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刘禹锡怎么死的(诗人刘禹锡的三十五岁危机:皇帝被宦官谋杀,自己被赶出朝廷)

刘禹锡怎么死的(诗人刘禹锡的三十五岁危机:皇帝被宦官谋杀,自己被赶出朝廷)

时间:2024-07-14 07:37:41阅读:

刘禹锡怎么死的(诗人刘禹锡的三十五岁危机:皇帝被宦官谋杀,自己被赶出朝廷)

诗人刘禹锡永远都忘不了公元805年,那一年他被卷入一场波谲云诡的宫廷斗争之中,信任他的皇帝被宦官,他自己也被赶出朝廷,仕途从此走了下坡路。

那一年是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也是唐顺宗永贞元年,其实还是事实上的唐宪宗元和元年,因为那一年的八月唐宪宗李纯正式登基称帝,他于登基之后的第二年才改元元和。

也就是在那一年,大唐帝国先后有三位皇帝入主大明宫成为帝国的主宰。唐德宗李适于公元805年2月25日去世,三天后太子李诵继位,即唐顺宗。那一年的八月,宦官们发动宫廷政变,拥立太子李纯登皇帝位,即唐宪宗,唐顺宗被太上皇了。第二年正月十九日,唐顺宗被宣布去世。但是唐顺宗的死疑点重重,很多学者认为他很可能在两个月前就已经去世了,而且是被宦官的,这一切都与刘禹锡参与的那场唐朝历史上著名的“永贞革新”有关。

宫廷政变想象图公元805年,刘禹锡34岁,官拜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主要职责是管理帝国的财政。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帝国正畅通无阻的走着下坡路。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已经成为帝国的两大毒瘤,当时朝中的大多数人可能都意识到要有所改变,但是只有少数几个人采取了行动,刘禹锡就是其中之一。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唐德宗李适已经病入膏肓,他躺在病床上看着来探望他的王公大臣心中十分难过。他也害怕死亡,但是当死亡无法避免的时候,这件事就不再那么可怕了。他难过的是,病榻前始终没有看到太子李诵的身影。

其实,李诵并不是不想来看望唐德宗,而是不能。

因为此时他也卧病在床,不能行走。去年的九月份,四十四岁的李诵中风了,全身瘫痪,口不能言,几乎就是一个植物人了。

皇上和太子同时病重,朝廷一下子陷入了恐慌,恐慌的副产品往往就是阴谋。

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李适驾崩于会宁殿,阴谋随之而起。太监们坚持认为太子病重,不适合继承大统,皇上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所以需要重新商议谁当新皇上。

唐朝的宦官干政是从唐玄宗时期开始的,当时宦官高力士权倾朝野,唐玄宗也喜欢派太监到前线监军。经过唐肃宗、唐代宗两朝,宦官的权势进一步扩大。这三朝的太监虽然气焰嚣张,但是皇帝仍然掌握着他们的生杀大权,李辅国、鱼朝恩、程元振之流虽然都是狠角色,但是一旦失宠,立即就会性命不保。

到唐德宗时期,宦官已经掌握了负责防卫京城的神策军的指挥权。俗话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手握兵权的宦官胆子渐渐大了起来,开始对皇权构成威胁。在此之后的唐朝历史中,囚禁或害死老皇帝然后拥立新皇帝这种活计,几乎成了宦官的法定职责之一。事实上,唐顺宗李诵是唐朝最后一个非宦官拥立的皇帝,但是有可能是第一个被宦官的皇帝。

皇帝驾崩,太子病重,宦官作祟,公元805年的大唐朝廷就像是一艘没有舵手的船在惊涛骇浪中起伏颠簸,船上的每个乘客都战战兢兢。

奇迹出现了!

