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36岁的张恨水,对17岁的高中生周南一见钟情。
他坦白道:“我家里还有2位夫人在。而且,我不能和她们离婚。”周南却说:“只要和你终生相伴,并不计较你已有了妻子。”张恨水一生结婚3次,膝下有13个孩子。
但是,每个妻子都没有抱怨,反而个个对他情真意切,13个孩子也没有一个说他的坏话。
那么,张恨水究竟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国第一写手”张恨水辉煌而传奇的一生——天柱山安徽潜山以一山一水闻名于世:山为天柱山,水则是“张恨水”
在民国时期,张恨水是妇孺皆知的作家,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
他原名张心远,笔名恨水,取自“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寓意珍惜光阴、勤奋进取,并不是传说中暗恋冰心而“恨水不成冰”
事实上,张恨水跟冰心八竿子打不着,两人各有各的传奇。
张恨水1895年,张恨水出生在安徽潜山的武将之家,家中数代习武。
不过,张恨水却成了一个书生,他酷爱读书,且过目不忘,被视作神童。
父亲张钰计划着有朝一日送儿子出国留学,然而,就在父子俩憧憬着锦绣前程之时,张钰因一场急病突然去世!
张钰一走,全家立即没了收入。
这年,张恨水17岁,他的母亲戴氏36岁。
戴氏忧心忡忡:“如果全家继续呆在南昌,不是乞讨街头,就是饿死他乡。只有回到故乡一条生路,毕竟那里还有几间旧屋、薄田数亩,勉强能活下去。”于是,她果断带着6个子女,回到潜山老家。
从这以后,张恨水就失了学,这让他备受打击。
在苦闷中,他一头钻进书房看旧小说、自修自写,渐渐领悟了许多写作之法,例如:“形容一个很健美的女子,我知道‘荷粉露垂,杏花烟润’,是绝好的笔法。”未料,张恨水的苦读,招来了乡人的耻笑:“一个半大小子,整天不务生计,只会读书。呵,读书读成了张某人那样,还不如让孩子种田哪!”他们背地里骂张恨水书呆子、废物!
面对冷嘲热讽,张恨水在老家待不下去,便出门闯荡。
他去剧团跑过龙套,跟好友走南闯北卖过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不得不忍饥挨饿回到老家。
为了让儿子收收心,戴氏给他张罗了一门亲事。
未料洞房花烛夜,张恨水挑开新娘盖头,吓得夺门而出,大喊:“娘啊!娘!”戴氏闻声赶来,看到新娘子,眼前一黑,拍着大腿哭道:“哎呀,上当了啊!中了人家的调包计啊!”怎么回事呢?
想当初戴氏跑到女方村里去相亲,媒人指给她看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姑娘。
万万没想到,女方父母却玩了一个调包计,让美丽的小女儿去相亲,却让相貌平平的大女儿去嫁人。
也是,张恨水被乡人骂作废物,试问哪个美丽的女孩会愿意往“火坑”里跳呢?
