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刘备非常善于哭,甚至有“刘备的天下是哭来的天下的说法。”然而在正史中,刘备并不是好哭的仁柔君主,他刚烈而勇敢,从不轻易落泪。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刘备在正史中,实际只哭了一次,而这一次他刚刚丧失了一位肱股之臣。
法正,字孝直,出身于名门之后。东汉大乱时,他避地于西蜀,成为当地领主刘璋的臣子。然而刘璋暗弱无能,实现不了法正的抱负。因此,法正与孟达、张松设计,引荆州刘备入主西蜀,实现宏图霸业。
之后,刘备以帮助刘璋抵御汉中张鲁之名,进入西蜀。然而刘备很快与刘璋决裂,两方发生激烈交战。此时,法正早已背叛刘璋,投靠了刘备。
得到法正后,刘备终于步入了事业的顶峰。诸葛亮虽然名曰谋士,但实际地位却是二把手,刘备出征,诸葛亮便要留守。因此,刘备在行军打仗时,缺乏一位能给他出谋划策之人。刘备戎马一生、身经百战,正面作战自然是没问题的,但在奇谋和战术方面,却有所欠缺,需要谋士提点。相比于善于战略的诸葛亮,法正是战术型谋士,总能给出关键性意见。
对于法正,刘备是相当欣赏的,对于诸葛亮来说,也同样如此。和性格端正的诸葛亮不同,法正为人睚眦必报,有很多仇家。因此,有很多人向诸葛亮告状,希望能惩治法正。然而诸葛亮却坚定地说: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诸葛亮的意思是,法正就像主公的翅膀,岂能因为这些小事谋害贤才?对于诸葛亮的大度,法正也十分钦佩。就这样,诸葛亮主内,法正主外,刘备的事业终于进入了黄金期。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向刘备献计,建议他立即攻取蜀地门户——汉中。他准确地预测到,曹操内部已经发生了内乱,否则不会留下夏侯渊和张郃镇守汉中,而不是直接南下西蜀。
刘备采纳了法正的判断,大举进攻汉中。当时,刘备只有一州之地,曹操在汉中的力量十分雄厚,守将又是勇猛的夏侯渊和狡猾的张郃。同时,刘备还面临着一个更大的威胁——曹操随时可能来支援。要知道,刘备从未战胜过曹操。
然而刘备在法正的建议下,采取反客为主之计,不顾后勤线被截断的危险,冒险带着大军翻越崇山峻岭,绕到夏侯渊背后的定军山,在此安营扎寨!
夏侯渊见本方制高点被占,而且面临东、南两面夹击的危险,因此他亲率本部军队,与刘备争夺定军山。其后,法正给刘备出了三条毒计:首先,他让刘备烧掉曹军布置的路障,直接威胁曹军。为防刘备下山,夏侯渊命张郃护东围,而自己到南围抵御刘备。就这样,有勇无谋的夏侯渊失去了张郃的辅佐,势单力孤。
其后,法正建议,先猛攻张郃。很快,张郃便被刘备优势兵力打得溃不成军。为了支援张郃,夏侯渊又分出一半兵力支援张郃。
此时,夏侯渊部已经被严重削弱,法正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彻底杀死莽夫夏侯渊的时机。果然,热血上头的夏侯渊竟只带400亲兵修补路障。看到这里,法正当即建议刘备:“可击矣。”随后,刘备擂响战鼓,命黄忠居高临下冲击夏侯渊。夏侯渊猝不及防,被斩于马下。夏侯渊战死后,刘备夺取了大半个汉中。而此时,曹操亲率的援军却姗姗来迟。由于刘备占据了地利,因此他得意地说:“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此后,刘备与曹操交战,占尽了上风。然而刀箭无情,战场上险象环生。刘备老兵之血发作,竟亲赴前线指挥,箭矢向雨点一般射向刘备。法正见刘备危险,竟不顾自身安危,挡在主公面前。看到这里,刘备急忙喊:“孝直,避箭!”但法正却坚定的说:“主公都避箭,何况我?”刘备生怕法正重蹈庞统覆辙,赶紧说:“孝直,你和我一起退到后方吧!”最终,刘备赢得了大战,曹操灰溜溜地撤出了汉中。走之前,他还灰溜溜地说:“我自以为收罗了天下智谋之士,怎么唯独少了法正?”由此可见,法正为刘备夺取汉中之战立下了头功。
但在刘备夺取汉中不久后,法正却因积劳成疾而去世,年仅45岁。很显然,汉中之战夺去了他全部的精力,直接造成了他的死亡。对此刘备痛哭失声,一连哭了好几天,这是刘备在正史中唯一一次哭泣。
其后,刘备惨败于东吴陆逊之手。战后,诸葛亮悲叹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其中,前面十个字最关键。在他看来,只有法正能劝动刘备,甚至连自己都不行。只有法正在,必不会让刘备东伐孙吴。即使讨伐了孙吴,也不会败得那么惨,因为法正必能看破陆逊的诡计,甚至可以反败为胜。
而这十字也道出了蜀汉灭亡的真因——缺乏人才。法正死后,竟无人可以顶上。而夷陵之战的惨败,也让蜀汉丧尽精锐,从此一蹶不振,灭亡不过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