亏空,包括后来推行的“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新政,都少不了身为宰辅的张廷玉的谋划和推行。

人们都知道雍正让清朝的国库充盈起来,其实,若少了张廷玉这位缜密谨慎、身兼户部、吏部要职的内阁操盘手,雍正没有这么容易取得如此成就。

正因为如此,雍正才说张廷玉是“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张廷玉平时非常勤勉,有一次他生病告假,雍正一日不见他,便十分不自在。所以,《清史稿》评价说:“廷玉周敏勤慎,尤为上所倚。”可见,雍正对张廷玉的倚重。

雍正七年,雍正创立了军机处,张廷玉成为第一批军机大臣,从政治中枢,到参详军事,张廷玉可谓“位高权重”不仅如此,军机处的很多制度,都是张廷玉所定。《清史稿》云:军机处初设,职制皆廷玉所定。

张廷玉不仅为雍正朝的军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为清朝今后近两百年的军事制度奠定基础。

雍正十年,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的大功臣鄂尔泰被雍正调入京城,担任保和殿大学士,成了张廷玉在内阁的搭档。这对搭档在清朝持续了十余年,对清朝的影响较大。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驾崩,张廷玉和鄂尔泰以及允禄、允礼被任命为顾命大臣,雍正留下遗诏,要在张廷玉死后将他配享太庙。然而,高处不胜寒,雍正的这个承诺,为张廷玉留下了隐患。

不同的是,雍正重用张廷玉,是看重张廷玉的忠心和能力,乾隆宠信张廷玉,则更是看重张廷玉的威望和作用。

忠心和能力,一般是不会变的。但威望和作用,随着乾隆的成长,则会逐渐变成劣势,待到乾隆站稳脚跟,张廷玉这样的老臣,必然会遭到他的嫌弃。

纵观封建社会,先帝留下来的顾命大臣,大多有两种结局,第一种是彻底压制住新帝。第二种是等新帝羽毛长成,将顾命大臣踩在脚下。

事实上,张廷玉在乾隆初期虽然受宠,但他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被他人抓住把柄。

例如,张廷玉位列宰辅,有人想通过他的儿子张若霭来巴结他,便给张若霭送了一些字画。张廷玉听闻后,让儿子把画退回去,并且怒骂儿子:“我无介溪之才,汝有东楼之好矣!”“介溪”是明朝内阁首辅、大贪官严嵩的字;“东楼”是严嵩之子严世藩的号。明朝嘉靖年间,严嵩权倾朝野,他的儿子严世藩更是贪婪成性,最终父子俩一起倒台。张廷玉能够以严嵩父子为戒,足见他有多么爱惜羽毛。

有一次,张廷玉有个族侄仗势欺人,张廷玉立即勒令族侄辞官,回到桐城老家闭门思过三年。

不仅如此,张廷玉也非常顾全大局,毫无嚣张跋扈之状。早在雍正十一年,张廷玉之子张若霭考中一甲第三名,在张榜那日,张廷玉对雍正说:“自古科举都是寒门子弟的晋升之路,我张家受两代皇恩,已非寒门,犬子不宜和寒门子弟争夺鼎甲。”于是,张廷玉把儿子降到二甲,雍正欣慰不已。

到了乾隆十年,因鄂尔泰病逝,乾隆提拔讷亲为内阁大学士。张廷玉乃前朝老臣,又有配享太庙之约,按理说他在内阁的地位应该在讷亲之上。但张廷玉主动退居其后,让讷亲做“首辅”搞得讷亲非常惶恐。最后,乾隆亲自拍板,在内阁班次中,讷亲居首,如果在吏部行走,张廷玉居首。

这两个例子,都能看出,张廷玉不但顾全大局,而且,他非常在意自己的名声,不希望自己会留下什么污点。

反观张廷玉的搭档鄂尔泰呢,从雍正十年他入主内阁之后,鄂尔泰的污点就不断出现。雍正年间,他的弟弟鄂尔奇被李卫弹劾;乾隆年间,他的儿子鄂容安又被御史多次弹劾,鄂尔泰差点被逼辞官。鄂尔泰本身也有不少毛病,他平叛不力,纵容属下等罪,史书记载都很明确。

然而,事与愿违,张廷玉虽然爱惜名声,但高处不胜寒,乾隆时期,张廷玉和鄂尔泰搭档了十年,他们都是先帝老臣,有盛名在外,满汉大臣不自觉便以二人马首是瞻,逐渐形成党争。《清史稿》云:顾以在政地久,两家子弟宾客,渐且竞权势、角门户,高宗烛几摧萌。