太子李诵以惊人的毅力从病床上站了起来,穿着紫衣麻鞋出现在了九仙门,召见军官和大臣。太子的出现让大臣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宦官的气焰也被压了下去。就这样,太子李诵登基称帝,史称唐顺宗。

“二王刘柳”上台之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罢宫市五坊、取消进奉、惩治贪腐、打击宦官、抑制藩镇、释放宫女等。

后面几项措施都好理解,前两项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市”是买卖的意思,宫市就是皇宫的采购工作。看到这个解释,您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负责采购的太监和官员趁机吃回扣中饱私囊的问题,我不否认会有这种问题。但是,唐朝的皇宫采购员们干得更过分,他们在买东西时直接不给钱,打着皇帝旗号号明抢。

五坊是指唐代宫中设立的雕坊、鹘坊、鹰坊、鹞坊、狗坊,看名字您应该能看得出来这个机构是干什么的?对,是管理皇帝宠物的机构。五坊的工作人员被当时的人轻蔑地称之为“五坊小儿”这帮人干的事更可耻,比如,他们借口给皇帝捕鸟,把网罩在人家大门上,如果想出门,就得交钱;还有吃完饭不给钱、把蛇等小动物放进老百姓家里讹钱等等恶劣行径。

所以,罢宫市五坊的政策一出,老百姓都拍手叫好。

进奉说白了就是给皇帝送礼,先是节度使贿赂皇帝,然后上行下效,各府州县的官员也争相给皇帝送礼。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官员那点俸禄根本不够送礼的,只好搜刮老百姓。如果搜刮来的钱远远大于给皇帝送礼的钱怎么办?那就自己笑纳。

这两项改革政策大快人心,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如果改革仅仅涉及这两项,估计成功的概率会比较大,但是后面几项却把朝廷内外的守旧势力得罪个精光,特别是改革派想从宦官手里收回军权,这等同于要他们的老命,所以宦官们联合守旧大臣、藩镇节度使等当权派对改革派掀起了一场疯狂反扑。

历史上对“永贞革新”的评价充满争议,无论是新旧唐书还是资治通鉴对这段历史的记载都充满了,或明或暗的指责改革派专权乱政、排斥异己。

我们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正统史书中对“二王刘柳”集团的指责大都是看问题的立场不同造成的。

改革必然会有阻力,并且阻力大都来自于朝廷内外的既得利益者,想扩大改革派的力量就必须把既得利益者调离关键岗位,然后用新生力量进行填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如果站在守旧派的角度来看,“二王刘柳”自然是在排斥异己、专权乱政。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是北宋人编的,他们对同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持同样的反对态度。

现在我们站在中立者的角度来回望当时的那段历史,对“永贞革新”该怎么评价呢?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事件的着力点最终还是要落到“事情”上面,也就是那些古人做了什么事?他们做的事对当时的国计民生是有利还是有害?他们做的事是出于公心还是为了一己私利?

从这几个角度来看,“永贞革新”总体上是应该给予正面评价的,这也是后来的学者们对这次变革的评价越来越正面的原因。有同样遭遇的,还有后来的“王安石变法”

但是,改革派的努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改革仅仅持续了160多天就失败了。

唐顺宗退位当太上皇的时候,还宣布改元“永贞”做自己的年号,所以“二王刘柳”的政治革新事件被称为“永贞革新”其实,严谨的讲,应该叫做“贞元二十一年革新”,因为改元永贞的时候,改革已经失败了。

帝制时代,大臣的权力全部来自于皇帝的授予,皇帝都歇菜了,大臣们自然也跟着歇菜。

“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唐顺宗身体太差,所以宦官才有机会对其下手,并政变成功。

唐顺宗李诵于贞元二十一年八月四日宣布退位,移居兴庆宫,然后再也没有露过面。到十月的时候,朝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一个叫罗令则的人从长安到秦州,称奉了太上皇密旨,向秦州刺史刘澭征兵,命令他杀向长安帮顺宗夺回皇位。刘澭没有奉旨,而是把罗令则捆起来送回长安,后续罗令则被朝廷乱棍打死。第二年正月,太上皇李诵被宣布死亡。

