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圣闵子骞临沂市兰山区汪沟镇闵家寨村,是古代先贤闵子骞生活居住过的地方,被称为笃圣故里。
这里有乾隆皇帝题写殿名的笃圣殿祠堂,有占地百亩的闵林,有闵子骞长子闵沃赢的墓地,是世界各地闵氏后裔祭祖续谱的正宗之地。
闵子,名损,字子骞,(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7年),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享年89岁,被后人尊为笃圣。
(闵子骞画像)闵子骞为人谦和。“闵子侍侧,訚訚如也。”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鲁国翻修长府的国库,闵子骞道:“照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道:“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孔子称赞他处理事情很会处理,话说得很好,“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闵子骞从学孔子,深受器重,被纳为衣钵弟子,成为七十二贤之一,十二哲之首。他德行卓著,孝行突出,被誉为“笃圣”祖籍曲阜,后搬迁到蒙山之阳的闵子庄,是古代《二十四孝》中最受尊崇的大孝子之一,与孝感天地的大舜相辉映,名垂千古,广而流传的《鞭打芦花》《芦衣顺母》的故事就发生在他身上。
他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曾13次提到闵子。历史上先后有10多位帝王12次对其嘉封,先后被赐封为“费侯”、“费国公”、“琅琊公”、“笃圣”、“几圣”等封号。历代帝王,都将其以“十二哲”身份配享从祀。历代封建帝王,对闵子不断加封追谥的同时,对其后裔也给予很高的社会地位。
闵氏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加一级闵兴汶撰写的《闵氏修建家嗣碑记》中说,“先大贤闵子,字子骞,系出鲁公族闵马父家嗣,为余合族之始祖也。生于曲阜,死后葬于高元。”意为过世的大贤人闵子骞,是鲁公家族后裔闵马父的儿子,是闵氏全族人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祖先,出生在曲阜,去世后葬在高元。
闵子求学成名之时,正是我国奴隶制由强盛走向衰败的时期,奴隶主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鲁国实力最强的季孙氏看到闵子德才兼备,力聘他到其封地费国(今山东省费县)为费宰。闵子看到孟、叔、季三家弄权、国政日非,坚辞不做,后在孔子的劝说下,怀着将儒家思想付以社会的抱负做了费宰;宰费数年,他“以德法为衔勒”,招募游民,开垦荒地,兴办学校,使倍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他减征赋,废酷刑、定法律、倡节俭、德化于民,使费境内重现鲁国强盛时期的繁荣景象(《孔子家语》)为与黎民共休戚,闵子将全家由宋国相邑迁来费城,居于蒙山之阳的闵子庄。至今闵子庄占地百亩,古冢累累,松柏茂密的闵林中还有其长子闵沃赢之墓(金代前御史张万公《闵子祠记》)。孔子相鲁时,在帮助鲁定公堕三都之后,受到以季孙氏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反扑,被迫辞官离鲁,闵子也辞掉费宰,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颠沛流离,艰辛倍尝,于89岁时(公元前447年),病逝于周游途中,葬于今山东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