意思是说,张廷玉和鄂尔泰虽然没有党争之意,但他们的门生们为了争夺利益,难免相互倾轧,因此,“鄂党”和“张党”便形成了。

有一次,乾隆借刘统勋之口,要打压张、姚二姓官员。《清史稿·刘统勋传》记载说:张、姚二姓本桐城巨族,其得官或自科目荐举,或起袭荫议叙,日增月益。今未能遽议裁汰,惟稍抑其迁除之路,使之戒满引嫌,即所以保全而造就之也。

意思是说:桐城的张、姚二姓士绅太多,每次科举或地方举荐,都有大量二姓学子,他们在官场上也相互照顾,外界早就看不惯了。为了让他们不要自满,应该三年之内都不准桐城张、姚二姓升迁。

其实,古代士族之间相互通婚,官场上相互照应非常正常,乾隆此举,明显是打压张廷玉,让那些跟着张廷玉混的官员都灵光一点。

张廷玉做了十几年的宰辅,这点道理还是看得出来了。他知道,随着乾隆的日渐成长,他这个老东西越来越讨人嫌了。于是,张廷玉打算辞职。不曾想,这一辞职,便引来了事端。

乾隆十年,鄂尔泰去世之后,张廷玉感觉到了乾隆对自己的嫌弃和打压,便有些“兔死狐悲”之感。于是,乾隆十三年,76岁的张廷玉第一次向乾隆提出辞官回乡。没想到,乾隆却不放他,乾隆说:“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意思是,你是先帝承诺要配享太庙的老臣,哪能告老还乡,归田终老呢?

张廷玉不愧是两榜进士,他口才并不输给乾隆,张廷玉说:“宋朝、明朝也有许多大臣配享太庙,他们也能归田终老啊。何况古人70岁就到了悬车之年,我现在76了,不应该再赖在朝堂上了。”乾隆一听,不乐意了,对张廷玉说:“你和他们怎么能一样呢,你为大清朝服务了40余年,和大清国运休戚相关,先帝既然让你配享太庙,你就应该鞠躬尽瘁,累死在任上才行。”自古以来,皇帝拒绝大臣辞官,有很多种办法,但像乾隆以这样的理由拒绝的,还真鲜见。

难道张廷玉要对乾隆说:臣辛苦一辈子了,不想活活累死?

所以,张廷玉这一次辞职,没能成功。

那么,很多人会诧异,乾隆既然不喜欢张廷玉,他为何不放张廷玉回乡呢?

第一,古人云:良匠无弃材。乾隆也爱惜自己的名声,先帝留给他的肱股之臣,他这么轻易就放走了,会显得自己不会用人。他想张廷玉最好能像鄂尔泰那样,在任上病逝,这叫死得其所。

第二,可能还存在一个原因,张廷玉辅佐雍正13年,对雍正当年“弑兄杀弟”之类的事情了如指掌,张廷玉知道得太多,还是留在京城保险。

乾隆本以为,他和张廷玉辩论这一回,张廷玉就消停了。哪知道,张廷玉既然感觉到了乾隆对自己的疏离,便铁了心不想伺候乾隆帝。

于是,到了第二年,张廷玉又一次提出辞职。张廷玉说得情真意切,说自己年逾七十,耳朵也不好使了,眼睛也花了。为了让乾隆放心自己,他还说了一句“等后年陛下南巡,我必到江宁迎驾!”张廷玉做了一辈子宰辅,他这句话很有深意,言下之意是:我随时在您的掌控之中。

乾隆听完,果然松口,答应张廷玉告老还乡。哪知道,张廷玉在告辞之前,突然问了一句:“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意思是,当初先帝许我配享太庙。但是您去年说,配享太庙的老臣,就不应该归田终老。如今我告老还乡了,不知道今后还能不能配享太庙,希望陛下给臣一个准话!

很多人认为,张廷玉是老糊涂了。他说这话不是摆明了更相信雍正,不相信乾隆吗?

