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年末,盘点年关前后的互联网热点,总少不了罗振宇的跨年演讲。
在北京的水立方、上海的梅奔中心、武汉的光谷国际网球中心,或者是“深圳最美书城”里,罗振宇西装笔挺,立于聚光灯下缓缓说出熟悉的那句:“你好。我是罗振宇。现在,是12月31日晚上八点半。”从“时间的朋友”到“这个思路有启发”,他用故事、用金句一次次引爆热点,丰富的演讲内容赢得掌声雷动。
热度同样伴随着争议,网络上有人把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比作实际效用甚微的“心灵保健品”,或者是混合了大而无当的概念和素材的“罗氏鸡汤”他把唬人的故事和专业术语都凑到一起,好证明追随者们的“知识付费”物有所值。
但无论如何,2024年的跨年演讲仍按时开票,如期举行。
一口气连讲4个多小时,这件事情罗振宇已经坚持到第九年。
罗振宇,1973年出生于安徽芜湖的一个普通家庭。
他的父亲是旧时代的读书人,常把“读书改变命运”挂在嘴边。母亲甚至对罗振宇说:“你要好好读书,只要你考上大学,就算我们母子俩这辈子永不相见,都没关系。”罗振宇很听父母的话。尽管他不喜欢这种威胁式的教育,还是拼命地读书,甚至他还没有认清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件事。
罗振宇小时候小学时期,有一年儿童节,老师给每位同学安排活动项目。
轮到罗振宇时,黑板上只有一个被剩下的项目:去市图书馆读书。
听话的罗振宇只好硬着头皮去市图书馆,读了一下午的书。
第二天上课,老师大力地表扬了他。在童年,罗振宇就早早背上“读书人”的标签。
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个小镇青年来说,读书就像一条烟筒,只有匍匐着爬过这条通道才能通往另一个光明的世界。
罗振宇不仅听话,而且格外勤奋。
高三的暑假,他给自己下了死任务——把历史、地理、政治的教科书全都背下来。罗振宇把所有书整整抄了五遍,每一字每一句,全都记在心里了。
对于目标和效率的极致追求,在他的求学时期就可见一斑了。
后来,罗振宇高分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
他把高考比作“狗洞”,“爬出去就当人,爬不出去就当狗”可见那是一段多么焦灼和苦涩的时光。
后来,他又进入北京广播学院读完硕博。
第一次来北京,火车到站已经凌晨4点。天气很冷,罗振宇不舍得花十块钱打摩的,就拖着行李箱步行到学校。
“看着路边大楼里一点点亮起来的光,一辆辆汽车疾驰而过,我问自己有没有可能在这个城市拥有哪怕一盏灯。”90年代北京广播学院毕业之后,罗振宇去了北师大艺术系任教,他如愿在这座城市留了下来。
有了编制的铁饭碗,罗振宇却无助地发现,读书不管用了。
第一个月的工资发下来后,罗振宇傻眼地发现只有600元,这点钱即使天天吃食堂也不够。
校舍居住条件也相当简陋,有次罗振宇睡到半夜,被一声惊吼惊醒,有一个人的耳朵里跑进了一只蟑螂,疼得嚎叫。
过去发狠读书的日子还历历在目,怎么吃了这么多苦,到头来还是捉襟见肘?
对金钱的渴望日益强烈,罗振宇开始在外面找一些兼职。而这时,命运也向他抛来了钥匙。
1998年初,央视开始大力扩张,罗振宇获得了央视的外包工作,刚开始负责为其节目撰稿,后来又接下了策划的工作。
干了几个月,罗振宇发现自己的兼职收入,已经是北师大工资的好几倍了。
于是他决定离开学校,辞职去央视闯荡。
作为后来者,他的起步明显比央视的同龄人要晚,为了快步赶上,罗振宇拿出了像高三背书时的狠劲儿,充分发挥了写作专长,揽下不少栏目撰稿的活儿。
这一次,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知道埋头做事,而是精明又努力地捕捉一切机会。
当时《百家讲坛》录制在即,主讲嘉宾于丹却意外扭伤了脚。
于是作为北师大前同事的罗振宇每天背着于丹到央视录制节目,持续了整整一期。
这件事让罗振宇在央视被更多人熟知,更多机会也随之而来。
终于,在2004年,罗振宇得到了他在央视最重要的机会——成为王牌节目《对话》的制片人。
《对话》演播室“一个没谈恋爱的大小伙子,女人生孩子,婴儿到了盆骨当中开几指就可以生了,他都能说。”来了两三周后,罗振宇开始展现他对内容生产的把控欲望和强势态度。
“比如他来了之后,基本上主持人的开头语和结束语都是他去组织。不是我们交给他,是他随随便便就给你说出来了,以至于都不需要我们再去想了。”始终不变的,是罗振宇工作的拼命。
他总结那段当制片人的经历,表示力求“灵魂附体”到主持人身上。遇到配合不默契的主持人,难免有半身不遂之叹。
对于这份努力的回报,依然还是让罗振宇感到失望。他发现起早贪黑做节目的是自己,出去参加一场房剪彩活动挣一二十万的是主持人。
恍惚之间,罗振宇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手拿600块的工资条的时候。
罗振宇嵌入到另一个组织里,却还是没有得到与努力相匹配的金钱回报,究竟是为什么?
