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南运河

南运河

( 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京杭运河的一部分)
时间:2023-12-22 10:25:01阅读:

南运河

南运河简介

南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是京杭运河的一部分,也是京杭大运河在华北的主要河段。

南运河资料

别名:永济渠、御河、卫河、卫漕

地理位置:中国华北平原东部

中文名:南运河

面积:37584km²

流域面积:37700 km²

基本简介

中国南运河

南运河,又称御河。原为古老河道,后经人工开凿,为京杭运河的北段(见京杭运河、海河)。南运河起于山东省武城县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流经德州,再经河北省吴桥、东光、泊头市、沧县、青县入天津市静海县,又经西青区杨柳青入红桥区,流经红桥区南部,至三岔河口与子牙河会合后入海河。全长349㎞,红桥区境内

一段长约7.3公里,宽20—40米。在红桥区境内自西向东流经卲公庄、小西关、南头窑、先春园、大伙巷、河北大街、三条石、大胡同等地界,西端对岸为南开区界。沿岸多居民区。东段南岸有“红灯照黄莲圣母停船场”遗址。三岔河口一带是天津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建有“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河上架有密云桥、咸阳桥、芥园桥、卲公庄闸桥、井冈山桥、大丰桥、团结桥、爱民桥、金华桥、金钟桥。

明永乐年间,漕运大兴,南运河历史上就是一条通向北京的漕运河道。南运河繁忙的漕运和航运,使沿岸聚集了众多的人口,众多人口的聚集又使三岔河口成为天津市城市发祥地和最早的商贸文化娱乐区。

历史上的南运河为天津城市的形成、商贸文化的发展、为天津成为北方大都市和经济贸易中心做出了历史贡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南运河是引黄济津工程在天津市的输水通道!

历史沿革

《天津通志·水利志》:南运河乃人工运河,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开凿平虏渠,南迄参户(青县境内)北行入泒水,与东汉建安九年(204年)开凿的“引淇水入白沟”共入清河,为后来开凿南运河奠定了基础。

隋大业四年(608年)重修永济渠,基本上利用曹魏时旧渠。因沁、淇两河合于卫又得名卫河。因隋炀帝乘龙舟沿永济渠抵涿郡,故又名御河。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先后开通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从此京杭运河不再绕道中原,起名为京杭大运河,以天津三岔口为界,南为南运河、北为北运河。明、清漕粮运输增加,故又名漕河。因分段命名,卫河下至三岔口称卫漕。现以水系划分,因其属漳卫南运河水系,故称南运河。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南运河经过几次治理,形成自四女寺枢纽始,流经山东省德州市、河北省故城、景县、阜城、吴桥、东光、南皮、泊头市、沧县、沧州市、青县等县市,止于天津市静海县十一堡的上改道节制闸,全长309公里的河道。其左堤长271.4公里,堤顶起点高程26.6米(黄海高程,下同),止点高程7.3米。右堤长273.1公里,堤顶起点高程26.8米,止点高程7.5米。河底起点高程15.3米,止点高程0.85米,河底纵坡上陡下缓为1/18000~1/31000,河槽为单式U型断面,上口宽110~25米,槽深7~9米,堤距1663~45米。

天津市境内的南运河段历史上本是于三岔河口与北运河同注入海河干流,三岔河道在今金刚桥以下。1917年天津发大水,次年11月在整治海河干流时,进行了三岔河口裁弯取直工程,把三岔河口的地理位置向上游推移至现位置。

名称演变

南运河的名称,和京杭大运河的形成有关。隋大业四年(608)重修永济渠,基本上利用曹魏时旧渠。因沁、淇两河合于卫又得名卫河。因隋炀帝乘龙舟沿永济渠抵涿郡,故又名御河,海河志认为宋元时称御河。

元代以后,先后开通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从此京杭运河不再绕道中原,起名为京杭大运河,以天津三岔口为界,南为南运河、北为北运河。明、清槽粮运输增加,故又名漕河、卫河。因分段命名,卫河下至三岔口称卫漕,到清朝称运河。现代水利以水系划分,因其属漳卫南运河水系,故称南运河。

干流概况

南运河,在航道水运范畴内,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南起山东省临清县,东北流经故城、德州、吴桥、东光、沧州、静海等县市至天津市金钢桥附近(此处为原南运河、北运河或子牙河和海河交汇处,原名三岔河口)注入海河,全长436公里。

1950年代初开挖独流减河,截断南运河;1958年,扩挖四女寺减河后,南运河上端改从四女寺南运河节制闸算起,南起四女寺枢纽的节制闸,东北流经山东省德州市,河北省衡水、沧州地区的故城、景县、阜城、吴桥、东光、南皮、泊头市、沧县、沧州市区、青县等县市(根据河北省水利厅2020年5月8日对政协河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702号提案的答复中称南运河在河北省境内长242公里),至天津市静海区独流减河口南独流镇十一堡与子牙河汇合,全长309公里。若仍以天津三岔河口为南运河河口(终点)入海河,为上天津市下段40.3公里,则长349公里。

南运河,大水利范畴上,属漳卫南运河水系。位于子牙河以南和黄河、徒骇马颊河以北,是海河水系中最长的一条河。漳卫南运河是漳河、卫河、卫运河、漳卫新河和南运河的统称。南运河作为此水系的最末端干流,主要由漳河及卫河两大支流组成。以漳河浊漳河南源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西发鸠山为源,流经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天津市五省、直辖市,至天津市金钢桥(三岔河口)附近注入海河。

作为漳卫南运河水系的南运河,长度统计也有两种观点:一种以天津十一堡(南运河南运河上改道闸处)为终点(《漳卫南运河志》持此观点),一种以天津金钢桥(三岔河口)为终点(《海河志》《天津通志》持此观点)。

《海河志》《天津通志》以三岔河口为终点,记为959公里,由于中间跨独流减河段已经不复存在,故此长度是否计算在内尚不确定。扣除天津市下段40.3公里,则至十一堡长度约为938.7公里。

2003版《漳卫南运河志》载:以浊漳河南源为源,至南运河天津市静海区十一堡闸汇入子牙河(西河),河道全长932公里;加上北小口子闸至旧三岔河口40.3公里(1950年代,开独流减河,减河入口以北小口子闸至天津市市区金钢桥段南运河,从此变为引水排沥河道,河长40.3公里),则至三岔河口(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天津政务网2020年7月30日关于“天津之眼”摩天轮的介绍中标注是海河、南运河、北运河交汇处,但也有部分资料标注是海河、南运河、子牙河交汇处),全长为972.3公里。2013版《漳卫南运河志》则记为1050公里。