搞清楚事情原委,张恨水大受辱屈,不肯回来跟新娘子圆房。
“事已至此,总不能把新娘子送回去啊,那叫她以后怎么做人?这样,娘答应你,你将来若有中意之人,可再另娶一房。”在母亲的劝说下,张恨水默默地吞下这枚苦果。
之后,他常常躲在书房,深更半夜还不愿意回去卧室。
“月圆之夕,清光从桂隙中射上纸窗,家人尽睡,予常灭灯独坐窗下至深夜。”他读了那么多古书,内心一直仰慕才子名士的生活,对婚姻的憧憬是一种才子佳人、红袖添香、闺中唱和的想象。
遭此打击,张恨水慨然长叹:“婚姻不自由,诚之道哉!”半年后,他就以外出游学为名,再次离开了老家。
张恨水他勤奋肯干,每天工作到深夜,很快获得了报社主人的认可。
可是,早年失学的痛苦时时袭上张恨水的心头,闭塞的内地关不住他的雄心抱负。
“我想,我还不失求学的机会,我在芜湖这码头上住下去,有什么意思呢?于是我一再地向社方请辞,要到北京去。”这年秋天,张恨水终于辞掉工作,到了一心向往的北京,开始了“北漂”生涯。
他很想去北大读书,可是没钱啊,只好先工作。
张恨水为了糊口,同时在两家报社工作,忙得不可开交,连睡觉的时间都得挤出来。
“这样,决不让我有时间再去读书了。”去北大读书,终究成了他不可企及的梦想。
1922年,张恨水收入稳定了,便开始寄钱回老家,帮助母亲养家,供弟妹们上学。
“我把在北京得到的薪资,大部分汇到南方去,养活这个家。”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张恨水得了一场大病。
生病之时,人总是特别脆弱。
这年春节,他回了一趟老家看望母亲和家人。
过了年,孤身一人北上,他突然很想要找一个人在身边,陪伴他、照顾他。
不久,28岁的张恨水娶了一位孤女——16岁的胡秋霞。
胡秋霞是个苦命的女子,她被拐子卖到一个姓杨的人家当丫鬟。
一天,她不堪忍受毒打,从杨家逃了出来,受人指点去了专门收养流浪女子的平民习艺所。
这里的女孩大了,习艺所便负责为她们介绍婆家。
这不,张恨水和胡秋霞,通过介绍认识了。
娶胡秋霞之前,张恨水直言自己有原配妻子。
在苦水里泡大的胡秋霞,说自己不介意:“对我来说,能找到一户衣食无忧的人家,就很满足了。”两人说定之后,张恨水便写信回老家,告知母亲:“多年来,我漂泊社会年纪也不小了,仍未解决感情问题。现在京认识一位女孩,十六七岁的样子,相貌端正,出身贫苦,我很怜爱她,想娶她为妻,也可以在京安家,解决婚姻的问题。”1923年,张恨水和胡秋霞成婚,终于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他不再没人疼、没人爱,病了也没人嘘寒问暖、端汤送药了。
每天一下班,张恨水就立马往家赶,去享受心目中所向往的举案齐眉、红袖添香的夫妻生活。
可是,胡秋霞担水劈柴、洗衣做饭、洒扫庭除,样样在行,唯独不识字。
张恨水便手把手地教她读书识字,为她制定了学习计划,闲暇时,还常常带着她看电影、听戏。
皇天不负有心人,过了一段时间,胡秋霞已经能粗读报纸和小说了。
1924年,两人的长女慰儿出生,给张恨水添加了无限温馨和乐趣。
养活一家子不容易,为了多赚点稿费,张恨水开始在报纸上连载小说。
在随后的57个月中,他写出了长达90万字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
小说大概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不久,《春明外史》风靡整个北平,张恨水一举成名!
张恨水趁热打铁,又写出了100万字的《金粉世家》。
《金粉世家》被誉为“民国《红楼梦》”:“小说以平民女子冷清秋与总理金铨之子金燕西从恋爱、结婚到反目、离异为主线,描写了豪门贵族金铨一家醉生梦死的生活。小说最后以金铨暴死、家道陡衰、金太太遁世学佛作结。”这部言情小说让张恨水名满京华,家喻户晓!
就这样,张恨水靠一支笔,不仅救活了多家报纸,还养活了他30多口人的大家庭。
“自家在北平的大宅子,是用稿费换来的”“全家三十多口人,靠一支笔,日子倒过得不错。”张恨水供养家中弟妹上学,除了二妹高中时谈恋爱未考上大学外,他的几个弟弟妹妹都上了大学。
然而,就在张恨水忙于事业之时,他跟胡秋霞的感情却急转直下。
倒不是因为妻妾不和——她生下的孩子都夭折了,她便把母爱倾注在胡秋霞的孩子身上,对他们视如已出。
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原来,张恨水成名之后,胡秋霞以前的东家——杨家主动找上门来,说要认胡秋霞作养女。
“这样可以提高你的出身门第,方不辱没大作家张恨水啊!”胡秋霞一听,便做了杨家的养女。
从那以后,她常常回“娘家”走动,渐渐沾染上一些奢侈浮华的毛病,比如打牌、喝酒。
如今,胡秋霞时不时喝得酩酊大醉回家,让张恨水心中更是失望。
其实,张恨水对理想妻子要求蛮高的:他希望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还能跟自己有些共同的志趣和爱好,类似“小红低唱我”之类,能够诗酒唱和。
1928年,还真出现了这么一个女子。
对方是个才女,留过洋、家境富裕。
女子看重张恨水的才华,愿意嫁给她,不过有个条件:“你要先跟你的两位夫人离婚,我才能嫁给你。”张恨水想了想:于是,他放弃了与该女子的姻缘。
1930年,张恨水辞去报社的工作,专事写作。
每天,他从上午9点开始写作,有时一直写到深夜12点。
睡觉之前,他还坚持看一两个小时的书,他说:“必须‘加油’才能跟上时代,理解时代。”也是在这年,张恨水开始写长篇小说《啼笑因缘》。
《啼笑因缘》一问世,几乎各个阶层的读者都为之疯狂!
