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眼前这个男人是中国气象学之父,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收回天气预报主权,他在抗战时期带着浙大学子,徒步2600公里流亡办学,却为此经受丧子丧妻之痛;他用九年时间将浙大从“二流学府”变为“东方剑桥”,为新中国创立了许多“第一个”,“只求真理,不惧利害”他就是中国“问天”第一人——竺可桢。
竺可桢,189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小商人家庭,他自幼时起就十分好学,最喜欢爱国诗人陆游的诗。
自从两岁识字以来,他的课业成绩总是全优,1909年,竺可桢考入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成绩位列全班第一,一年后,他获得了公费留美的资格,因为中国是以农立国,他选择了伊利诺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转入哈佛,潜心研读气象学。
1914年,同样在美留学的任鸿隽、杨铨等人提议创办一个科学社,竺可桢也加入其中,一年后,获得哈佛博士学位的竺可桢开始宣传救国思想,而他本人则毅然回到阔别八年的祖国,开始用一生来建设她。
竺可桢回国过后,无视高官厚禄的诱惑,先后在几所高校教授气象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
1928年,竺可桢受蔡元培校长的邀请,在南京北极阁筹建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在此期间,他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近代《气象学》,八年中发表著作50余篇,并自1929年起多次被选为中国气象学会长,后又被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
竺可桢眼见着国内的气象站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天气数据被列强把持,他发誓一定要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天气预报系统,十几年间,凭借着“只问真理,不惧利害”的精神,他在全国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100多个雨量测量站,初步奠定了我国的气象观测网,收回天气预报主权。
1936年,竺可桢受邀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兼气象研究所所长,两年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竺可桢带着浙大学子徒步2600公里,他的次子竺衡和妻子张侠魂先后病逝,他强压着心中巨大的悲痛,依旧坚持工作,终于顺利完成迁校。
十几年间,他锐意发展教学,扩充院系,设分校,正学风,将浙大从一个“二流学府”变成“东方剑桥”,他立下了“求是”的校训,向每一个浙大学子发出“两问”:到浙大来做什么?
毕业后想成为怎样的人?
他希望每一个浙大学子都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只图一个谋生的手艺,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被称为浙大最伟大的校长。
新中国成立前夕,曾经是他学生的蒋经国三次派专车到浙大门口,希望能将竺可桢接到台湾去,竺可桢只说:“谢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我决定留下来,跟新中国在一起!”新中国成立一个月后,中国科学院宣告成立,竺可桢担任副院长,兼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
此后二十余年,他开始将精力集中在农作物物候的观测上,民以食为天,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如此重要,他将农作物物候观测工作推向全国,建立全面的物候观测网,发表的著作不胜枚举,1962年,竺可桢以72岁高龄正式加入中国,毛主席还曾请他到中南海谈话,夸赞他说:1974年,竺可桢去世,享年84岁。
竺可桢这一生将“求是”二字体现得淋漓尽致,艰苦的环境,匮乏的资源,前无古人的迷惘,开拓者肩上的压力,他都一一尝过。
气象、物候、农业,都是及其艰苦的学科,为什么他要去做?
因为祖国需要,因为祖国人民需要!
竺可桢先生虽已逝去,但他思想与精神的丰碑,永远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