南运河天津市下段,因独流减河开挖而截断,使南运河在天津市独流镇附近彻底断开。自独流减河上口北小口子闸,至天津市区金钢桥以下,共长40.3公里,从此变为引水排沥河道,虽然没有航运价值,但天津市仍称这为南运河。同时改道下段小口子闸并未建船闸,因此南运河下段实际上已无法作为航道。但由于自十一堡南运河汇流子牙河,子牙河下段可以行船,并在西河闸建有船闸,同时子牙河在大红桥下新三岔河口直接与北运河相汇,可以使南北运河航道连通。

南运河是隋代永济渠的下游段、元代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迁与卫河、卫运河类同,是经过人工开挖的蜿蜒性河道,呈半地上河。河道蜿蜒曲折,弯道明显,河道纵坡一般在1/10000~1/35000;河槽为单式U型河槽,河槽上口宽在50~120米,河槽深5~9米;两岸堤距一般在60~1700米不等;河床多为粉质壤土或砂质壤土,河道设计行洪流量由上至下为300~30立方米每秒。

唐代,南运河右岸开挖有无棣沟、阳通河、靳河等减河。明、清时期,在南运河右岸,自南至北挑挖有四女寺减河、哨马营减河、捷地减河、兴济减河和马厂减河。

水文特征

径流。该水系径流的年内分配比较集中。但由于气候条件、补给形式、流域调蓄能力等差异,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年内分配形式及集中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别。径流的年际变化受降水及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地区之间差异悬殊。年径流变化中存在连丰、连枯现象。

流域内水资源量的年际变化很大,最大、最小天然径流量之比为4~6,变差系数Cv在0.4~0.5。多数测站最大、最小年天然径流量之比为8~10,Cv值在0.6~0.7。流域连续枯水的情况非常明显。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地表水被大量的开发利用,河川径流量急剧减少。与20世纪50~60年代相比,2000年岳城水库入库(观台站)、出库平均年径流量分别减少了82%和93%,卫河元村站减少了61%,卫运河临清站减少了84%。

洪水。漳卫南运河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发生的特性与暴雨基本一致,大部分发生在7~8月,尤以7月下旬至8月上旬更为集中。山区河流洪水一般历时短,峰型尖瘦,陡涨陡落。中下游河道受坡洼的调蓄,高水位维持时间较长,一次涨水到落水的过程可持续3~4个月。

泥沙。漳卫南运河含沙量年内变化极不均匀,年内最大月均输沙量多发生在7~8月,一般与年内最大月降水量出现月份相同,含沙量的年际变化大于年径流的年际变化。

泥沙主要来自山区的冲刷侵蚀,平原区河道时有冲淤,漳河多年平均年产沙量约2366万吨,占海河流域山区年产沙量的13.0%;卫河多年平均年产沙量238万吨,仅占海河流域山区年产沙量的1.3%。山区的产沙量仅1.1%入海,其余淤积在中下游平原河道及沿河坡洼、蓄滞洪区及山区的水库中。

自然灾害。1996年漳卫南运河发生大洪水,流域内大部地区受灾严重。1996年洪水之后至2005年,流域内未出现较大的水灾和旱灾。

南运河在四女寺减河淤废后未扩大治理前,是卫运河唯一的泄洪出路,其洪水特性与上游卫运河相似,洪峰平缓,峰低量大。在大洪水时,卫运河向恩县洼分洪后,洪峰流量可减少,峰形更为平缓,岳城水库的建成,四女寺减河的扩大治理,使洪水得到有效的控制,泄洪出路得到改观。1963年,南运河最大洪峰流量达到483立方米/秒,超南运河保证标准行洪18天,曾提东光码头闸向宣惠河分洪15立方米/秒。捷地减河最大洪峰量达190立方米/秒,超保证标准行洪23天,曾提朱里口分洪闸、官庄闸,分别分洪15立方米/秒和5立方米/秒。马厂减河最大流量193立方米/秒,超标运行25天。

河道变迁

南运河水系河道,有部分源自古代黄河(河水)分支河道。卫河的金滩镇至临清段,南运河的临清至故城段和德州至东光段,四女寺河(即鬲津河,今漳卫新河),马颊河的清平至庆云段,都是西汉时期的黄河河道。

东汉,黄河南徙后,原入黄河的洹水(今安阳河)从东光行西汉黄河故道北流,至沧州又行今南运河河道北流,至青县北入滹沱河,加入了滹沱河水系。

东汉汉献帝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为进攻袁绍余部,在今河南淇县、浚县一带的淇水入黄河处修筑枋堰,“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白河原来是黄河河道,由于黄河改道后水量减少,不能满足军事航运要求,曹操便用枋木筑堰、开渠引淇的方式,拦截淇水使其不能再流入黄河而导入白沟,致使白沟脱离开黄河水系,纳入海河水系,这是卫河的雏形,也是南运河的前身。

汉献帝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为了北征乌桓,消灭袁尚残余力量,组织修建了平虏渠。平虏渠位于渤海湾的西岸,沟通了滹沱河和泒河,给海河平原上的河道结构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平虏渠南起滹沱河畔的青县,北止于泒水的独流镇附近,全长约50多公里,从而使滹沱河与泒水合,汇合后始称清河。据《水经·沽水》载:“清河者,派(泒)河尾也。”滹沱河与泒水的汇合,沟通了海河平原上的两大水系,为海河水系的形成创造了又一个有利条件,也为后来开凿南运河奠定了基础。

隋大业四年(608)重修永济渠,基本上利用曹魏时旧渠。因沁、淇两河合于卫又得名卫河。因隋炀帝乘龙舟沿永济渠抵涿郡,故又名御河。

西汉末年(公元8年)以前,漳河属于黄河水系。隋代开凿永济渠后,漳河作为南运河的支流,纳入了海河水系。但漳河河道时有变迁,直到清代,因卫河水弱,馆陶县疏浚,漳河全由此归南运河。

天津市境内的南运河段历史上本是于三岔河口与北运河同注入海河干流,三水相汇流处形成三岔河口,三岔河口在今金钢桥以下。1917年天津发了大水,次年11月在整治海河干流时,进行了三岔河口裁弯取直工程,把三岔河口的地理位置向上游推移至大红桥西位置。

1953年春由天津市施工完成穿独流减河三厢涵洞,形成与独流减河成立交形式。其原意是沟通独流减河南北两侧原南运河河道,以确保南运河水不断流。从此变为引水排沥河道,河长40.3公里。

河道治理

南运河开辟漕运以后,为确保漕运,除进行疏河筑堤外,还开挖了四女寺、哨马营、捷地、兴济、马厂等减河以分泄运河洪水,保持漕运畅通。建国初期,除捷地、马厂两减河尚可利用外,其余均淤废。当时南运河是唯一承泄漳卫河洪水的河道,泄洪能力上大下小的矛盾极为突出,防洪任务异常严峻。