1931年,36岁的张恨水与17岁的周淑云相识,并一见钟情,坠入情网。
当时,北京春明女中组织了一次赈灾游艺会,张恨水也受邀参加。
游艺会准备了一出京剧《玉堂春》,张恨水以前跑过龙套,被邀请出演押差崇公道。
而扮演苏三的,是春明女中的高中生周淑云。
周淑云跟京剧艺术家雪艳琴学过戏,她音色非常美,以动听的歌唱享誉全校,人长得也清丽,性格活泼开朗,笑起来脸上有两个浅浅的酒窝,甜甜的。
周淑云读过张恨水《啼笑因缘》,她觉得自己的身世,跟书中的沈凤喜有些相似——她出身于一个破落官僚家庭,生在云南长在北京;父亲早故,母亲带着她借住在“云南会馆”
因此,周淑云代入了自己,被男女主人公那忠贞不渝的感情震撼了,也为张恨水那过人的才华所倾倒。
她总是在想:因此,当张恨水对周淑云展开追求,她很快就沦陷了。
张恨水不愿骗她,如实告知自己的婚姻状况:“我家里还有两位夫人在。而且,我不能和她们离婚。”周淑云表示:“只要和你终生相伴,并不计较你已有了妻子。”周南张恨水结婚照1931年9月29日,两人正式成婚。
婚后,张恨水从《诗经》中取出“周”“南”二字,给周淑云改名“周南”
婆婆戴氏便劝她:“你一个无依无靠的女子,又无一技之长,如果离婚,如何维持生活呢?又如何抚养儿子小水呢?”胡秋霞这才作罢。
为了不闹矛盾,张恨水另租了一所小院给周南住,两人共建了一个小小的爱巢。
据周南儿子张伍回忆:“我从没有看见母亲厉言疾色地大声叱呼,偶尔发一次脾气,也是柔声细气的。母亲的性格活泼开朗,慷慨好施,所有和她交往过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喜欢她,由于她喜欢猫,所以街坊邻里都昵称她为‘猫二小姐’,可知她的人缘是非常好的。”在娶了周南之后,张恨水终于有了满足感和幸福感。
两人年龄虽然相差20岁,但婚后生活却琴瑟和谐、意趣相投,有着说不尽的喜悦和甜蜜。
第二年,他们就有了儿子——张二水。
张恨水高兴极了,带着周南去江南,补了一场蜜月旅行。
两人初到上海,去逛最繁华热闹的南京路。
周南胆子小,看着车水马龙,不敢过马路,张恨水便雇了人力车穿过去。
这件事成了张恨水打趣周南的话柄,每次张恨水提起这事,周南便会甜蜜地嘻嘻笑个不住。
一次,周南读了袁枚的《随园诗话》,非常想去寻访袁枚的随园,张恨水立马陪她去清凉山探望。
当周南看到野草丛生的废墟,喟然长叹:“这就是大观园?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张恨水便说:“我早你十几年就由此感叹。只是怕说了,会扫你的兴。”可见,张恨水对周南的宠爱。
张恨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张恨水曾经决意上山打游击,请缨无路,便把爱国热忱和一腔孤愤泻于纸上,他开始从言情小说,转而写抗日小说。
他用了两个月时间,写完了《弯弓集》,然后自掏腰包出版。
“今国难临头,必兴语言,唤醒国人”
与此同时,他还从积蓄中拿出4000元,办了《南京人报》宣传抗日。
在他的坚持下,《南京人报》一直坚持到南京沦陷前4天方才停刊。
就在这时,张恨水为了家人的安全,把一家人都送回潜山老家。
张恨水周南在重庆安顿下来,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月华清影,碧空如洗,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便悄然袭来。
一天,他写道:“白月如冰盘,照寓楼几榻若梦,熄灯玩孤影,不胜凄怆。”而周南也对丈夫思之如狂。
半年后,她一手抱着一个儿子,一手牵着一个儿子,冒着日寇的轰炸,涉水登山、千里寻夫,终于与丈夫在重庆团聚了。