“个人比组织更值钱”,在接连的心理失衡后,罗振宇总结出这样的经验。
他坦言自己对主持人的眼红,并认为“这很不公平”
重视个人IP,也成为罗振宇后来的行动路径并延伸到商业模式的建构之中。
越来越多的观众记住了他的脸,但他的心思也被领导看穿了。不久,罗振宇被调离这个黄金栏目。
历经挣扎,最后罗振宇决定辞职。“我意识到组织没希望了,我坚决跟所有传播组织不玩了”
罗振宇尽管热度高得吓人,《罗辑思维》走的却是“小成本”路线,一台佳能5DMARK3相机、罗振宇本人、再加上一两个工作人员,就能生产出一个个流量爆款。
“我是电视台出来的,但我们现在的东西都是单机位的,很多时候就一个镜头,这个是电视台没法接受的。”这种极简模式,其实有商业化的考量。如果用电视台的标准来要求视觉呈现,罗振宇反而觉得可能会影响内容的二次传播,丧失大部分受众。
《女神是怎样炼成的》《你因挣钱而伟大》《为泡妞之成功而读书》.单看节目名,很难相信上述内容出自一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之口。
罗振宇在这些节目里讲富兰克林,讲杨绛,大谈“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接地气”的标题搭配“高大上”的内容,不仅聚合了流量,还展露出罗振宇用内容谋取商业价值的野心。这种野心跟标题党一样明晃晃,又或者说罗振宇从未刻意地掩盖它。
他似乎活成了另一种对照:“高大上”的“读书人”外壳,追求实在利益的商人内芯。
《罗辑思维》罗振宇不论如何,罗振宇在《罗辑思维》里保持了他一以贯之的努力。
节目录制期间,“打一个磕巴儿,全部重新录;觉得自己说得不清楚,重录;说了一遍后觉得啰嗦,重录。”有一次,已经从下午2点录到了晚上10点,罗振宇突然觉得有一个地方逻辑不够强,直接重录,又折腾了近10小时。其间罗振宇不吃饭,不管录多久,“他要求自己保持那种情绪”
这一次,用“个人”突围的罗振宇,收获了丰厚的财富的回报。
2013年8月,《罗辑思维》首次开放会员购买,首批5500个名额在6小时内抢购一空。
罗振宇说:“我们原本以为推开门是个厕所,没想到门打开后是个草原”
商业化的大门打开,效率达人罗振宇以百米冲刺的猛劲,在草原上奔腾。
2014年,“造物思维”公司成立,罗振宇为法定代表人。
2015年年底,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开启,开创了“知识跨年”的新范式。
2015罗振宇跨年演讲他发下大愿要把这个演讲做20年,并称目的只有一个。
“虽然我不可能给大家真实的过去一年,但是我要竭尽所能,把一个人眼里看到的真诚的过去一年的表象给你揭开,然后来看看它可能能洞察到的最深刻的本质是什么。”罗振宇曾说,整个社会正在从金字塔变成仙人球,每个点都能扎出一根刺,而一旦扎出一根刺,其他人很难再出来。
“跨年演讲”成为IP,不管后继者有多少,没有人会绕过罗振宇。
更何况,前几年的收效很不错,对于初期主题“时间的朋友”,拍手叫好者众,“罗胖金句”的盘点不计其数。
直到2017年,一篇《罗振宇的骗局》横空出世。
图自知乎网友罗马并非一天建成,罗胖的路人缘也不是一天败光的。
早在2016年3月,“罗辑思维”曾高调宣布给papi酱投资,罗振宇还一手策划举办了papi酱的首次广告竞标。
这场备受瞩目的拍卖的另一个舆论争议,由罗振宇一手促成。有人谴责他利用资本力量透支papi酱名气,罗振宇笑着回应:“我当然要把她的未来一把透支啊。”罗振宇《十三邀》片段但随后罗振宇的举动,证明他甚至没考虑papi酱的未来。2016年11月,罗辑思维已从papi酱团队撤资。
