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发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国力迅速增强,紧接着欧洲其他强国也加入了这场浩浩荡荡的技术变革。在这之后的数百年里,整个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不清的民族经历了一番艰难的蜕变,最终迎来了新的曙光。
沉重的历史告诉今人,先进的军事实力是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靠一代代英雄们的辛勤付出。黄旭华是我国的之父,为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因工作特殊,数十年没有回家探亲,把对国忠诚放在了第一位。
黄旭华1、辗转求学黄绍强上面还有一位哥哥,二人自幼聪慧过人,而且不怕吃苦,学习成绩远超同龄人一截。在当地,最有名望的学堂当属聿怀中学,该学堂初设于1877年,经过历代爱国志士的发展,逐步成为了体制完备,理念先进的著名中学,黄氏兄弟便一直想来此处求学。
1937年,倭族全面犯我华夏,广东一带变得非常危险,聿怀中学校长陈泽霖为了育人强国的宏伟目标,将中学迁到了揭西山区,继续培养优秀的爱国人才。年仅14岁的黄绍强得知此事后十分感动,不辞辛劳来到了揭西,并成功考进了聿怀中学。
2、爱国才子可黄绍强的意志非常坚定,就算是在这种环境下,也丝毫没有动摇他的那颗上进心,反而更加刻苦钻研,学习成绩提高得很快。聿怀中学的教职人员们不仅学识渊博,还都怀着一份炽热的报国情怀,黄绍强在他们的熏陶下变得更加勤奋爱国。
1940年,抗战进入到了最为艰难的岁月,神州土地满目疮痍,初中刚刚毕业的黄绍强为了开阔一番视野,便想跟随长兄前往桂林求学,可惜在路上发生了意外,导致错过了入学考试,这趟求学之旅被迫作罢。
黄绍强天生具有不服输的性格,1941年,他再次踏上了前往桂林的旅程。就像古时进京赶考的学子一样,他兜兜转转,在奔波了2个月后,才赶上了桂林中学的入学考试,基础扎实的他轻松通过考试,成为了桂林中学的一份子。
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2个月的旅程让黄绍强获益匪浅。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国家积弱,百姓流离失所的悲痛场景,在入学后,他把名字改为黄旭华,希望中华民族能够像旭日一样重现辉煌。
国家的遭遇和万千百姓的命运息息相关,1944年桂林城破,黄旭华不得不前往别处避难,这一次,他刻骨铭心的认识到军事实力的重要性,便痛下决心,一定要研发出先进的军事装备,保家卫国。
1、优秀人才立下目标的黄旭华历经千难万险来到了重庆,并进入了一所大学先修班,他刻苦奋进,进步神速,还被保送到了中央大学。有着保送资格的黄旭华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反而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到了学习当中,后来凭借着自己第1名的成绩考上了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
4年时间转眼而过,黄旭华在交大废寝忘食地学习,成为了一名造诣深厚的船舶工程师。毕业后,他怀着建设祖国的热情,成为了预备党员,并前往上海从事建造工作。
黄旭华专业素养极高,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而且他善于吃苦,态度一丝不苟,很快成为了新中国船舶建造领域的佼佼者。中国建国之初,苏联曾对我国进行过一段援助,他们还把苏制的几种舰船交给我国仿制,黄旭华便是参加此次仿制的专家之一。
为国铸利器是黄旭华长期以来的夙愿,他在得知自己能够参加仿制苏联舰船的工程后非常激动,一到岗位就展开了夙兴夜寐的研究工作。这项工程非常复杂,但黄旭华和同事们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劲头,誓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舰船。
仿制工作进展顺利,黄旭华也在这里与一位志同道合的女同事喜结连理。1958年,中苏关系已有破裂的迹象,我国为了加强国防力量,决定要研制,身为国内顶尖专家的黄旭华被调到北京,奉命担任研究室的副总工程师。
2、幕后的英雄他凭着从业多年的经验,带领着工程师们年复一年的研究,并通过反复的实验,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成功制造出了我们自己的,这批性能优良,在上个世纪70年代陆续下水,成为了我国海防的中坚力量。
研究所里的工作相当繁重,他就索性住在研究所,从未回过家,这一别就是30年。30年间,他时刻奋斗在研究第一线,就连父兄去世都没能在身边尽孝,当后人问起时,他总会说对国家忠诚,就是对父母尽孝。
黄旭华出生于广东,曾在极为艰难的岁月里辗转求学,当他目睹国家羸弱,民众流离失所的惨状后,更加发奋图强,立志要为我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出一份力。
学成后的他投身舰船制造,参加过苏联舰船的仿制工作,之后负责我国的研制,他淡泊名利,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将对家人的思念深埋在心底,最终研制出了我国第一艘,是德高望重的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