在重庆,周南陪伴张恨水度过了艰苦的8年生活。
他们住在重庆郊外几十里远的山沟里——南温泉桃子沟的3间茅草屋里。
茅草屋漏雨,一到下雨天,锅碗瓢盆全得用上接漏,张恨水戏称“待漏斋”
白天,张恨水走40里山路去报社上班,路上要随时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晚上,张恨水为了不被毒蚊子咬,把双脚泡在水里,在煤油灯下写作。
有时,张恨水去城里领了配给的平价米,回来挤不上公共汽车,便徒步40里走回来。
周南总会带着孩子在山坡上迎候,她一看见肩负米袋的丈夫行在山间小路上,就立马跑过去接下米袋,然后递给丈夫一条毛巾,给他擦汗。
饶是清贫艰难,周南却安之若素。
她深明大义,觉得为了抗战穷一点、苦一点没关系。
一次,周南带着孩子们躲防空洞,谁知一枚扔在了洞口,人们吓得一下子涌进洞里。
周南情急之下,把孩子们挡在身下,用身体保护他们。
结果,一群人从她身上踩踏而过。
事后,孩子们安然无恙,周南的背上青一块紫一块,全是淤伤。
周南张恨水而周南确实是个才女,她曾将每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写成《早市杂诗》,发表在重庆《新民报》上。
嫁得相如已十年,良辰小祝购荤鲜。
嫁得诗人福不悭,当年俪影遍江南。
于今倦了游鞭手,五父衢头挽菜篮。
连年听惯隔村鸡,早市须乘月半西。
遽下绳床犹小立,娇心恋哺尚哀啼。
一篮一称自携将,短发蓬蓬上菜场。
途遇熟人常掉首,佯看壁报两三行。
为羡街头果饵香,小儿衔指暗呼娘。
匆匆买与红心囊,犹嘱归分阿妹尝。
朝霞沾鞋半染衣,街头浓雾比人低,晓凉敢说侬辛苦,昨夜陶潜负米归。
一天,周南晒旧书,发现一张残破的报纸,上面有一首古诗,但是没有署名。
她却立马认出是丈夫的作品,笑呵呵地拿给丈夫看:“这像是你写的诗,发表在《南京人报》上?”张恨水一看果然是,连忙问:“你怎么知道的?”周南回答说:“从‘提壶酌苦茗’一句中猜到的。”张恨水听后哈哈大笑,当即写下:“喜得素心人,相与共朝夕。”素心人就是心地纯洁、淡然处世,能把日常生活过出诗意的人,这才是张恨水心中理想的伴侣。
张恨水周南这天,张恨水高兴得大笑数次。
晚上,夫妻灯下共语,周南不解地问道:张恨水深情地说:“3年来,我与你感伤于物价,你忙于家务,闺中之乐,此调久已经生疏。我只知你知我不喜谈物价,只知你知我讨厌孩子打闹,今天知不然,你一见而知我诗,十几年相聚,果然知己!”所谓知音难觅,知己难寻。
最难得的是爱人即知己,这大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了。
又有一天,张恨水从朋友那得到一把胡琴,他又在街上购得一批青衣唱腔琴谱。
之后,他常常在茅屋里拉琴,在隔壁做针线活的周南,往往会停下来,应声唱一段。
张恨水“在黄米饭饱,山窗日午,空谷人稀,乃掷笔取琴,依谱奏之”,周南“每当弦索紧张,细君隔室停针,辄应声而唱”,两人夫唱妇随,往往引得涸溪对岸的行人驻足聆听。
张恨水很享受这种生活情趣,得意地说:“我这是引凤,不请自来。”周南捂嘴偷笑:“你的胡琴还是不行,跟你的左嗓子一样。不过,琴技虽不高明,终胜无琴。偶触技痒,解解闷而已!”张恨水看着梨涡浅笑的周南,也跟着朗朗地笑起来。
两个儿子看着父母笑,也莫名其妙地笑起来,于是小小的茅草屋,充溢着温馨祥和的家庭之乐。
抗战胜利后,张恨水从重庆辗转回到老家。
“妈——”这年,张恨水陪着母亲过完春节,把周南和孩子安置好,便辞别了家人,一个人到北平筹办《新民报》。
人们听说张恨水又回北平办报了,纷纷前来订报。
报馆开张的第一天,就接受了一万多订户!