唐顺宗死亡这件事上有两个明显的疑点:第一是突然死亡,第二是异地发丧。

元和元年的正月十七,唐宪宗对外称太上皇的身体状况还是没有变好的迹象,自己还亲自去喂了汤药。诡异的是,第二天,唐顺宗就被毫无征兆的宣布死亡了,同时还要把遗体从兴庆宫转移到太极宫发丧。

《辛公平上仙》是一篇志怪小说,篇幅较长,并且有些情节叙述比较啰嗦,在这里我给大家简要翻译一下。首先解释一下“上仙”的意思,这个词是对皇帝驾崩的委婉说法。提醒一下,部分情节可能有点像恐怖小说,大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故事讲的是两个地方基层公务员辛公平和成士廉去京城出差,在一个下雨天入住洛阳西的一家客店。客店的条件比较简陋,大部分床铺都脏乱不堪,只有一张床是干净的,但是已经有客人入住了,那客人是一个穿绿衣服的小官吏。

店家有点嫌贫爱富,看到辛公平二人是骑着马来的,而绿衣客人是步行的,就让他给辛公平让床铺。辛公平制止了店家的这种行为,并且劝说他不要那么势利眼。

晚上吃饭的时候,辛公平邀请绿衣人一块喝酒,席间知道他的名字叫王臻,并且此人谈吐非凡。

几杯酒下肚,辛公平说了几句颇具哲理的话,他说:“都说人是万物的灵长,但是我们连明天将要住在哪,吃什么饭都不知道,这能称得上灵长吗?”这里插一句题外话,人类是万物的灵长这句话可不是莎士比亚首先提出来的哦,我们唐朝时期就有人提出这个观点了。

听了辛公平的感慨,王臻首先回答他说“人的一言一行冥冥之中都有前定”,然后告诉辛公平和成士廉明天他们将要住在哪,吃什么饭。说完这些,王臻对他们说自己不能白天赶路,打算吃完饭先走,明天晚上还能再遇到他们。

辛公平并没有把王臻的话放在心上。

第二天下午投宿的时候,二人发现,客栈的名字、吃的饭和王臻说的一点不差。二人正在惊讶之间,王臻果然又来了,二人对王臻的敬意增加了几分。

以后的日子里,辛公平二人和王臻都是晚上见面,白天分别,并且每次王臻给他们预报的第二天的行程都分毫不差。

一天晚上,三人又投宿同一家客栈,王臻问二人:“二位是怎么评价我这个人的呢?”二人回答:“您是一个博学多识的隐士!”王臻摇摇头说:“不,其实我是一个阴间的鬼差,这次出来的任务是迎接皇帝上仙的。”辛公平惊讶地问道:“迎接天子上仙您一个人就可以了吗?”王臻说:“当然不是,我们共有500名骑兵,还有一个将军统领”辛公平追问道:“他们在哪呢?”王臻看了看四周说:“他们就在我们周围,只是你们看不到而已!”恐怖气氛来了吧!

此后,辛公平和成士廉一路晓行夜宿,不久就到了灞上,离长安不远了。

夜宿灞上的时候,王臻和辛公平再次投宿同一家客栈。王臻问辛公平:“天子上仙是人间少见的事件,您有没有兴趣观看?”成士廉问道:“您为什么没有邀请我啊?”王臻告诉他:“您的命薄,这种场景对您的健康不利,所以没敢邀请您一块去看。您入城之后会住在开化坊的王家老店,辛君在五更的时候可以到灞西的一棵老槐树下去找我。”到约好的那天,辛公平步行去灞西,路上只见一阵旋风卷着尘土迤逦而去。

辛公平到了古槐之下,还没有站稳的时候,一队顶盔掼甲的鬼兵忽然出现在了他面前,领兵的是一位魁梧的将军,王臻也在队伍中。

《辛公平上仙》中的鬼兵鬼将王臻领着辛公平去拜见将军,将军先是夸了辛公平的德行,然后吩咐王臻专门照顾他。

安排好了之后,鬼将一声令下,五百鬼兵分五路进入长安,然后在大明宫门前集合。

在路上,王臻承诺辛公平,以后会给他和成士廉在人间安排个官职当当。

除二百鬼兵守门之外,将军率领余下三百鬼兵进了宣政殿。

此时宣政殿上正举行歌舞宴会,殿上灯火荧煌,丝竹声声,优伶随着乐声跳着诡异的舞蹈,这一切都仿佛不是人间之景。

这时,一个人来到将军马前,扯着嗓子喊了一声:时辰已到!

