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奠基者和领导者,同时也兼具国家领导人的身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排名和地位发生了多次变化和提升。
回溯到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了军衔制度,共授予了十位共和国元帅、十位大将、五十五位上将、一百七十五位中将以及七百九十八位少将。这标志着元帅十位的诞生,以及千余位杰出的军事领袖。然后,国家对于元帅的待遇和排名进行了明确规定。
当时,缺乏经验,因此军衔评定和元帅待遇都参照了苏联的模式。苏联元帅在待遇上享受与部长会议副主席相当的地位,因此中国也效仿将元帅待遇设定为副总理级别。
随着国防委员会的成立,毛主席担任第一届主席,十大元帅成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行政三级职务,享受着与副总理相当的生活待遇。此外,他们的专车配置也与副委员长、副总理相同,使用吉斯110轿车,外出时搭乘公务车。至于排名,国家级正职领导人排在最前,然后是副国家级,接着才是元帅,但元帅排名在政协副主席之前。
但值得注意的是,朱德元帅当时是正国级,因此从1955年授衔至八大召开前,十大元帅在国家领导层中的排名为国家副主席朱德、副委员长罗荣桓、副总理林彪、彭德怀、贺龙、陈毅,以及元帅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不过,聂荣臻元帅后来被任命为副总理,导致其在领导层中的排名从此发生了变化。
1958年后,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增选了多位领导成员,其中包括增选林彪为常委,以及柯庆施、李井泉、谭震林为政治局委员,李富春、李先念为书记处书记。在党的八届五中全会后,领导人的排名开始依照党内职务来确定,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排在副委员长和副总理之前,突显了党的领导地位。这一时期的领导人排名为七大常委: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政治局委员:林伯渠、董必武、彭真、罗荣桓、陈毅、李富春、刘伯承、贺龙、李先念、柯庆施、李井泉、谭震林;书记处书记:王稼祥、谭政、黄克诚、李雪峰;副委员长:宋庆龄、李济深、沈钧儒等;副总理:邓子恢等。
在这一背景下,十大元帅的排名发生了变化,原本担任副委员长和副总理的六位元帅按照党内职务排名,而政治局委员刘伯承因其职务排在贺龙之前。而没有担任政治局委员的徐、聂、叶三位元帅在国家领导人中的排名基本未变动,排名为元帅: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只有四位元帅健在,分别是刘伯承元帅、徐向前元帅、聂荣臻元帅和叶剑英元帅。这时,他们都是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其中叶剑英还是常委,正国级,因此在排名上更加靠前。
通过这一演进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十大元帅的排名与党内职务和军队职务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党和国家政治体制的调整和发展,他们的地位也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出中国领导层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军队领导地位的不同重视和定位。在新的历史阶段,元帅们的地位在国家领导层中愈发凸显,展示了他们在中国军事和政治史上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