争议的声浪越来越大,但显然罗振宇的效率没有被影响。撤资之后,罗辑思维的新业务项目“得到APP”随即展开。
对于“得到”,罗振宇曾定义,“不管我们做的产品是不是称之为课程,但本质上它是节目,它是换了一种方式的出版。”对于一档节目,观众是客户,是上帝。于是罗振宇开始转变姿态,“我们从来不说‘知识付费’,我们做的是‘知识服务’。”尽管态度端正甚至于讨好,但这样的罗振宇在大众眼中已是“巧言令色”没有人愿意推崇出尔反尔和重利轻义。
更重要的是,罗振宇对自己的“趋利”太过于坦然。
因为他自己说,我就是个商人,没有情怀,只为赚钱。
罗振宇在“得到”的加持下,“罗辑思维”获得了D轮融资,估值80亿。
争议缠身,但罗振宇,又成功了。
真正“坐实”罗振宇商人嘴脸的,是两档热门节目——《奇葩说》和《十三邀》。
《奇葩说》上不乏热点人物,作为导师的罗振宇本身并不突出。
但在一期里,罗振宇把自己战队的复活卡送给即将淘汰的许吉如,并爹味地表示自己没有和队员商量过,只是觉得《奇葩说》缺不了许吉如。
《奇葩说》罗振宇片段此举引发网友一阵恶评,“罗振宇就是我最讨厌的那类职场上司”
有人猜测,罗振宇是不是为了和薛兆丰之间的商业利益,卖个人情,却牺牲了节目中的队员利益。
最终,许吉如拿着这张牺牲了罗振宇队员利益的复活卡,以10:85的难看比分,又一次输了。
很明显,观众不买账。
在“面对996要不要辞职”那期,罗振宇眯着眼、拍着桌子大喊:“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命,别争了”
此话一出,更让他荣升众多网友心中“黑心资本家”的最新代表。
在《十三邀》里,当被许知远问到“你怎么看待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呢?”罗振宇撇撇嘴,立刻就回答:“我不关心。”许知远对话罗振宇《十三邀》正如一个真实的人不可能困在同一个角色模具里,与其说罗振宇就是一个“商人”,不如说他选择了“商人”人设,这个角色让他找到了与更大范围的受众连接的接口。
就像他对“罗辑思维”的剖析:我们干的所有的事其实就是两部分,一部分叫“要”,一部分叫“装”“要”的部分就是缓解焦虑,“装”是给了你谈资,很多老头听了我们节目之后,马上冲到公园跟他一起锻炼的老伙伴抬杠。
一个“要”,一个“装”,同时也是“商人罗振宇”的行动指南。
另一方面,罗振宇的“知识服务”解决不了大部分人的核心问题:拥有谈资,但996忙到没有聊天的时间;更了解经济学,但市场的下个增长点不知何时出现。
我们也拼尽全力,但最终拿也只拿到600块的工资条。可这些,为什么要怪罗振宇?
因为他太坦然,把自利的一面明晃晃地展现给所有人看。这种坦然刺痛了大多数人。
罗振宇罗振宇对许知远说:“浪潮过来,先拯救自己”
他不避讳向大众展示自己的诺亚方舟,但还有好多人其实在水下。
我们怨的,其实是“罗振宇们”饱读诗书了解道理,经历过底层的挣扎和自我奋斗,拥有抵御风浪的一定能力后,却依然优先将“利己框架”置于一切之前。
浪潮过来,只想着自己爬上岸。其实道理罗振宇都懂,要不然他不会这样说。
“这个世界不管技术多发达,不管它变得有多快有多广、效率有多高,这到底是一个人间世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永远不会是我们和草木之间的那种关系,饲养和灌溉,不会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永远是互相点燃。”所以,最后选择做商人的罗振宇,真是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