只见那人穿绿衣服,披红斗篷,头戴一顶既不像老虎又不像豹子的皮帽子,穿着打扮说不出的诡异和恐怖。同时,他手里还拿着一把一尺多长的。

凶手假想图将军向他点点头,只见那人举着明晃晃的,眼睛盯着坐在龙椅上的皇帝,顺着大殿西边的台阶一步一步向御座走去……此时大殿中充满了诡吊的气氛,辛公平的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

那人到了皇帝御座之前,跪在地上把献给皇帝。皇帝左右乱作一团,音乐戛然而止,皇帝被人抬入西阁。

不久,鬼兵用御辇抬着皇帝出来见将军,将军带着皇帝从环殿出了大明宫。

一路上辛公平能听到皇宫内哭声阵阵,并且看到有人擦拭大殿内的血迹。

这表明,皇帝的上仙过程可能是一个流血事件。

事情结束之后,辛公平跟着鬼兵鬼将离开大明宫。

到了开化坊王家老店门前,王臻告诉他成士廉就住在里面,然后跟他道了别,鬼兵鬼将忽然消失不见。

辛公平敲门之后,发现成士廉果然住在店里。鉴于事件的严重性和恐怖性,他没敢把看到的事情告诉成士廉。

几个月后,朝廷才宣布皇帝驾崩的消息。

这是一篇充满了政治隐喻的志怪故事,故事隐隐约约讲述了一个皇帝被的历史事件,而这件事正统史书是不方便写的。

很明显,这个小细节是揭开被杀皇帝之谜的关键所在。唐宪宗很明显不符合这个条件,因为他在死前还在召见大臣。

唐顺宗则完美的符合这个细节。

八月被太上皇,然后史料上就几乎再也看不到他的任何信息。十月的时候,突然出现了罗令则事件。可疑的是,史料上没有任何关于罗令则的审讯记录,没有交待他去秦州调兵是假传太上皇圣旨还是确有其事,只是匆匆打死了事。

如果罗令则传的圣旨是假的,史书大可不用隐瞒,并且一般正常人也不会假传这种圣旨。如果罗令则传的圣旨是真的,那唐顺宗的处境可就不妙了。

两个月后,太上皇唐顺宗被疑点重重的宣布死亡。

唐顺宗有可能是第一个被宦官的唐朝皇帝,但不是最后一个。史书上明确记载,他的儿子唐宪宗、孙子唐敬宗统统死于宦官之手,另外还有一个唐宣宗也是像他一样死的不明不白。

不管怎么说,唐顺宗的死对刘禹锡的仕途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从公元805年开始,34岁的刘禹锡正式步入了中年危机。

如果没有“永贞革新”,刘禹锡的仕途可能是另一种光景。

刘禹锡二十二岁就进士及第了,这在平均每科仅录取二十几人的唐朝科举来说,刘禹锡是标准的少年得志。

从二十二岁进士及第到三十四岁之间的这十几年,他先后任太子校书、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京兆府渭南县主簿、监察御史等职,直到贞元二十一年,唐顺宗李诵继位,刘禹锡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但是,这高光时刻竟是如此短暂,就像是流星一样,在天空中发出短暂的耀眼光芒却耗尽了一生的运气。

然后就是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并且唐宪宗下令,参与“永贞革新”的这些被贬官员属于“逢恩不原”的范围,也就是以后就算有大赦天下的善政,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也会被排除在外。