1949年9月,河北省南运河河务局成立后,随即对南运河、卫运河、漳河进行实地勘察,结合历史资料分析研究,于1950年确定治理南运河的方针是:“择要修整堤埝,疏浚整理下游河道及减河,坚决废除民埝,以备汛期起到蓄水作用。”还提出解除南运河洪水威胁的两个治本目标:“在漳河上游修建控制工程,蓄水拦沙;在下游开辟减河分洪入海。”1950年代编制的《海河流域规划》,1960年代编制的《南运河近期治理规划报告》和《漳卫南运河防洪规划》,对南运河洪水的治理,都是本着全河系、上下游统一考虑,采取有效工程措施,实行治本原则。随着漳卫河上游水库的修建,沿河坡洼和滞洪区的开辟,中下游河道及入海尾闾的扩大治理、减河的疏浚,南运河防洪标准由1950年代初期超标准运用提高到50年一遇,河道泄洪能力限制在300立方米每秒以下,防洪条件有很大改善。1958年扩挖四女寺减河后,南运河上端改从四女寺南运河节制闸起算,至十一堡全长309公里。

建国前,南运河堤身低矮单薄,年久失修,抗洪能力极低,稍大洪水即决溢成灾。

1949年5月~6月,解放区山东渤海行署组织南皮、吴桥、东光、德县1.5万名民工,对南运河复堤55.6公里,护险81处,长9.9公里,共完成土方46.4万立方米,用工36.3万工日。

1950~1954年和1958年,山东、河北两省分别对南运河进行了局部复堤和险工护岸工程。

1963年洪水后,当年冬和次年春,河北省对南运河堤防按防御1963年型洪水的标准进行修复,复堤长203公里,完成土方170万立方米;修险114处,长17.56公里,完成石方5.54万立方米。1963年11月~1964年1月,河北省将南运河25孔桥两堤分洪口门堵闭。

1964年12月,天津地区对南运河九宣闸至独流镇段河道进行疏浚,长42公里,清淤土方51.6万立方米,用工65万工日,用款66.9万元。

1981年10月4~27日由天津市下拨382.73万元,由市水利局牵头,静海县水利局负责勘测设计施工:起自九宣闸下止于十一堡节制闸的河道进行疏浚工程,长44公里,起点高程清至2.65米,止点高程清至0.9米,河底宽6米,河边坡1∶2,清除土方108.38万立方米,修桥、闸各3座,用工151万工日,其清除之土就近加固堤防,堤距远者则就近弃于滩地整平。

1981年10月15日~1982年1月23日,运用南运河引黄济津和1982年10月1日~1983年1月4日运用南运河引岳、引黄济津之后,国家两次拨出专款对南运河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河北省境内自1982年7月~1985年8月共完成整修堤防286公里,单堤加戗120处,长32.2公里,险工砌护82处,长12.23公里,城镇护岸总长5.66公里,河道清淤37.65公里,修汛房328间,堤防植树9934万株,植苗圃1004亩,连同修复桥梁和闸、涵等,总投资2454.41万元。

1917年天津发了大水,次年11月在整治海河干流时,进行了三岔河口裁弯取直工程,把三岔河口的地理位置向上游推移至大红桥东。 南运河上下改道示意图

1951年,开挖独流减河,把南运河截断,对自独流镇正北至十一堡段南运河进行了上改道工程,于十一堡修建了上改道节制闸、船闸,从此南运河来水经节制闸入子牙河。同时在第六埠建小口子进水闸,并由进水闸至大沙窝附近开挖了下改道工程,与原南运河连接,以便于引水,上下改道的挖河和修建节制闸、船闸、进水闸工程均于1951年竣工,其建筑物由水利部华北水利工程局第一、二队施工。上下改道河道开挖由静海县施工,完成土方40万立方米,用工24万工日。1953年春建穿独流减河三厢涵洞,形成与独流减河成立交形式。后来通过上下改道运用实践,三厢涵洞的利用率逐年降低。1968年扩大治理独流减河时,三厢涵洞与减河南堤两侧的南运河故道均被废弃。后因三厢涵洞顶盖破碎,为了独流减河的度汛安全,对北端穿独流减河北大堤部位进行封堵,又因年年检查、封堵、费工、费料又费事,也不安全,1980年代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堵(浆砌石封闭),至此三厢涵洞彻底报废。独流减河以北小口子闸至天津市市区金钢桥段南运河,从此变为引水排沥河道,河长40.3公里。西郊区段33.8公里两岸筑有堤埝,埝高2~3米,穿杨柳青镇段整修为防浪墙。市区段6.5公里有土埝,部分段落设防浪墙,河上口宽40米,河底宽20米,河底高程0~1米。

主要支流

上游支流

漳河,实际上是漳卫南运河水系的正源,以漳河的浊漳河南源为源,流经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天津市五个省、直辖市,至天津市金钢桥附近注入海河。河流全长959公里,流域面积37584平方公里。漳河自浊漳河南源河源至漳、卫河汇流处徐万仓,全长460公里,流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8.29亿立方米,最大45.63亿立方米(1963年),最小8.06亿立方米(1984年)。上游山区建有关河、后湾、漳泽、岳城4座大型水库(总库容15.75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81万平方公里,占山区面积的99.8%。

卫河,因春秋属卫地而得名,亦称御河,是南运河两大主要支流之一。原发源于河南辉县百泉;1950年代曾视运粮河为卫河上游干流;以后又改以大沙河为卫河上游的干流,源于太行山南麓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南岭。西南流经河南省焦作市南转向东流,至合河村石门河、黄水河、百泉河合流汇入后称卫河;东北流先后纳淇河、汤河、安阳河后,于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与漳河汇合,以下至四女寺枢纽称卫运河。《海河志》称卫河全长382公里(海河水利委员会网站则称394公里)。卫河支流主要来自左岸,水系呈梳齿状,流域山区面积7303平方公里,流域长度245公里,平均宽度59.9公里,流域平均比降4.92‰,河道平均比降3.20‰;流域山区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4.50亿立方米,最大42.39亿立方米(1963年),最小5.22亿立方米(1981年)。2021年6月10日,卫河干流(淇门-徐万仓)治理工程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开工,卫河治理工程治理范围为卫河干流淇门至徐万仓183公里河段和共产主义渠淇门至老观嘴44公里河段,工程建成后,卫河干流及共产主义渠防洪标准将达到50年一遇。

分洪河道

漳卫新河(原四女寺减河),历史上称鬲津河、老黄河、四女寺减河。它是在黄河故道的基础上经过人工的多次疏浚、开挖而成。《尚书·禹贡》记载的九河,据西汉河堤都尉许商考证,徒骇最北,鬲津最南。古鬲津约在冀鲁边界的山东德州、陵县、河北盐山一带,也叫老黄河。后历经秦、汉、三国、晋、南北朝,到隋代河废而成古河道。唐永徽元年(650年),刺史薛大鼎开无棣沟,大致在旧县以下利用了鬲津河。北宋时,黄河东流又夺无棣沟在辛集以下河段入海。明永乐十年(1412年),开挖四女寺减河,距运河闸口(今德州西北)6公里以东的河道,全部利用了古鬲津河。弘治三年(1490年),白昂凿小河12道,将四女寺减河上口移至四女寺镇。1972年春,又扩大、疏浚了四女寺减河,改名为漳卫新河,它是卫运——南运河系的一条主要人工减河。

