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十六国时期前秦大将军、丞相,辅佐苻坚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此人不仅擅长用兵之道,深通治国之术,而且还像厚黑学鼻祖商鞅一样专于权术,精于制民,屯田练兵更不在话下。
而反观诸葛亮,身上却有很多瑕疵,比如不听刘备所言重用名不副实的马谡失街亭,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亲揽之导致蜀汉后期无人可用,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谋”被史家质疑等等。
王猛,东晋北海郡剧县人,即现在的山东寿光,据《晋书》记载,王猛自幼家贫,常以卖畚箕为生。但是王猛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尤其好谋略和军事之类的书籍。
明主而仕王猛生活的年代是五胡十六国,地方割据势力非常复杂,北方有“杀胡令”的大魏天王冉闵,慕容复的祖上鲜卑慕容部,南方有东晋,然而王猛却偏偏选择了弱小的关中势力前秦。
其实最开始令王猛动心的是东晋权臣桓温。
永和十年,桓温北伐,击败前秦守军,进入关中驻军灞上。关中父老箪食壶浆、夹道欢迎。
王猛听说后,身穿布衣草鞋,主动来桓温大营求见。桓温见王猛衣衫破旧,脚踏草鞋,开始很轻视。王猛一边挠虱子,一边纵谈天下大势,完全旁若无人的样子。
桓温很是惊奇,问道:“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王猛不慌不忙地说:“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言外之意就是说你不是来解救百姓的,就是为了图个虚名。你也不会尽力进攻长安消耗实力,很快就会回去篡位了。
桓温见被王猛一言击中心思,大喜道:“江东没有一个人的才干能比得上你啊!”于是邀请王猛跟随自己南下。
王猛考虑到自己出身寒门,在南方士族门阀下很难被重用。再加上桓温乃是权臣,迟早篡位,自己也会随桓温玷污名声。于是,王猛婉然谢绝了桓温的邀请。
公元355年,前秦皇帝苻健去世,继位的苻生是个暴君,他随意诛杀大臣,以至于“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前秦上下人心惶惶。
东海王符坚想除掉苻生,问计于尚书吕婆楼,吕婆楼极力推荐王猛。苻坚便邀请王猛出山相助。苻坚与王猛一见面,两人畅谈历代兴亡得失,句句投机,“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苻坚在王猛的筹划下发动云龙门之变,废掉苻生,自立为皇帝,改元永兴,拜王猛为中书侍郎。
治国理政王猛在任上,明正历法,打击豪强,使得京城一带治安焕然一新。对于藐视王法的权贵豪族,王猛一律处以极刑,无一例外。自此,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令行禁止。
同时,王猛还提拔一批有才干的人出任要职,比如苻融、任群、朱彤等人。他还帮苻坚创立了一套奖励和惩罚官员的机制,使得官场面貌焕然一新。
由于王猛的政绩突出,他的职位也如火箭般蹿升,《晋书》记载,苻坚曾在一年内五次擢升王猛,很快王猛就官至尚书左丞仆射、辅国将军、丞相,“权倾内外”同时苻坚也十分信任王猛,不仅让他裁夺一切军国内外之事,自己“端拱于上”,还对毁谤王猛的氐族大小官员,轻则当堂鞭打脚踢,重则流放发配,苻坚曾在朝堂之上当众嘱咐太子及王公贵族说:“你们侍奉王公,要像侍奉我一样!”王猛在内政上功绩卓著,他废除了后赵“胡汉分治”的政策,鼓励民族融合,并严厉惩罚地方将领报复其他民族的行为,这让匈奴、鲜卑、乌桓、羌、羯诸族纷纷归服,“四夷宾服,凑集关中,四方种人,皆奇貌异色”他还狠抓水利建设,奖励农桑,努力发展社会生产。为解决关中少雨易旱问题,王猛征调豪富僮仆三万人开泾水上游,凿山起堤,疏通沟渠,以灌溉梯田及盐碱地,“百姓赖其利”
在王猛的治理下,前秦上下一片安定祥和,国富兵强,逐渐走上强盛之路。
统一北方建元五年,桓温北伐讨伐前燕,攻至枋头,邺城震动。前燕皇帝许以虎牢关为礼,请求前秦帮助对付桓温。
在群臣都反对救燕的情况下,王猛力排众议,建议苻坚“先救后取”,先和燕国一起击退桓温,然后再慢慢灭掉燕国。果然,秦燕联合击败桓温,而前燕已经疲劳已极。前秦又借口前燕毁约,开始讨伐前燕。
