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一向对鬼神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一生极少谈论死亡。因为孔子认为,人生短暂,每个人都应该专注于修身做人之事,不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鬼神一事上。
不过,生老病死是人之常事。哪怕是圣人也不得不接受命运,迎接自己生命的终点。让人意外的是,这样一位大哲学家、大圣人,在临终前并未像常人期待的那般大义超脱,平静从容。反而又是流泪又是哀歌,还埋怨前来看望的学生来得太迟。
孔夫子为何临终哀歌?也许我们看了他临终高呼的哀歌,就明白了。
《曳杖歌》孔子泰山其颓乎?
梁木其坏乎?
哲人其萎乎?
《史记·孔子世家》曾记载: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生病,学生子贡前去看望他。当时孔子正拄着拐杖,在门口散步。看到子贡,孔子说:“赐,你怎么才来啊!”接着孔子以凄凉的调子唱出了这首《曳杖歌》,最后悲恸流泪。
紧接着,孔子对子贡讲述了自己前一晚上的梦境。孔子说他梦到自己正端坐在两根柱子中间,受人祭奠,“予梦坐奠两柱之间”可是天下已经很久不讲道义了,自己一生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能尊重自己的意见治国。他不认为自己会突然受到国家的重用。
忽而他又想到前朝人不同的发丧礼仪。当年,夏朝人死了,灵柩会放在东面的台阶上。周朝人死后,灵柩会停在西面的台阶上。而殷商人去世后,灵柩恰恰会停在两个柱子中间。自己本就是殷商后代,他认为自己恐怕命不久矣!
果然,孔子在高歌恸哭后彻底病倒了,七天后就去世了。
这首《曳杖歌》也就成了孔子临终前,用尽最后力气为自己唱的生命挽歌,成为了他最后的生命述说。
这首歌虽然只有短短3句,却连用了三个问句,句句豪迈悲壮,至今读来让人肃然起敬。
“泰山其颓乎?”孔子虽多次周游列国,其实也不过是在鲁、豫、苏、皖、冀五省之间活动。因此,对孔子来说,泰山是最高大的山脉,是华夏正统的象征。登临泰山代表的是他人生的标尺,人格的高度,更是精神的一种超越。
在生命的最后,孔子直接将自己的生死与泰山联结在一起,足以见泰山在孔子心中的不朽地位。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虽竭尽一生恢复周礼,稳定天下,但无奈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泰山都要崩塌了,人们又该仰仗着谁来前行呢?临终时刻,孔子眼中仍是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泰山其颓乎?正是孔子在生命最后的时刻,面对周礼无可挽回、凋零衰落,发出的最后悲痛呐喊。
梁木其坏乎?
在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孔子的学说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推崇采纳。
不过,他一直不曾怀疑自己,他一直坚信着自己的学说。
他认为自己是栋梁之材,自己的学说是国之梁木。而现在,自己大限已到,可自己的人生价值还未实现,抱负还未施展,国家还未安定,他又该如何安心离开。
哲人其萎乎?
相比之下,最后这一叹惜多了一丝生命的温度,这是孔子对生命的一种接受,对命运苍凉的一种无奈服从。
时隔世移,在不少人心目中,孔子的形象业已变得模糊。
可是,当回首春秋末期的乱世时,我们看到的依稀是一位荒野中的赶路人,一位风雨中的歌者。
孔子,在他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中,一直在追寻探索这,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智者的教诲,仁者的遗训,时至今日,仍旧让人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