独流减河,起自天津市第六埠南运河东侧的独流进洪闸,向东南经良王庄、管头铺,斜穿团泊洼、马厂减河,沿北大港北缘,向东入海,长约70公里。是大清河水系的主要人工减河,担负天津市外围东淀、文安洼的排洪任务,以确保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民国28年(1939年)海河发生大水,天津市被淹,开始开挖独流减河。但此减河没有入海,而是注入马厂减河。1953年,又开挖独流减河,仍到马厂减河为止,其中陈家台子至王稳庄段向南改道而成为现代的河道。1968年冬至1969年春,扩挖了独流减河,通过北大港直接入海。

捷地减河,从沧州南捷地村的捷地进洪闸开始,到歧口南的新防潮闸止,长约83公里。1972年扩建,主要承担排泄南运河一部分的洪水。捷地减河位于秦汉黄河古河道高地上,河槽经人工疏浚开挖以后虽然低于两侧平地,但两侧的古自然堤却高于两侧平地。因此,捷地减河只能排泄南运河的洪水,而难于排泄运东地区的洪水。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首次开挖捷地减河。民国29年(1940年)再次开挖捷地减河。1972年又对捷地减河进行了扩建。

捷地减河:开挖于明弘治三年(公元1468年),距今已有545年。捷地减河渠首在沧县捷地镇,流向东北,到黄骅市岐口入渤海,全长120公里。捷地减河渠首分洪工程历经几次重大变化,其中一次发生在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改闸为坝。这一年乾隆皇帝顺运河下江南,到捷地观减河水闸,他主张改闸为坝,拆去闸门改为龙骨石坝,并很快付诸实施。捷地减河改闸为坝竣工后,于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亲书《捷地兴济坝工记事诗碑》。碑文记载了改建工程的原由及工程做法。

兴济减河,也叫北减河、兴济引河。据《明史》卷二十八《五行志一》记载:“弘治三年,白昂和助手调集上万役夫,上筑长堤,下修减水闸。南自东平北至兴济,开凿了十二道小河,兴济减河就是这十二道之一。从兴济东北流经北蔡家庄,进入沧州东北境地。又经乾符城南,转向东北流经桃园,又东折南转二十里,流入小西河,与南减河汇合,流向大海。这里的南减河是指沧州南面的捷地减河。当年的十二条小河,在沧州境内的只有捷地、兴济这两条,所以兴济减河又叫北减河。

据光绪《重修天津府志》记载,“兴济减河俗名北减河,在县南兴济镇北三里大扫湾东岸,东北流至歧口,会捷地减河入海。长九十六里,其在蔡家庄以西者属青县,蔡家庄以东者属沧州。”而在嘉靖《兴济县志》的记载里,它又叫减水闸河,是因为河上有一座石闸,用来分流防淤,预防运河的壅塞泛滥。可是时间一久,减河堤岸经常崩塌,河水溢出灌到农田里,当地的百姓干脆将它填上了。

嘉靖十四年,南运河再次决口,重修兴济减河闸坝,并且疏凿河道,直至兴济县东北四十里的丰台堡以东入海,历时一年大功告成。后来,清朝几位皇帝都对减河进行修治,并疏浚了下游海口。到了嘉庆年间,兴济减河自兴济流经西马官屯,往东流至上下五旗新庄(即今天的上伍村、下伍村)、周龙庄、打虎庄、大杜家庄、丰台堡等多个村庄后进入沧州境,东汇合南减河,流入海河入海。据记载,当时河面宽九丈,底宽五丈,深六尺至八尺不等。咸丰元年,太平军占据南京、扬州,切断了大运河的航运,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河运废弛,漕粮改为海运,大运河逐渐全线断航,作为运河支流的兴济减河也失去了它的作用,年深日久,淤积屯没。

马厂减河:随着马厂营房的建成而开挖。清朝直隶总督李鸿章以“青县地近畿辅,拱卫攸关”为由,奏请穆宗皇帝在此设防,获准,遂于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在青县马厂建营设防,从山东济宁调淮军21000余人驻扎马厂兵营。随后,驻防淮军开挖西通运河,东至天津葛沽入海,全程75公里的减水河一条,称马厂减河。马厂减河引运河水东流,不仅减轻了运河水患压力,更使两岸百姓受益。特别是在天津小站(新农镇)一带屯垦的军民,将大片荒地改造成水田,由马厂减河引运河水浇灌,种植出优质水稻,使小站稻米享誉四方。

哨马营减河,哨马营村位于德州城西北6公里闸子村附近南运河右岸。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夏,卫河水涨,在哨马营、老虎仓、桑园镇(今吴桥县城)等地漫决。次年7月,哨马营等地再次漫决。鉴于当时洪水流经态势,山东巡抚岳浚建议就势疏导,“开挖新渠,以资分泄”。后经直隶、山东两省官员会勘,决定在哨马营开挖一条减河,该河东行10里至陈公堤,由曹村决口放水通钩盘河故道,东北至吴桥县玉泉庄入老黄河,合四女寺减河归海,雍正十三年建成。减河上口的滚水坝长十二丈,后屡经延长至三十丈,坝脊比河底高一丈六尺,中建矶心12座,两岸遥堤相距百丈,并筑堤束溜。乾隆十四年(1749年)因泄水不畅,将坝心二十丈降低二尺,使坝脊高于河底一丈四尺。减河长一千七百九十八丈,与四女寺减河合流后,共长160公里。

哨马营减河在乾隆年间一直发挥着较好的效益,“照岁修之例,每年疏浚”。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还有“甚为畅达”,“宣泄甚畅”的记载。

嘉庆年间,哨马营减河逐渐淤塞,至嘉庆七年(1802年)时,“河身尽成民田”。道光四年(1824年),山东巡抚琦善曾奏示再开哨马营减河,但未能实施。此后这条减河很少见诸文字记载了。德州以北闸子村南运河上,还可看到当年减水石坝的遗迹。

无棣水,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西周时期(公元前771年以前)在今南皮、孟村、盐山县境内,有一条古河道称为无棣水。至北朝魏(386年至534年)时期改为无棣沟,亦称无棣河。据《新唐书》载,无棣沟到隋朝末年淤废。唐代永徽年间(650年),沧州刺史薛大鼎又组织民夫进行疏浚借以运输鱼盐,受到百姓的称赞。百姓歌之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徙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当时,无棣河的大致走向是西起泊头南运河东岸,向东南流至盐山县庆云镇北,然后折向东北,在今海兴县城东入海。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又对无棣河进行过一次开挖。唐朝为了扩大水运交通网,还在永济渠(今南运河)两侧,新凿了一些支渠如清河郡的张甲河,沧州的无棣河(即无棣沟),以及任丘、大城附近自滹沱至永济渠间的运渠等等。元、明时期,无棣河已经湮没。1952年,盐山县对无棣沟进行了开挖治理,西起盐山县西大辛,东至小里寨北入宣惠河。以后在1961、1965、1976年进行过三次扩大治理。现无棣干沟西起盐山县王槐家,东至海兴沃土会宣南干沟入宣惠河,长44公里,流域面积258平方公里,设计流量35.5立方米每秒。