王猛亲率三万精兵攻破前燕重镇洛阳,又于建元六年,率六万精兵南下,攻破晋阳,歼灭燕军数十万人。然后王猛挥师向东,包围邺城。
同年,苻坚亲率十万大军跟王猛会师,前燕皇帝开门投降,自此前燕灭亡。
王猛又通过政治诱降、军事压力等手段征服匈奴刘氏部、乌桓独孤部、鲜卑拓跋部等。同时,王猛又率军攻取东晋荆州北部诸郡,获取大量人口而还。
在王猛去世的几年内,苻坚依照王猛遗教,先后灭亡前凉、代国两大北方强国。同时,苻坚派军击败西域三十六国,将西域纳入了版图。至此,在王猛的筹划下,前秦趋于极盛,完全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精于权谋最能体现此点的就是有“千古第一阳谋”之称的“金刀计”
说起“金刀计”,我们就要从故事主人公之一的慕容垂说起。
慕容垂不仅是当时北方两个比较强大的政权之一,前燕的皇室宗亲—吴王,而且还是一位战功赫赫,在国内拥有极大威望的军事统帅,他不仅曾率军大败北方的少数民族敕勒,俘斩10余万人,使北部边境复安,而且多次击退东晋桓温的北伐军,枋头之战中领导前燕军与前秦合作大败桓温更是其一生的杰作。
对于这样一位皇室宗亲,自然会受到当权者的猜忌。当时把控前燕朝政的太傅慕容评和太后可足浑,便对威望如日中升的慕容垂深感忌惮,想除去他。
可足浑先是想借巫蛊案害死慕容垂,但由于慕容垂的妻子被折磨死于狱中也不愿意出卖慕容垂,计谋没有成功。
后来慕容评和可足浑又想直接派兵杀死慕容垂,但消息泄露。于是,慕容垂和嫡长子慕容令以出猎为名,逃离邺城。
因为在枋头之战中与苻坚有过合作,所以慕容垂便打算投奔前秦。
得知慕容垂投奔的消息,苻坚亲自到郊外相迎,并且亲授其冠军将军。
苻坚对慕容垂的赏识和礼遇遭到了王猛的反对,他认为慕容垂非寄人篱下之人,早晚必成为前秦的敌人,于是劝谏苻坚除掉慕容垂,以绝后患。
苻坚,以仁义厚道闻名,自然是不同意。王猛多次进谏不成,心一横,便施反间计算计慕容垂父子。
王猛虽然多次劝谏苻坚除掉慕容垂,但他在慕容垂面前并没有表现出来,反而是表现出一副对慕容垂友好的面孔,与慕容垂交好。
公元370年,前秦以王猛为统帅发兵征燕,出征前,王猛亲自向苻坚请求以慕容垂长子慕容令作为向导,出任参军。
出征的前一晚,王猛亲自去慕容府拜访慕容垂,对于这位前秦宰相,又是苻坚倚重之人,慕容垂自然是好生款待。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王猛突然话锋一转,说了这么一句话:“今当远别,何以赠我?使我睹物思人”
古人临别互相赠送礼物那是常有之事,慕容垂不疑有他,便随手解下佩刀赠送给王猛。这便是“金刀计”中金刀的由来。
当王猛率领大军达到洛阳时,他又买通了故事的又一位主人公—慕容垂帐下亲信金熙。
金熙手拿慕容垂的金刀来到慕容令帐中,带来了所谓的慕容垂的口信:“你我父子之所以投奔于此,无非是避祸。如今王猛心胸狭隘,数次想排挤我们,而苻坚表面上对我们礼让有加,但其心实在难测。估计我们父子仍然难免一死,况且最近听说燕国皇帝于我们走后颇有悔意。我现在已经在逃亡路上了,你不走更待何时?事起仓促,来不及写信,特派人传口信,以金刀为证。”慕容令跑了,王猛将消息传回前秦都城长安,并且故意让慕容垂得知。
慕容垂怎么办?不跑,坐以待毙;跑,那就坐实了他们父子叛逃的罪名。
思前想后,反正慕容垂对前秦也没有什么忠诚,连辩解也不敢辩解,仓促出逃,结果在蓝田被王猛的追兵赶上,押回长安。
而逃回前燕的慕容令没有见到慕容垂,也懵了。
前燕自然不会放过慕容令,把他流放到了遥远的沙城,但慕容令则在沙城招揽士卒,占领沙城,四处征战。可惜的是,慕容令最终被其弟慕容麟出卖,战败身亡。
严格上来说,金刀计并没有成功,因为令王猛没想到的是,苻坚并没有责备慕容垂,相反安慰他:“你因为朝廷争斗,委身投靠于朕。贤人心不忘本,仍然怀念故土,这也是人各有志,不值得深咎。然而燕国行将灭亡,不是慕容令所能拯救的,可惜的只是他白白地进了虎口而已。况且父子兄弟,罪不株连,你为什么过分惧怕而狼狈到如此地步呢”,对待慕容垂仍然和以前一样。
在这场计谋中,王猛机关算尽,几乎算无遗漏,但最终却输给了苻坚所谓的仁义。
当然金刀计也没有完全失败,它间接导致了慕容令的死亡。如果慕容令没死,以他的资历、经历、能力将是无可争议的后燕之主,那么所有人都是服气的,所有兄弟也不会有谋逆之心,慕容宝的参合陂之败也许就不会上演。王猛的“金刀计”看似没有达到效果,却间接的改变了历史。
金刀计为何难解?一环扣一环,不得不按王猛的剧本走。
第一步,王猛找慕容垂借刀,慕容垂很难拒绝,毕竟,如果不是在上帝视角,谁回想到王猛会用这刀来干什么呢?
