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凯丰怎么死的(遵义会议时讽刺毛主席不会打仗的凯丰,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凯丰怎么死的(遵义会议时讽刺毛主席不会打仗的凯丰,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时间:2024-10-03 07:36:33阅读:

凯丰怎么死的(遵义会议时讽刺毛主席不会打仗的凯丰,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你不就是学着《三国演义》《孙子兵法》打仗!懂什么马列主义?”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博古的“左倾”路线被批判,就此确认了毛主席在党内和军内的领导地位。

但会议上,却有一个“犟脾气”当众给毛主席难堪,还放言:“我坚决反对他来指挥红军!”这个人就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

他这话一出,大家都忍不住去看主席的反应,随即主席一句轻飘飘的反问,就让凯丰哑口无言。

但会议结束后不久,凯丰却又变成了坚定的毛主席“拥护者”,对外宣称:谁反对毛主席我就反对谁!

这是怎么一回事?前后态度大转变的凯丰都经历了什么,最终结局如何呢?

“谁正确,谁错误,走着瞧!”遵义会议结束后,凯丰气冲冲地走出屋子,嘴里还不肯服输,这时的他打从心眼里看不上从山沟沟走出来的毛主席。

因为在会议上态度和思想错误,凯丰担任的红九军团中央代表职务被撤掉,但他认为,这是自己在为革命事业勇敢发声,所以一点也不后悔。

另一边的毛主席回到自己的屋子,脑海里还在反复想着凯丰的话,虽说知道那是不对的,不需要在意,但一直坚持要听取不同声音的主席还是把这些话放在了心上。

1936年,都已经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了,毛主席在让其他同志帮自己购买书籍时,还特意点明:一定要买一部《孙子兵法》来。

遵义会议上,凯丰和毛主席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两人会有这样的反应呢?

1934年10月,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战士们被迫开始了长征,但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李德、博古等人却又犯了指挥上的错误。

之前错误估计了红军的战斗力,各种冒险主义让损失惨重,现在战略转移中,他们又认为要保留实力,所有的武器装备、机器设备等都要带上。

这哪里还是转移,简直就是搬家,因为负累太多,部队的行军速度十分缓慢,敌人很轻松就能发现红军的踪迹,然后追上来围追堵截。

看着战士们一个个牺牲,毛主席等人坐不住了,多次建议轻装上阵,赶紧把多余的东西扔掉,这才能保留有生力量。

但博古等人根本不把毛主席放在眼里,认为只喜欢和“泥腿子”打交道的他压根不懂大局观。

博古这样的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自以为是的两人对毛主席的正确主张视若无睹,其他军团指挥员在对错误指挥进行批判和质疑时,也都没有被接受过。

也正是这样的态度,让大家的不满早就快要爆发,许多人有了更换领导,改变路线的想法。

不久之后,惨烈的湘江战役发生了,中央红军和军苦战了五天五夜,才终于强渡湘江,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原本的8万多名战士只剩下3万多名。

也正是这次战役,让毛主席、周总理等人明白,不能再任由李德、博古继续这种错误的领导了,但该如何找到解决的办法呢?

在大家讨论之际,博古几人却还执迷不悟,按照情报分析,蒋介石已经判断出了红军的行军路线,在路上部署了几十万的军队。

可博古还坚持让中央红军按原定计划向湘西前进,和红2、红6军团汇合,这不就是自己往陷阱里钻,等着被一网打尽吗?

毛主席等人不再犹豫,决定召开紧急会议,1935年1月,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来反省过去的错误和教训。

在会议上,博古依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指挥错误,毛主席站了出来,直接点出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他们的错误行为,把博古说得哑口无言。

其他同志的发言也很是激烈,在经过多日的讨论后,肯定了毛主席对红军作战的看法,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也就是从这之后,在行军中慢慢形成了毛主席、周总理、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就我们现在来看,当时的确是的生死存亡之际,假如毛主席没有站出来,错误的路线没有纠正,之后中国革命结果如何,简直无法想象。

但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明白这一点的,凯丰就是其中最大胆的一个。

和博古关系很好的他在会议上听到最后,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在路线上是错误的,但还是反对撤掉他们的指挥权,让“不懂军事”的毛主席上。

所以他直接讥讽道:“你懂什么马列主义?不就是凭着《三国演义》《孙子兵法》打仗!”并且坚决反对毛主席来指挥。

他的这些话直接否定了毛主席的能力,大家听了都很紧张,担心两人就这样在会议上吵起来。

但毛主席却很平静,他开口问道:“凯丰同志,你读过《孙子兵法》吗?里面有多少章?第一句是什么?”见凯丰答不上来,主席接着说:“你没读过,怎么知道我是靠《孙子兵法》打仗?”接着主席表示,打仗哪能翻着书本去打,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谁顾得上什么条令,马列主义也只能做行动指南,不能把理论当做必胜的法宝!