水利枢纽

四女寺枢纽

四女寺枢纽。明弘治三年(1490年)在四女寺减河上口设闸控泄,清初减河及闸均淤废。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建四女寺减水闸,后又淤废。雍正八年(1730年)疏通减河后,将闸改为滚水坝。乾隆二十七~二十八年(1762~1763年)曾将滚水坝落低展宽,1949年前夕已淤废。1955年四女寺减河按泄洪400立方米每秒扩挖后,在上口设底宽170米的临时分洪口门及宽20米、高1米的低水闸孔与滚水坝相接。1958年按泄洪850立方米每秒,建成四女寺枢纽。1972年又按最大泄洪5000立方米每秒扩建成四女寺枢纽工程。四女寺枢纽工程位于山东省武城县四女寺东北卫运河尾端、漳卫新河和南运河衔接处,是漳卫南运河中下游的主要控制枢纽。

北陈屯枢纽

北陈屯枢纽,位于河北省沧州市药王庙和北陈屯两村之间南运河上。主要任务是:与捷地分洪闸统一调度,联合运用,在四女寺向南运河下泄洪水300立方米每秒时,节制壅高水位保证经捷地分洪闸下泄180立方米每秒,控制北陈屯下泄不超过120立方米每秒,兼有蓄水、灌溉、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是南运河渠化规划五级梯级布置的第三级。1972年,沧州地区根治海河指挥部建工处按二级建筑物设计,由节制闸和船闸组成。船闸在节制闸左侧,通航标准为100吨级。节制闸1971年11月开工,1973年6月竣工。1976年5月验收后交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管理。投入运用后,节制闸在泄洪、输水、蓄水、灌溉方面发挥了作用。因河道平时无水未能通航。 南运河安陵枢纽

南运河安陵枢纽位于景县安陵镇北3km的南运河上,由节制闸和船闸组成,为南运河梯级蓄水枢纽工程之一。于1972年10月开工兴建,1973年10月投入运用,承担行洪、蓄水、航运等任务。节制闸为开敞岸坡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共六孔。中间四孔底板高程为11.60m,每孔净宽8.4m,闸门高6.2m;两边孔底板高程为13.90m,每孔净宽8.4m,闸门高3.9m;闸门为升卧式钢闸门,配六台卷扬式启闭机。船闸按100t级拖船设计,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为17.77m,最低通航水位为13.6m,船闸不承担行洪任务。尤其对德州市、吴桥和景县沿岸引水效益比较显著。输水1.17亿立方米,灌溉103.1万亩次。

南运河上改道闸,上改道节制闸、船闸位于天津市静海县十一堡村南运河上改道入子牙河交汇处。主要建筑物包括节制闸、船闸。工程用途主要是行洪、城市供水、农业灌溉、船只航运。设计单位水电部北京勘测设计院,施工单位天津市营造厂,1951年3月动工,同年11月竣工。设计流量50立方米/秒,闸上设计水位6.56米。闸孔共两孔,单孔高3.9米,宽6米,胸墙顶设计高程7.56米,闸底设计高程0.91米,闸门钢结构,闸门型式为直立平板钢闸门。电动启闭设备。消能型式采取三级跌水。船闸单室矩形,宽16米,闸室长80米,闸门系人字形钢闸门,闸室底板高程-0.44米。

小口子进水闸(南运河北改道闸),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第六埠村,南运河北改道入口,1951年建。为3孔节制闸。

周官屯水利穿运枢纽。穿运枢纽全部工程由水电部海河设计院设计,省海河指挥部工程局施工,1966年10月开工,1967年7月竣工。穿运枢纽是子牙新河、北排河、南运河的交叉工程,由子牙新河主槽穿运涵洞、南运河子牙新河主槽渡槽、南运河节制闸、北排河穿运涵洞、南运河跨北排河渡槽、南运河改道段和导流堤等组成。穿运渡槽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渡槽工程和全国八大水利工程之一。2011年被列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属沧州市南运河管理处管理。

此外,不在南运河干流上的还有捷地减河进洪闸、马厂减河分洪闸九宣闸、子牙河上的西河闸枢纽、子牙新河穿河枢纽。都属于南运河流域的枢纽工程。

九宣闸,位于天津市静海县大张屯,是马厂减河首闸,经此分泄南运河洪水,从靳官屯闸记碑文中推证是光绪六年(1880)建闸。当时称作靳官屯大桥闸,后改称九宣闸,意即宣泄多条河来水的闸。1965年、1982年加固。设计闸上水位6.21米,设计过闸流量12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150立方米/秒。闸孔5孔,每孔净宽5.8米,闸门尺寸宽5.8米,高4.75米,闸底高程3.42米。南运河承受中上游洪水来量时,多经九宣闸进入马厂减河导流入海。1956年汛期最大泄洪量高达100立方米/秒。对缩减洪水对南运河的压力,减少灾害起很大作用。

水运航道

古代漕运

漳卫南运河水运历史悠久。汉献帝建安九年(204年)正月,曹操北征袁尚,“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开辟了卫河航道。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为北征乌桓,又命董昭开挖了平虏渠,沟通了滹沱河与泒水(其河道在今青县以东,即今南运河的前身)。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又开凿了利漕渠,曹操开渠引漳水过邺入白沟(卫河)转通黄河,打通了漳河与黄河的联系。隋统一全国后,为加强边防,发展漕运,开凿了闻名于世的南北大运河。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征用百万民夫,“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市南)”,开挖了南北大运河黄河以北的永济渠,永济渠南接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挖的通济渠及邗沟,而达江、淮,止于余杭,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的南北大运河。

唐代积极修筑和加固永济渠及其附近的河渠堤防,据记载,唐代永济渠南段水面曾拓宽到5.6~7米。唐初,每年从大运河输送粮食不过20万石,但到唐明皇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最多达700万石。除此,还兴修或疏浚了具有漕运能力的沟渠,如长丰渠、无棣沟等。

至宋代,永济渠仍可通航,但已不能从沁水通黄河。北宋建立后,宋辽以白沟(又称界河,大体相当于大清河及海河干流一线)为界,南北对峙,加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北流,永济渠淤塞,大运河已远非隋唐时景况,失去了漕运的价值。