第二步,王猛选择出征前一天晚上找慕容垂喝酒,就是为了防止慕容令知道慕容垂赠刀的事情,喝完酒就出发,完全不给慕容垂父子交流的机会。
第三步,当慕容垂的亲信拿着刀,给慕容令带来一个理由充分的口令时,慕容令就很难不信了,毕竟他们父子对前秦并没有多么忠心,叛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第四步,慕容垂知道儿子“叛逃”后,无论跑还是不跑,都可以对其进行“定罪”
所以说,金刀计可以说是近乎无解的阳谋,由此可见王猛的厉害之处。
临终遗言公元375年六月,王猛积劳成疾一病不起,苻坚亲自到宗庙为他设坛祈祷,并派侍臣遍祷于名山大川。7月,王猛病逝于丞相任上。苻坚如丧一臂,三次临棺痛哭,他亲手为王猛入殓,并以汉代大司马霍光的最高规格安葬了王猛,王猛死后被追谥为“武侯”
王猛在病逝之前,挣扎着向苻坚说了三句话,而这三句话都一一应验。
意思只有一个:大王您万万不可骄傲自满啊。
淝水之战,八十余万(实则二十多万)前秦军大败于仅八万军的东晋,苻坚的骄傲轻敌是其最大败因。
第二句,“晋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不可急图之”
意思就是,东晋团结一心,并非不堪一击,大王千万不要急着攻打。
东晋军队虽然数量少,但都是骁勇之士组成的北府兵,况且北府兵指挥官谢玄善于治军且精通兵法,早年对秦军的战斗也是多有胜绩。更重要的是,东晋虽然是在江南门阀士族的支持下成立的,但毕竟算是正统,尤其是对比氐族这一外族,再加上淝水之战对于南方的士族来说是保家卫国、正义之战,前秦急攻之下,自然更加团结,东晋占据人和之利。
第三句,“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贼心不死,亦是秦之仇敌,早晚会成祸害,应彻底铲除他们,以利国家长治久安。”意思就是,大王您要明白前秦帝国国内不稳定啊。
前秦在未完全消化北方势力的情况下,强征少数民族之兵,造成内部矛盾严重,军心离散,百万军队一朝作战不力,即望风而逃,此为苻坚败亡的第三个原因。
王猛遗言虽然不多,但无不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前秦和苻坚最大的三个隐患。
可惜,早已被不断胜利冲昏头脑的苻坚并没有听从王猛的遗言,公元383年,苻坚率军讨伐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而慕容鲜卑趁机反叛,分裂了前秦。至此,王猛的遗言一一应验。
苻坚在归来时经常痛恨自己未听王猛遗言而铸成大错,可是终究不能挽回,空留千古的遗憾!
柏杨是将王猛与诸葛亮、王安石同比,甚至犹有过之,事实如何?我们以史料为证。
一、治国理政:不相上下王猛:“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晋书》诸葛亮:“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三国志》二人治国颇有相似之处,都是依法治国、明法峻刑,相对而言,王猛更加强硬,其为京兆尹,曾在数月内诛不法贵戚豪强二十余人,甚至因此都被下狱治罪,在苻坚的庇护下,才没有被豪强生撕。王猛此举极大地震慑了百官,为自己以后的执政打下了基础。
二、军事能力:孔明略胜虽然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为人所诟病,甚至其《隆中对》也被认为是拾鲁肃《榻前对策》之牙慧,但从史料来看,孔明还是要胜过王猛。
独自领军作战时:诸葛亮:“建兴三年。亮在南中,所在战捷。”—《汉晋春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三国志》“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三国志》“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三国志》“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资治通鉴》“司马懿因水长,遣骑兵万于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懿桥成驰去。”—《诸葛亮集》王猛:“猛与杨安救枹罕,及天锡将杨遹战于枹罕东,猛不利。”—《晋书》不是小编不想列举王猛的战绩,实在是史书中记载的太少,关于王猛独自领军只有征伐前燕洛阳、晋阳两战。
敌军来援时:诸葛亮:“宣王使耀、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追。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司马懿只留下四千人率主力救援祁山,然后诸葛亮亲自去迎敌,把硬骨头留给自己。
王猛:“玮遣慕容臧率众救之。臧次荥阳,猛部将梁成、洛州刺史邓羌与臧战于石门,臧师败绩,死者万余,遂相持于石门。”慕容臧十万援军来救援洛阳,王猛自己打“岂三百弊卒所能支也”的洛阳,派梁成去打十万援军,是不是高下立判?