其实,笔者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张廷玉的确不相信乾隆,但他没有老糊涂。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太在意自己的名声,太想配享太庙了。他担心乾隆会因他“归田终老”,而取消了他配享太庙的待遇。张廷玉光明正大地说出来,乾隆必然不会再耍赖。

事实证明,张廷玉老谋深算,他成功了。《清史稿·张廷玉传》记载:上意不怿,然犹为颁手诏,申世宗成命,并制诗示意。

乾隆当时虽然不太高兴,但拗不过张廷玉,乾隆颁布一道诏书,派人送到张廷玉府上,重申了雍正当年的承诺,给了张廷玉一个定心丸。

但乾隆毕竟是天子,张廷玉的目的达到了,却惹了乾隆不高兴。张廷玉接到诏书后,第二天一大早就派儿子张若澄入宫替自己谢恩。乾隆心里的怒气终于爆发了,他认为,张廷玉倚老卖老,竟然不亲自来谢恩。

其实,在古代,皇帝赏赐老臣,老臣让儿子前来谢恩是有先例的。张廷玉当时已经77岁,头昏眼花,派儿子来谢恩,并不失礼。但乾隆抓住张廷玉的“错处”不放。张廷玉听闻后,第二天只得由两个儿子搀扶着自己,颤颤微微地入宫,跪在地上亲自谢恩,并说自己老糊涂了,恳求乾隆撤了自己配享太庙的待遇。

张廷玉果然是庙堂高手,乾隆前天刚颁布诏书,若今天突然撤掉,岂不打脸?所以,张廷玉算准了乾隆不会这么做。果然,乾隆虽然褫夺了张廷玉的伯爵爵位,却仍旧许他配享太庙。

不得不说,乾隆虽然在有意打压张廷玉,但张廷玉也有算计乾隆的一面。

第二年二月,乾隆的皇长子永璜病逝,刚过了初祭礼,张廷玉便申请离京回乡。乾隆登时大怒,因为张廷玉曾做过几位年长皇子的老师,永璜也是张廷玉的学生,所以,乾隆认为张廷玉不念及一点师生情谊。于是怒斥张廷玉,并且告诫张廷玉:你看一看历史上配享太庙的那些大臣,哪个一像你这样?你自己说,你还有没有这样的资格?

张廷玉这一次是真的惶恐了,连连上书告罪,请求罢免自己配享太庙的待遇。乾隆终于逮着机会,便顺势取消了太庙之约,然后放张廷玉回乡。

乾隆十五年的春天,张廷玉惹了乾隆一身嫌,配享太庙的待遇也没了,失落地离开京城,回到家乡。但乾隆并没有忘记张廷玉,不忘时时敲打他。

不久后,四川学政朱筌犯罪被查,朱筌是张廷玉的姻亲,曾得到过张廷玉的举荐。乾隆便以此为由,派人从北京赶到桐城,专门斥责张廷玉,让张廷玉把历年朝廷赏赐给他的东西全部交出来。来人把张廷玉家中挖地三尺,把所谓的“御赐之物”全部带走。

朝廷的人走了,79岁的张衡臣垂坐老宅,望着北方的晚霞,心如苦蒿。他或许在想,他在清朝为官50年,战战兢兢,从未犯过大错,他得到的到底是什么?是雍正给他画的一张饼,还是乾隆给他的白头之叹?

事实证明,乾隆把张廷玉折腾一遍后,最终摆出一副仁君的面孔,把欠张廷玉的都给了他。

笔者读清史发现,张廷玉晚年的种种不幸,以及他和乾隆的种种矛盾,几乎全部因为四个字——配享太庙。

张廷玉太想创造纪录,太想配享太庙了,以至于,他虽然想告老还乡,却仍对配享太庙念念不忘。他因为这四个字得罪乾隆,也因为这四个字晚景凄凉。

笔者认为,张廷玉对清朝是有巨大贡献的,他在清朝为官50年,兢兢业业辅佐三代帝王,他对清朝制度的改革,对清朝山河的治理,对“康乾盛世”的缔造,都有无法忽略的功劳。

《庄子·外篇·卷五》中有句话,非常经典:名,公器也,不可多取。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说:名声,是天下人共有的,不可过分贪婪。张廷玉毫无疑问是功臣,值得后人尊重。但他却在身后留名方面,过分执着。

相关推荐

  • 王楚然简介:青春璀璨的青年演员与歌手

    王楚然简介:青春璀璨的青年演员与歌手

    王楚然,是一位中国内地的年轻女演员和歌手,于1999年1月21日出生于上海市。她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是当今演艺圈中备受瞩目的新生代演员之一。她的多才多艺,出色的演技和独特的魅力使她在娱乐界崭露头角,受到了观众和粉丝的