未料,1948年底,因《新民报》内部矛盾,张恨水辞去了该报的经理工作。
加上他存在私人银行中的多年积蓄,随着私人银行离开北平而化为乌有,他气上加气,患了脑溢血!
有好几年时间,他流着口水,说话含糊不清,行动极不方便,完全中断了写作。
这时,胡秋霞和周南都在他身边,两个女人轮流照料他。
没了积蓄,又一病3年,家里人口多,还有好几个孩子没长大,经济上越来越捉襟见肘,这让张恨水心急如焚。
为了让丈夫安心养病,周南当机立断,变卖了自己所有的首饰,又卖掉了大房子,换了一所小的。
有了点钱,她便常常给张恨水开小灶,做好吃的,让他补充营养。
然后,自己和孩子吃窝窝头配咸菜、喝粥。
于是,周南又生出一计,每天吃午饭的时候,不设张恨水的座位,把他赶出门去,让他去下馆子,吃点可口的饭菜。
与此同时,几个年长的孩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也跑去外地学习一技之长。
在家人的照顾下,1954年,张恨水病情好转,又恢复了写作。
因为脑溢血损害了他的健康,他仅能从事爱情神话或传说的改编工作。
在短短的几年间,他改编了十几部小说。
除了改编小说,张恨水还写了几百首诗词,并且整理成集,题名《病中吟》。
其中,他最满意的一句是:“一寺花香月满帘。”张恨水好起来了,周南却病了。
其实,周南一向身体单薄,加之生孩子太多,又与张恨水患难与共、忧患半生,在奔波劳碌的生涯中,早就埋下了病因。
1956年,她被检查出了癌症。
一开始,周南瞒着家人,自己买了很多的医书,偷偷地看,偷偷地流泪。
她倒不是担心她自己,而是担心丈夫和孩子们,尤其是最小的儿子,这时才7岁。
1959年,周南已经卧床不起了,张恨水这才知道妻子的病情。
他这个一辈子都不求人的人,四处托人请医。
然而,周南已经病入膏肓,药石罔效。
从那以后,张恨水不写作、不出房门一步,只是留在家里,静静陪伴周南。
一天,他动情地对孩子们说:“你们年轻人,不懂得老年夫妻的感情,尤其是患难与共的老年夫妻。青年人形影不离,有说不完的话。可是老年夫妻就不是这样了。比如我和你母亲,我们很少一起出去,也没有什么话,甚至一天讲不了几句话,因为话已经多余了,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我要什么,想什么,她要什么,想什么,彼此都知道。现在你母亲躺在床上,我坐在这屋里,她知道我在,我知道她在,就够了,就是安慰。只要她还躺在床上,还有一口气,对我就是莫大的安慰!”分别的时候终究还是来了——1959年10月14日,周南到了弥留之际,她挣扎着跟丈夫告别,嘱咐他照顾好还未长大的小儿子。
张恨水泣不成声地在周南额头深情一吻,说了一句:“你放心地去吧……”周南便合上了眼睛。
这时,周南的母亲哭着喊道:“你等等,老三在火车上,他正在赶回来……”周南那僵滞的面孔突然一动,她用尽所有力气,寻觅着儿子的身影。
可是,没有。
她摇了摇头,再次闭上了双眼,从此再也没有醒来。
这年,周南年仅45岁。
周南去世后,张恨水抚着她的棺木失声痛哭,不断重复道:“你走了,我怎么办……”之后,他每个星期都要去一次墓地,陪着周南待上几个小时,直到暮色苍茫,才返回家。
一天,张恨水翻出两人1931年的结婚照,小心翼翼地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
张恨水却重新找出来,日夜相对。
周南有一张穿着裘皮大衣的小照,临风玉立、光彩照人,邻里朋友来了看见,都会情不自禁赞一声:“真美!”“披裘姿表当风立,壁画空教众口称。”1963年,张恨水脑血管痉挛,大病之后有了手抖的毛病,握笔写字已经很困难。