治军:诸葛亮:“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王猛:“成,羌之部将也,虽违期应斩,羌愿与成效战以赎之。猛弗许。羌怒,还营,严鼓勒兵,将攻猛。猛问其故,羌曰:“受诏讨远贼;今有近贼,自相杀,欲先除之!”猛谓羌义而有勇,使语之曰:“将军止,吾今赦之。”诸葛亮把军中的二号人物魏延制得唉声叹气,王猛却差点被军中悍将邓羌攻打,虽然王猛顾全大局,赦免了梁成,成功地安抚住了邓羌,但也说明王猛在军中的威望并不足够、号令也不严明,与诸葛亮完全不能比。
三、人品:孔明完胜诸葛亮:“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猛:“猛性刚明清肃,于善恶尤分。微时一餐之急,睚眦之念,靡不报焉,时论颇以此少之。”“俨开门延之,未及为备,将士继入,遂执俨。”“猛责俨以不即出迎,俨以贺肫之谋告;猛斩肫,以俨归。”也就是说,王猛虽然刚正清明,但却是个睚眦必报之人,更不用说其所施“金刀计”的歹毒了。这与诸葛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岂非天壤之别?
四、对子孙的教育:孔明胜诸葛亮:先说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虽然诸葛瞻有负诸葛亮的威名,有点“名不副实”,但却是一个忠心爱国之人。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偷渡阴平,眼看魏军将直抵成都城下,诸葛瞻与长子诸葛尚率军前往抵抗,结果为邓艾所败,诸葛瞻退守绵竹,邓艾遣使劝降诸葛瞻,并许以琅邪王,诸葛瞻不但严词拒绝,还斩杀使者,绵竹之战中,诸葛瞻战死当场,其子诸葛尚听说军败后,叹息说:“我们父子世受皇恩,然而既没有斩除黄皓,今日又惨败,还有何面目苟活?”于是冲入阵内战死。
再说诸葛亮的幼子诸葛怀。蜀汉灭亡时,诸葛怀原本有殉国的打算,但碍于刘禅是主动投降,自己如果殉国则对刘禅不利,于是勉为其难的归降了司马氏。但面对司马昭的高官厚禄,诸葛怀选择了拒绝,并表示诸葛亮留下了产业,足以自给自足,自己无才干涉国事,希望能够终老家乡,司马昭同意了他的请求。最后诸葛怀病死于南阳,享年79岁。
王猛:王猛虽然忠君尽节,却出了个谋反叛逆的儿子,他就是王猛的次子王皮。王猛去世后,苻坚对王猛一家是非常照顾的,他的长子官至左丞相、太尉,三子是河东太守,而不学无术的王皮也被苻坚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常伴于苻坚身侧。
但王皮并不满足于此,公元382年,他与前秦宗室、东海公苻阳一道起兵反秦,兵败被俘后,苻坚亲自审问其为何谋反,王皮答曰:“我父有佐名之功,我身为功臣之后,却穷的叮当响,我谋反是为了成富家翁。”真是贪心不足蛇吞象,不过,苻坚念在王猛劳苦功高的份上,并没有杀王皮,而是把他流放到朔方,但王皮并没有悔改,淝水之战后,他又投靠了姚苌,为姚苌弑杀苻坚出了一把力。
从家庭教育来说,王猛不如诸葛亮。
五:爱民:孔明胜诸葛亮:“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王猛:“猛下车,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有司劾奏。”诸葛亮爱民,万民称颂,千载以来,依然如故。而王猛仅鞭杀一吏,百姓就上书告状,御史弹劾,虽然这不能说明王猛不爱民,但最起码,他的做法当时的老百姓是不理解的,王猛的宣传是不到位的,他的形象也远没有诸葛亮那么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