从辽、金开始,北京成为都城。元朝以后,北京更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元朝为大量北调江南物资,因而漕运相应得到发展。元朝统一全国后,至元十九年至元二十一年(1280~1282年),先后开挖了胶莱运河和自济宁至安山的济州渠。至元二十年(1281年),又开挖了会通河,沟通了济州渠和卫河。两年后,又开挖了通州至大都(今北京)的通惠河。从此,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全线通航,此河比南北大运河缩短约1000公里。当时,临清至天津称御河或卫河,至清代才改称南运河。

元、明、清三代的漕运经历了一个从海运到河运,又从河运到海运的发展变化过程。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迁至大都,此后漕运问题就迅速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最初的运道有三条,一从淮、黄转来经卫河至直沽(今天津);二由淮、泗经济州河至安山转来;三由安山入大清河,再出海转达直沽。这几条运道大约使用了五、六年,结果是“劳费不资,卒无成效”。会通河开成以后,内河航运不必再转陆运,可沿运河直达大都。但会通河“岸狭水浅,不能负重,每岁之运不过数十万石”,比海运数量(有时每年达三百万石)要少得多。因北,“终元之世,海运不罢”,河运一直处于次要地位。

明初的几十年,漕运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洪武年间,以海运为主,主要为北方和辽东输运军粮和其他物资,同元朝类似。第二阶段是永乐元年至永乐十三年(1402~1415年),海运与内河运输仍主要为军用。永乐九年(1411年)重开会通河,并整修了北运河及其他河流,京杭运河的全线通航,使内河水运上升至主导地位,永乐十三年(1415年)罢海运,改以内河为主,运河漕运量达六百余万石,远超元代的漕运量。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至永乐十九年,京杭运河已畅通无阻,且漕粮数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即使遇自然灾害或政治动乱,也无明显变化。如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决口和正统十四年的“土木之变”,仍年达四百万石。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开始,向北京运输漕粮成为定制,每年为四百万石。

清代初期和中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漕运沿袭明代,仍以内河航运为主。顺治二年(1645年),户部奏定漕粮数量为每年四百万石,与明朝的运输水平大体相当。随着漕运量的不断增长,为了维护和扩大运河功能,清代建立健全运输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了运河工程的管理。康熙十六年至康熙二十六年(1677~1687年),在治理黄河的同时,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治。乾隆二年(1737年),在运河上设立了四名巡漕御史,其中之一驻天津,负责巡察天津以南至山东直隶交界处的漕运情况。清中叶以后,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加上黄河决口的影响,大运河航道状况每况愈下。道光时,大部分漕运已改走海运。咸丰三年(1853年),漕运停顿。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北流,大运河被拦腰截断,水运就此结束。

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国逐步从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60年,天津被迫开放为商埠,各国商人纷纷在天津建立轮船公司,英国的聚兴公司拥有木船250只、1.2万吨,在南运河沿岸的重要码头德州、临清、元村等地设立营业组织,基本垄断了南运河水运。清朝覆灭后,运河逐渐淤浅,虽已无大规模的水运活动,但从天津至德州、临清、济宁等处,仍可凭借帆船进行小量的运输。

民国时期,虽也有民族轮船公司经营内河航运,但规模很小。1937年,旧政府曾举办黄(河)清(淇)联运工程,在位山附近的牛家庄安置虹吸管,引黄河水入会通河,并修临清等闸。不久,日寇入侵,虹吸管被日寇封杀,联运工程也从此中断。

20世纪40年代,漳卫南运河河系的水运与海河流域其他河系一样,由于社会动荡、战火连绵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但在华北抗日根据地,新的水运事业在战火中诞生了。

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为打破日本侵略者的封锁,发展经济,始终将发展交通运输事业作为一项战略任务。1945年4月,边区政府在河北省涉县成立了华北地区第一家公营运输机构——太行运输公司。1946年1月,更名为裕通转运股份有限公司。4月,裕通公司下属的临清广华转运公司成立,经营卫运河水上运输。5月,裕通公司又在衡水组建了衡水永祥货栈,利用衡水水陆交通方便的特点,从事滏阳河、子牙河上的水上运输。这样,裕通、广华、永祥一起,开展了中断已久的卫河、滏阳河和子牙河的水上运输。1946年12月底,裕通、广华公司已拥有木船69艘,载重量3485吨;民船1186艘,载重量为53418吨。

1947年12月,冀中行署设立冀中运输公司,下设航运大队、马车大队和汽车大队。航运大队驻地臧桥,往南沿子牙河可进入滹沱河或滏阳河,往北可通达天津,或转道进入大清河与南运河,交通十分便利。航运大队共有木船40艘,载重量4000吨,有员工280人。还有一座造船厂。1949年平津战役胜利后,公司接受支援解放军南下的任务。在奉命运送第四野战军医院南下任务中,公司派出70多艘木船,把全部人员、设备和药品及时通过南运河运到临清。

1948年6月,成立了华北财办卫运河管理委员会,开始对水上运输进行初步统一管理。1949年1月,华北地区全部解放,使阻断多年的南运河、子牙河、北运河和蓟运河的内河运输得以全线贯通。2月,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卫运河航政管理处成立,并在山东临清建立了办事处,将广华运输公司改组成卫运河船运公司,驻地德州,并管辖临清航运公司。4月,华北人民政府决定,在卫运河航运管理处的基础上组建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航运管理局(简称华北内河局)。5月6日,华北内河局在德州正式成立,以管理经营卫运河航运为主。5月19日,将卫运河船政处所属的办事处、船运公司,划归华北内河局管辖,局址由德州迁往天津。接着,在德州、沧州、临清和天津市设立了船运办事处,组建了华北内河船运公司,管辖由衡水永祥、临清广华公司改组的德州、衡水、临清船运分公司。随着华北地区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运工作逐步由分散管理走向初步的统一。

建国初期,卫河、卫运河、南运河仍为海河流域航线最长、航运之利最大的一条河流。为了恢复和发展水运,各级政府加强对民船的管理,组织公私船舶参与每次大的运输任务。

1949年下半年,水运部门接到一个在3个月内把河北省和平原省3.5万吨粮食用船运到德州的任务后,立即组成运粮指挥部,除少数公船外共动员民船712艘投入紧张的运输工作。经过努力,提前44天完成,共调运粮食6万余吨。此外,还主动承揽完成6383吨棉花、煤炭、盐等短途和回程运输,为河系水运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各级人民政府既发挥国营船舶的骨干作用,又团结、鼓励和扶植民船从事运输生产,1950年冬修期间,人民政府向本河系615艘民船发放修船贷款4万多元;1951年又发放3.8万多元;1953年发放了3.4万元。1953年对民船进行了民主改革,按不同港区建立联合运输社或分社,这些运输组织全面推行统一货源、统一调度、统一运价的政策,实行统一的计划运输管理,使水运事业走上了正规。在河系水运航线上,一般相距10公里就有一个码头,较大的有沧州、泊镇、德州、临清、馆陶、龙王庙和新乡,这些城镇多为水陆联运的枢纽,在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内河水运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建国前,内河水运的主要工具是木船,凭借人力和风力航行。1952年8月,在南运河航线上进行了首航拖驳试验。经过试验后,11月由“河丰”号拖轮拖带5艘对槽船,载重337吨,从临清出发沿卫河上行,行程400多公里,抵达新乡市,至此新乡至天津914公里航道成为海河流域各大河中首先能全线通行轮船拖带的航线。1956年,船工们大胆革新,发明了高线拖带法,这种方式较低缆安全、方便、航行阻力小、缆绳磨损慢,很快得到推广应用。以1952年轮船拖带完成的货运量为基数进行比较,1954年提高4.7倍,1956年提高到12.6倍。1909年天津三岔河口码头