可在周南忌日那天,他仍然颤抖地写下一首诗:一庭花影淡如无,若染风尘仔细除;手扶案头痴久立,墙间新挂美人图。
其实,那几年间,张恨水为周南写下了无数悼亡诗,以倾诉相思之情。
他想起自己在报社上班,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周南怕他回来没人照顾,每天在灯下等候:不辨啼痕与血痕,相传一点入诗魂;他追忆陪周南去南京小仓山,寻访袁枚的随园旧址,写下:随园说在小仓山,寻墓问诗半日闲;摘朵菊花斜插髻,何年忘却旧时颜。
他想起当年在重庆,他拉琴,周南唱戏:深山日永绿松阴,卿发豪音我佐琴;十七年前闺里事,对灯细想到于今。
周南去世后,张恨水既当爹又当妈,他变得温柔了,对孩子们格外耐心。
此时,他已经是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而他的小儿子还在上小学。
每天下午四点钟,张恨水就拄着拐杖站在胡同口张望。
邻居问他:“在望什么呢?”他回答说:“望望小同儿。”等到小同儿踢着足球回来了,张恨水便默默跟在后面,一老一小走进家门。
1967年2月14日,张恨水偶然从包油条的传单上,看到好友老舍投湖自尽的消息。
其实,此时老舍已经去世一年了,但是家人没忍心告诉他。
第二天早上,张恨水起床,在家人为他穿鞋时,突然仰身向床上倒去……他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一声呻吟,安详而平静地离开了人世,结束了他多难而辉煌的一生,享年73岁。
张恨水一直在追寻理想中的爱人,最终他找到了一生挚爱——周南,他也把最炽烈的爱给了周南。
但是,张恨水有情有义,并没有抛下另外2位妻子——“我嫁了个摇钱树呢。”1949年,戴氏去世。
此时,张恨水脑溢血,正在跟病魔作斗争,家人便瞒着他。
过了几年,他身体渐渐恢复,能够提笔写作后,儿女们才将这个消息告诉他。
张恨水悲痛欲绝,写下一首诗怀念母亲:风来大声吼,开门未见人。
沙翻惊扑面,马过鞠微尘。
罢读还枯坐,烹茶慰老身。
隔院乌反哺,久眺叹慈亲。
临终之前,她留下遗言,将两枚金戒指分别送给胡秋霞和周南,以作纪念。
此时,张恨水因病不能出行,他命儿子张小水带了700元,千里奔丧。
胡秋霞与子女而胡秋霞住在北京,张恨水每月定时去看望她,带她和孩子们下馆子。
周南病逝后,胡秋霞也常常去探望张恨水。
最终,胡秋霞活了八十多岁,成为张恨水的3位夫人中最长寿的一位。
张恨水一生有3位妻子,膝下共有子女13人,但在他离世后,没有一个孩子说他的坏话。
对于父亲的3段婚姻,子女们说:“作为子女,我们不愿意用世俗的尺子去衡量父亲更爱他的哪一个妻子,我们只能说,父亲的人性是丰满的、仁慈的,充满了温情和善良。”张恨水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现代史、一部传奇。
作为报人,张友鸾评价张恨水在抗战时办报的举动:“真正用自己劳动得来的血汗钱来办报的,在我的记忆中,除了他还没有第二个。”作为作家,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部左右的中长篇小说,高达3000万字,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老舍称张恨水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孔庆东如此评价张恨水:参考书籍:01《我的父亲张恨水》——张伍02《张恨水传》——解玺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