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商鞅的故事【六个小故事】

商鞅的故事【六个小故事】

时间:2024-06-19 11:10:03阅读:

商鞅的故事【六个小故事】

题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据民间传说,一白衣女子一生中都在追杀商鞅,为父报仇,甚至有一次追到了大山里面.

但毕竟传说只是传说,商鞅虽然个人的一生最终以悲剧结尾,但变法却为秦朝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基础。

今天我们通过下面的六个小故事带你一口气了解商鞅传奇、有争议的一生。

故事背景简介:你知道商鞅是怎样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吗?一个来自卫国的智者,用三天三夜的时间,向孝公阐述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君主之策。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商鞅是怎么说服秦孝公的吧!

商鞅最初向秦孝公提出变法之策,孝公却认为他泛泛而谈,甚至在商鞅说话的时候都打起了瞌睡。但商鞅并没有气馁,最后以“伯术”为题展开话题,正中孝公下怀,两人交谈三天三夜,孝公尤不过瘾。孝公大喜,前359年封商鞅为左庶长。商鞅酝酿实施变法,终于在秦国实现了权力的转移,推动了秦国的崛起。

商鞅用他的智慧和才华,帮助秦国实现了变法图强。但是,这样的变革也付出了代价,引来了不少反对的声音。

故事背景简介: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当时黄河和肴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10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秦孝公打算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

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商鞅劝秦孝公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会被世俗非议;有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故事三:初露锋芒。秦国的变法,让这个国家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这个变法却不是一帆风顺,一些贵族和大臣都反对这个新法。那么,这个变法的关键在哪里呢?

秦孝公三年和秦孝公九年,秦国先后两次实行变法。通过颁布律法,奖励军功,重农,建立郡县制等措施,秦国实现了中央集权,发展了封建生产关系。而第二次变法更是彻底,废除了井田制,建立了县制,迁都咸阳。但是,这个变法引起了激烈的斗争,公子虔犯法,商鞅决定把他的两个师傅都办了罪。这样,一些贵族和大臣就不敢触犯新法了。这个变法让秦国越来越富强,中原的诸侯国也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

这个变法的关键在于,法律必须上下一律遵守,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加稳定和富强。

故事背景简介:你知道吗?在中国古代,商鞅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提出了一系列变法措施,推动秦国脱胎换骨,成为强盛的霸主。那么,他到底做了什么让人们又爱又恨呢?

商鞅认为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只有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法度才能被采用。他推崇明法,让百姓知晓法律,坚决贯彻了法家的主张。他还颁布了《垦草令》,重视农业发展,打压工商业。此外,商鞅还主张重刑厚赏,认为人性本趋利畏罪,只有刑法严酷才能治理人民。他还倡导重战尚武,具有军国主义思想。最后,商鞅主张国家应统一民众的心智,实现统一的目标。

商鞅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变法措施使秦国领先于山东六国。然而,他的方法也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他的政策过于严苛,限制了人民的自由。

故事四:受封商君。秦国国力强大,商鞅成为收复河西失地的主将,他的军事及外交才能令人惊叹。那么,商鞅是如何帮助秦国收复河西失地的呢?

前340年,商鞅奉秦孝公命令攻打魏国,但魏将公子昂原是商鞅在魏国时的朋友,商鞅便请公子昂和谈。公子昂顾及友情毫不怀疑,结果商鞅在会谈后生擒魏将公子昂,趁机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河西失地。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此大功,受封于商15个邑,号为商君。这一战,为秦孝公时期收复河西失地的序幕,成为商鞅军事及外交才能的经典之作。

商鞅在战争中的军事及外交才能,让人惊叹不已。

故事背景简介:商鞅,华夏族,战国时期卫国,其尸身被带回咸阳,秦惠王又下令处以“车裂之刑”,商鞅的家族人员也被杀害。

故事六:作法自毙。商君之法太刻薄?连坐制度致多怨?商鞅不听赵良之言,最终却因新法自毙!这则历史事件,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公元前339年,赵良劝商鞅归十五都,不贪富贵,但商鞅不听。前338年,商鞅想退休,但被告发谋反。他逃至客栈,却因自己制定的连坐制度被主人拒之门外,最终被捉拿。他的新法为秦国带来繁荣,但也让自己最终付出了代价。

后来,商鞅想逃到魏国去避难,但魏国因他曾经背信攻破魏帅,并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无奈,商鞅便潜回到他的封地商邑,立即组织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遂发兵讨之,商鞅兵败,被杀于郑国黾池。其尸身被带回咸阳,秦惠王又下令处以“车裂之刑”,商鞅的家族人员也被杀害。商鞅虽死,他所推行的新法并没有被废除,而是一直影响着秦国乃至以后的秦朝。

故事背景简介:虽然其在秦执政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六国之上,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被后人认为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后记:商鞅,是秦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位改革家。他的改革虽然带来了秦国的繁荣,但也让他饱受争议。今天,我们来看看,究竟是商鞅功高盖主、卸磨杀驴,还是真正的有所作为呢?

有人认为商鞅的错有三点。首先,他功高盖主、卸磨杀驴。其次,他不杀商鞅、新君不立。最后,他的苛政民怨,最终自毙。历史上,商鞅因为使用暴力手段进行快速改革,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刻薄少恩的人。而司马迁也在《史记》中对商鞅评价不高,认为他采用了不光彩的手段获得了重用,通过近乎“暴力”的手段进行快速改革。

但是,也有人认为商鞅是一个有所作为的改革家。他用独尊儒术和严刑峻法的方式,让秦国走向繁荣。他的改革让秦国的统治更加强大,更有凝聚力。商鞅的改革让秦国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班固认为商鞅变法造成百姓贫富悬殊加剧以及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他还批评商鞅鼓励发动战争,致使横尸遍野、生灵涂炭。商鞅严格执法、滥用酷刑的行为招致普遍的怨恨,西汉的儒生也认为商鞅的严酷刑法是造成秦朝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旧唐书》甚至将商鞅评价为酷吏。

虽说商鞅刻薄,所谓“乱世用重典”本也无可厚非,反而说明商鞅之诚信品质。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这是在肯定商鞅的治国方略。

而在现代,尽管有少数不同声音,但大多数人承认商鞅是一个敢于触动旧势力、敢于改革的英雄。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014342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