新乡至天津,每年通航期达300天。新乡至临清段,水大时可通行110吨木船,低水时期通行30吨以下木船;临清到天津,水大时可通行100马力汽轮和140吨木船,低水时可通行50吨以下木船。1957年卫运河航运由河北、山东、河南分管后,通过定期联席会议,研究解决航运问题。1960年开始实行水陆联运,解决了货物积压、堵塞水陆等老大难问题,创造了深水拖轮百马力月产22264吨公里、木船吨船月产1000吨公里的好成绩。

卫河、卫运河、南运河河道弯曲,增加了航程,低水时,水源不足,与灌溉用水常发生矛盾。1952、1958年为解决农业用水不足的情况,结合航运的要求,先后建成人民胜利渠和共渠。通过引黄济卫,加上漳河、卫河基流,基本上满足了灌溉和航运用水。1954年,为了缩短九宣闸下枯水停航时间,制订了《九宣闸管理办法》,规定水量分配比例为灌溉七分,航运三分,调整灌溉、航运及天津市生活用水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以上措施,南运河航道大大改善,到1956年,年通航期达290天。

与此同时,南运河水运管理机构为了适应水运事业的发展,几经变化,日趋完善。华北内河局和河北省内河航运局先后管辖过南运河水运工作,强化集中管理,克服地方主义,促进了南运河水运事业的发展。1957年,卫运河水运工作由原来的条块管理体制改为块块管理体制,将卫运河航道按行政区划分别划给河南、山东和河北三省,实行分段管理,同时运输船舶也相应分开。1960年代德州港码头

1958年,为缓和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开始考虑南水北调东线引水工程。结合开发京杭运河,在南运河上修建了四女寺和西河闸枢纽工程,分别兴建了一座百吨级的船闸。四女寺枢纽船闸设计通航能力,采用船队顶推运行分式,可通过400~1000吨船队,年通过能力达36.4万吨。自1958年4月船闸通航至1973年,过闸船只共10.708万只,运输物资901.96万吨。德州港码头遗址

1959年,开始修建岳城水库,控制了漳河水源。1962年,引黄济卫工程停止放水,南运河航运用水更显不足。1967年,南运河全线停运。1968年初,水电部军管会与交通部军管会共同研究并提出了《卫运河临清至德州段复航规划报告》,建议首先恢复临清至德州的航运,在四女寺枢纽上游58.2公里处(现祝官屯)修建水深5米的船闸。鉴此,将祝官屯枢纽列入漳卫河中下游扩大治理工程项目中。1973年10月29日,山东省计划委员会将山东省交通厅编制的“卫运河祝官屯枢纽工程设计”报水电部。1974年2月19日,水电部批复同意兴建该工程。同年4月12日开工,1977年底竣工。该枢纽配有一座百吨级船闸,但由于建成后河道缺水,船闸一直未予使用。1971年,结合漳卫河中下游扩大治理工程,计划在安陵、泊镇、捷地、马厂修建四级枢纽,力图渠化南运河航道。1973年、1976年分别修建了安陵、北陈屯枢纽,各配有1座百吨级船闸。但由于缺乏水源,改善船运效果不大。到1978年,南运河航运全线中断。1982年德州航运局宣布撤销。

输水工程

1950年代,为了维持小站稻的出口,保证水稻的生产,在海河流域自身水源枯欠的年月,就曾直接或间接由河南省的人民胜利渠和共产主义渠引黄河水经卫运河、南运河、马厂减河向小站地区和团泊洼地区送水种稻。1960年代,在由王快水库、西大洋水库、横山岭水库,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岳城水库给天津供水以保证天津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时,也曾用南运河和马厂减河输水。

1972年是大早年,天津缺水,水质劣化,都已严重威胁着工农业生产、发电和人民生活。在严峻的时刻得到国务院的关怀,同时取得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在1972年11月11日至1973年2月15日首次从黄河引水,收水量1.63亿立方米,由于旱情未能解除,1973年5月13日至6月28日继续利用河南省新乡人民胜利渠,途经卫河、卫运河、南运河至天津市九宣闸,全长782公里的输水路线,输水流量按40立方米/秒为天津市输水,九宣闸处收水量1.08亿立方米,先后收水量2.71亿立方米。

1975年,汛期海河流域降水量偏少,天津市的水源紧张,从1975年10月10日始,至1976年1月底止,引黄、引密,北、南两系共送水7.435亿立方米。北系屈家店收水0.37亿立方米;南系九宣闸收水4.4亿立方米,合计4.77亿立方米,收水率为64%,除调水期间耗用外,余皆存蓄入北大港水库和独流减河,为1976年汛前城市备用水源。

1980年,华北地区普遍少雨,汛后密云水库蓄水有限,加上冬春季入库基流,全年可供的水量只有9亿立方米。为保证京津两个城市的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水利部在北京召开京、津、冀三省市会议,为解决这一问题,农村支援城市,保证城市必需的用水,城市也压缩用水指标,用于缓解农村旱情,共同度过干旱缺水的难关。

1981年,持续干旱,天津市遇到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水荒。国务院发文批转《京津用水紧急会议纪要》,决定从黄河引水接济天津市。要求河南省通过人民胜利渠向天津送水3.5亿立方米,山东省通过位山和潘庄两条输水线路送水3亿立方米。至1982年2月天津九宣闸共收水4.47亿立方米。

1982年持续干旱,国务院决定再次引黄济津。九宣闸实收水6.02亿立方米。

引黄济津输水(包括引岳)共四条线路。

①人民胜利渠线:由河南省新乡人民胜利渠首起,经卫河、卫运河、南运河至天津市九宣闸,全长782公里。

②位临于渠线:由山东东阿县位山渠首起,经临清入卫运河、再经南运河至天津市九宣闸,全长496公里。

③潘庄干渠线:由山东齐河县潘庄渠首起至四女寺入南运河至天津九宣闸,全长393公里。

④漳河线:自岳城水库引水由漳河至徐万仓入卫河再经卫运河、南运河至天津九宣闸,全长533公里。

引黄引岳济津输入北大港水库、团泊洼水库、独流减河、海河输水线路,简称两引两库线路:

1.九宣闸、马厂减河、马圈闸、马圈引河、马圈进水闸自流入北大港水库,线路长36.3公里。

2.九宣闸、马厂减河、独流减河、姚塘子扬水站提水入北大港水库,线路长45公里。

3.南运河十一堡、独流减河低水闸、独流减河、姚塘子扬水站提水入北大港水库,线路长96.4公里。

4.南运河十一堡、独流减河低水闸、独流减河、管铺头扬水站提水入团泊洼水库,线路长67.4公里。

5.南运河十一堡、子牙河、市区金钢桥自流入海河干流,长80.5公里。

6.南运河十一堡、独流减河低水闸入独流减河长91.9公里。

7.九宣闸、马厂减河经南台尾闸入独流减河长40公里。

流域概况

自然环境

作为漳卫南运河水系的终段,南运河流域面积为37584平方公里(2013版《漳卫南运河志》则记为流域面积37700平方公里)。流域西部(上游)地处太岳山东麓和太行山区,地面高程一般在1000米以上,为土质丘陵区和石质山区,中间点缀着长治盆地,东部及东北部(中下游)为广阔山前洪积、坡积、冲积平原。山区、丘陵区面积25436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68%,平原面积12148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32%。西部山区与东部平原直接相接,山前丘陵过渡区很短。地形总趋势西高东低,地面坡度山区丘陵区为0.5‰~10‰,平原为0.1‰~0.3‰。平原内微地形复杂,中游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几个洼地,成为河道的蓄滞洪区,下游沿海岸带为滨海冲积三角洲平原。

气候特征

流域地处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润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变化不大,由于地势和气候的特性,该地区降水有明显地带性差异,年内、年际分配极不均匀。

流域年平均气温,平原区在13.0~14.5℃,山区随海拔高程的增高而降低,等温线走向基本上与山脉走向一致。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6~7月份。其中,平原区通常在40.0℃以上,如1966年6月22日河南省武陟县出现最高气温达43.6℃。山区通常不超过40.0℃。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1~2月份。其中,平原区和山区的一些河谷盆地,通常在零下20℃~零下30℃,个别年份低于零下30℃。

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00~800毫米,局部地区小于500毫米或大于800毫米,在海河流域诸河中是降水较多的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带性差异,山区一般在600~700毫米,平原区一般在550~600毫米。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雨季大多从6月中、下旬开始至8月下旬结束。夏季(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春季(3~5月)占8%~16%;秋季(9~11月)占13%~23%;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占2%左右。

社会经济

2005年12月,该流域涉及的行政区包括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四省及天津市,共15个地级市67个县(市、区)。其中漳卫南局管辖河道范围内涉及的行政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的10个地级市,28个县(市、区)。2005年年底,全流域总人口3206.09万人,较1996年增长648.74万人,10年来平均年增长64.87万人。

该流域是中国粮棉主要产区之一,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花生、芝麻、绿豆为主。2005年全流域农业总产值573.65亿元,较1996年增长81.74亿元,10年来平均年增长8.17亿元。

该流域内煤炭、石油资源丰富,主要工业有煤炭、石油、钢铁、发电、纺织、造纸以及各类加工企业等。2005年全流域工业总产值2107.16亿元,较1996年增长516.32亿元,10年来平均年增长51.63亿元。

截至2005年年底,流域内有京广、京九、京沪、石德等铁路,京福、京开、濮鹤、大广、青银等高速公路,104、105、106、107、205、207、208等国道。与省道及县乡公路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体系。

相关推荐

  • 南阳盆地

    南阳盆地

    南阳盆地,是以南阳市为中心、南阳周围为主体的盆地、范围包括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西北部,面积36635平方公里。南阳盆地群山拱卫,安居中国腹心地带,北为伏牛山,东为桐柏山,西依秦岭,南部为大巴山余脉,东南部为大别山,东南方通

    时间:2023-12-22
  • 世界上最长寿的人

    世界上最长寿的人

    经核实世界上最长寿的人是法国的珍妮·卡尔芒(Jeanne Calment),她一共活了122岁又164天。这位长寿老人出生于1875年2月21日,去世时间为1997年8月4日。截止2022年11月份还活着的最长寿的人也是一名法国人,名叫露西

    时间:2024-01-12
  • 番禺广场站

    番禺广场站

    地铁番禺广场站(Panyu Square Station)是广州地铁3号线、广州地铁17号线、广州地铁18号线和广州地铁22号线的换乘站,目前是广州地铁3号线的南起讫站,车站位于番禺区清河东路与番禺大道路口的交汇处,是广州地铁三号线二期中

    时间:2023-12-26
  • 南海

    南海

    南海,位于中国大陆的南方,是太平洋西部海域,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该海域自然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为中国近海中面积最大、水最深的海区,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南海南北纵跨约2000公里,东西横越约1000公里,北起广

    时间:2024-01-27
  • 京沈高速公路

    京沈高速公路

    京沈高速公路简称京沈高速,是京哈高速公路(国家高速公路代号:G1)的一部分,是连接北京和沈阳的高速公路,是中国东北地区与首都北京连接的重要高速公路,全长658.7公里,于1996年9月开始分段施工,1999年9月全线通车。双向6车道,起自

    时间:2024-01-08
  • 雷霆战将

    雷霆战将

    《雷霆战将》是由金沙执导,张云龙、高伟光、赖雨濛、王瑞子领衔主演的年代战争剧。该剧讲述了王云山和战友们与敌军血战,成功阻挡敌人的增援,最后在淮海战场策反郭勋魁,并在郭勋魁的帮助下带兵解放四川的故事。2020年11月

    时间:2024-01-09
  • 积石山

    积石山

    积石山,系祁连山延伸部分。因历史上有两个积石山,为区分,人们常称此山为“小积石山”。是甘肃省临夏州境西界中南段南起土门关、北至黄河边一系列山峰及其东侧山峰的总称。全长50公里,总面积320平方公里。是黄河支流清水

    时间:2024-01-03
  • 凤囚凰

    凤囚凰

    《凤囚凰》是由北京华夏视听环球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东阳欢娱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李慧珠执导,关晓彤、宋威龙、张逸杰、白鹿等主演,张馨予、杨明娜特别出演的古装权谋剧。于2018年1月14日在湖南卫视钻石独播剧场首

    时间:2024-01-24
  •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亚洲内陆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

    时间:2024-01-31
  • 西游伏妖篇

    西游伏妖篇

    《西游·伏妖篇》是由浙江横店影业有限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古装魔幻喜剧片,由周星驰监制,徐克执导,姚晨、林允领衔主演。作为《西游降魔篇》的后继故事,唐三藏在上集感化了杀死段小姐的齐天大圣,并收其为徒后,带

    时间:2024-01-1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014342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