此时的刘禹锡,仕途生涯仿佛已经走到了尽头。

刘禹锡画像刘禹锡在朗州待了整整十年,这个时期的刘禹锡虽然前途无望,但是仍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有诗为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元和十年,唐宪宗对永贞旧臣的仇恨也渐渐淡了一些,在宰相裴度的建议下,朝廷召回刘禹锡和柳宗元,准备起用他们。

但十年的贬谪生涯并没有消磨掉刘禹锡的棱角,他回到长安之后,写了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回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花,其实通篇都是政治隐喻。前两句的意思是说看花的人都是一些趋炎附势之徒,他们为了功名利禄奔走权门,就像在紫陌红尘之中,凑热闹去看桃花一样。后两句的意思是说,你们这些京城的新贵们,也不过是我被排挤出长安之后才被提拔起来的。

刘禹锡很聪明,他的政敌们也不是傻子。

这首诗一出,刘禹锡在长安又待不下去了,再次遭贬谪,地点是播州。

中唐时期第一好人裴度再次向皇帝求情,说刘禹锡有八十岁的老母亲,播州路途遥远,条件艰苦。刘禹锡虽然有罪,但是他老母亲这一去可能会死在那里,请求皇上把他贬谪到条件好一点的地方。

唐宪宗第一反应是驳斥裴度的求情,说为人子者更应该谨言慎行,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连累父母。现在刘禹锡的罪行,比他人更加可恶。

裴度也无言以对。

过了一会儿,唐宪宗稍微消了一口气,说:“我刚才所说的,只是指责身为人子的刘禹锡不该干这种事情,但不能伤了老人的心。”于是唐宪宗把刘禹锡改贬为连州刺史。

刘禹锡又在连州待了五年,在这期间,他的母亲去世,好朋友柳宗元也去世了。

唐穆宗长庆元年,刘禹锡调任夔州刺史,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其一》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词其七》长庆四年,唐穆宗去世,唐敬宗继位,刘禹锡被调任和州刺史。

在和州前后,是刘禹锡的创作高峰期,一大批脍炙人口诗歌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比如《陋室铭》、《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摘自《陋室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卸任,返回洛阳,遇到了从苏州回来的白居易,历经磨难的两位老朋友在洛阳相遇,不禁感慨良多。回想起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曾赠诗给自己,刘禹锡写了那首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给白居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可谓是汇集了刘禹锡后半生的宦海沉浮、人世沧桑,刘禹锡对自己遭遇的长达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感到辛酸和不平,不过诗的后半段他仍提起精神向前看,表达了自己乐观向上的精神气质。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我刘禹锡又回来了!桃花净尽了,你们这些妖魔鬼怪都去哪了呢?官场上我斗不过你们,但是我却把你们都熬死了。

借这首诗,刘禹锡一舒胸中块垒,除了嘲讽政敌的快意恩仇之外,还表现出自己乐观豁达的心态。

但是刘禹锡毕竟老了,想当年意气风发的刘郎也开始明哲保身了。他已经厌倦了官场争斗,朝廷上的是是非非他不愿意再涉足了。于是,他多次请求分司东都退居二线,终被朝廷批准,他回洛阳过起了安闲的养老生活,平时和老朋友们喝酒唱诗、赏牡丹、游龙门,过着安静美好的晚年生活。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

这期间,不远处的长安城内牛李党争搞的朝廷一片乌烟瘴气,甘露之变中太监们又把长安杀了个血流成河,刘禹锡都装作看不见。和白居易一样,在他看来,帝国已经无药可救了。他年轻的时候,曾经为这个帝国倾注了一腔热血,可是结局却是努力付诸东流,自己也被朝廷抛弃。他感到自己不再对这个帝国有所亏欠,当然,朝廷也对他有所补偿,给了他一个安闲的晚年。他和这个帝国和解了,也和自己和解了。

唐武宗会昌二年刘禹锡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朝廷追赠他为户部尚书,葬于河南荥阳。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014342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