    时间:2023-07-24
  • 唐尧

    唐尧

    唐尧,上古时期五帝之一,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伊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故史称唐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初封陶侯,辅佐帝挚。十五岁,封为唐侯,号为陶唐氏。二十岁,正式即位,建立古唐朝;定都平阳。团结亲

    时间:2023-01-30
  • 莫扎特简介:音乐天才的短暂辉煌

    莫扎特简介:音乐天才的短暂辉煌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被誉为“音乐之神”。他的音乐才华超凡,创作了大量优美动人的作品,为古典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他的辉煌生涯却如流

    时间:2023-07-24
  • 唐绍仪怎么死的(38年,唐绍仪法租界被杀凶手成谜,多年后蒋介石日记曝光真相大白)

    唐绍仪怎么死的(38年,唐绍仪法租界被杀凶手成谜,多年后蒋介石日记曝光真相大白)

    1938年9月30日上午9点,一辆黑色小轿车开到了上海法租界区福开森路一处戒备森严的花园洋房门前。这里住着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76岁的唐绍仪。黑色轿车里坐着四个穿长袍戴礼帽的男子,其中一人是与唐绍仪相熟的一名

    时间:2024-02-08
  • 钟保罗怎么死的(“中环三太子”往事:钟保罗、陈百强、张国荣离世之谜)

    钟保罗怎么死的(“中环三太子”往事:钟保罗、陈百强、张国荣离世之谜)

    一、1956年9月12日,张国荣出生于香港中环。父亲名叫张活海,是香港著名的裁缝,有“洋服之王”的美名。很多香港富商名流、政要,甚至好莱坞巨星穿的西装,都出自张活海之手。关于裁缝,之前写海子的时候,他父亲查正

    时间:2024-02-10
  • 陈平怎么死的(致敬·2022清明祭英烈牺牲在反恐一线的公安局长陈平)

    陈平怎么死的(致敬·2022清明祭英烈牺牲在反恐一线的公安局长陈平)

    2001年8月7日,时任库车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的陈平,在率领民警围捕暴恐分子的战斗中,不幸被暴恐分子开枪击中腹部,经送医院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47岁。陈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牺牲在反恐一线的县级公安局长。2001年

    时间:2024-02-22
  • 刘涌怎么死的(沈阳“教父”刘涌的覆灭史,与他的妻子刘晓津)

    刘涌怎么死的(沈阳“教父”刘涌的覆灭史,与他的妻子刘晓津)

    2003年12月22日,锦州法院门口,聚集着形形的人。刘涌在沈阳犯下的滔天大祸,从2000年开始就被大江南北知晓,同时对他的处罚,也陷入了唇枪舌剑地白热化中,因为刘涌一审被判死刑,二审则因有“逼供”的嫌疑

    时间:2024-02-24
  • 佩恩怎么死的(NBA最令人唏嘘感慨、意外去世的五名球员)

    佩恩怎么死的(NBA最令人唏嘘感慨、意外去世的五名球员)

    美国时间5月9日佛罗里达州奥兰治县治安办公室证实,在9日凌晨1点30分发生了一起枪击事件,前NBA职业球员阿德里安-佩恩在一个社区别墅外不幸中枪,被送往医院后宣布死亡,此次枪击案的嫌疑人是29岁的劳伦斯-多里蒂,他已被捕

    时间:2024-02-11
  • 饕餮是怎么死的(山海经十大凶兽 饕餮十分贪吃最终吃掉自己(饿死))

    饕餮是怎么死的(山海经十大凶兽 饕餮十分贪吃最终吃掉自己(饿死))

    导语:山海经是中国一本比较有名的书籍,其中描述了很多比较神奇的动物,很多奇妙的神话故事。之前为大家介绍过山海经中的十大神树,今天为大家讲讲山海经中十大凶兽的故事。1、非遗山海经十大凶兽之一非遗是一种长着翅膀的

    时间:2024-02-22
  • 水浒传林冲怎么死的(宋江的阵亡名单,揭开林冲之死,病死是假金蝉脱壳是真?)

    水浒传林冲怎么死的(宋江的阵亡名单,揭开林冲之死,病死是假金蝉脱壳是真?)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纵观《水浒传》之中,一百零八位绿林好汉从时代所迫沦为草莽,到后来凝而成势被朝廷招安东征西讨,最后却少有善终。究其本质便是虽以兄弟相称,但其间好汉可谓是各有算盘。每个人的经历

    时间:2024-02-1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014342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