其他人听了都连连点头,凯丰虽然也有些动摇,但还是心怀不满,在会议后被撤职的他还喊着要“走着瞧”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会觉得凯丰就是个闹事分子,但其实他虽然这次犯了错误,但却是个坚定的革命战士.

凯丰原名何克全,1930年加入了中国,之后为了方便工作,化名“开封”,之后按照谐音写作凯丰。

曾经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他在战士中算是高级知识分子,因此也很受看重,他也一直为革命事业奔走。

前左2:凯丰1931年5月,因为叛徒告密,他被捕入狱,但在狱中的几个月,面对折磨他始终忠诚,直到被党组织营救出来,都没有吐露任何情报。

出狱后的他开始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和《东方青年》主编,努力解放着青年学生的思想。

九一八事变后,他更是不断主编了各种刊物,发动组织广大青年,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而斗争。

之后试图镇压学生运动时,以“读书救国”来给大家洗脑,但凯丰直接指出了其中的错误,敌人的炮火已经砸在面前,学校一个个关闭,还怎么“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呢?

在他的引导下,更多的爱国学生觉悟,参加到了救国救民的行列当中,所以说在对待革命的态度上,凯丰的确是一颗红心。

这样的人自然不是不知悔改的,事实上,在之后的革命斗争中,他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

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打法一下子灵活多变起来,军只能手忙脚乱地应对,之后的四渡赤水、强渡乌江等战役更是名垂青史。

这时凯丰明白,自己才是井底之蛙,当初根本没仔细了解,就去否定了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差点酿成大错。

愧疚的他诚恳地认错,胸怀宽广的毛主席当然没有记仇,他知道凯丰没有坏心思,现在能想明白,那党中央就又多了一个得力助手,于是便恢复了凯丰的职位。

在之后的长征路上,凯丰成为了毛主席坚定的“拥护者”之一,他对伟人的军事能力感到敬佩,因此之后的一次重要会议上,他掷地有声:我收回在遵义会议上的观点,实践证明,毛主席才能领导我们的党和红军,谁反对毛主席我就反对谁!

不得不说,凯丰实在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也不会搞什么阴谋诡计,是非常典型的“非黑即白”性格。

每次想起自己在众人面前讥讽毛主席,他都会羞愧不已,不止一次地道歉,但主席却根本不在意,还劝慰他:“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过一会就好了,别放在心上。”在1962年,主席与一个代表团谈话时,也提到了这件事,但不是怨言,而是感慨对自己的影响。

“其实他没有看过,我当时也并没有看过《孙子兵法》,他硬说我看过,按照书本去打,倒是让我必须要去看一看。”从这话就可以看出,毛主席对于身边同志的话是很看重的,这也是主席不断进步的原因。

在这之前,毛主席打仗指挥其实用到了里面的一些方法,但自己都不知道,也没有总结过,但看过书之后,反复研读里面卓越的战略思想,看看哪些适合应用。

从这之后,毛主席充分学习到了《孙子兵法》中的思想精华,在之后的战役指挥和决策中就更加老练了。

有了主席的安抚,凯丰也终于放下了心,他不想辜负这份包容和信任,在工作上也更加认真。

在长征中,许多次重要的政治关口,他都坚定地站在了正确路线一边,在中央抵达陕北后,他担任了少共中央书记、中央团校校长等多个重要职位。

之后中央党报委员会成立,有着主编经验的凯丰成为了重要成员,之后红军大学迁到延安,更名为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左起:张闻天、康生、周总理、凯丰、王明、毛主席、任弼时、张国焘毛主席为抗大制定了教育方针和校训,凯丰则编写了校歌,足以看出主席对他的认可。

但毛主席特意出来解释,表示这些同志也对遵义会议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凯丰最终还是落选了,但他明白主席的好意,心里也没有太自责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凯丰先后被安排到东北工作,之后又担任了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一职,真算得上是这个部门的元老级人物了。

不管被安排到哪里工作,他都非常勤勉,和主席之间也一直保持着往来,但可惜的是,在经年累月的革命斗争中,知识分子出身的他积劳成疾,身体越来越差。

他自觉命不久矣,唯一的担忧就是儿女们,一生牢记员宗旨的他,从来不愿意搞特殊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

甚至他的二女儿在老家务农,想要让父亲安排一份工作,都被直接拒绝了,送走女儿时,清廉的他甚至拿不出礼物,只能让她带走了两件打着补丁的衣服。

女儿也明白父亲的苦心,没有再提过这样的要求,之后自己努力考上了会计,得知消息的凯丰非常担心。

他反复叮嘱女儿千万不要犯错误,在写去的信中还特意在“廉洁奉公守法”上加了着重号,一心为公的老革命家风范跃然纸上。

所以在临终前,他再次交代孩子,不要犯错误,在得到保证后,才放下了心。

1955年3月23日,病情恶化的凯丰在北京去世,年仅49岁,他的遗体被葬于八宝山,追悼会由小平同志主持,可见对这位老同志的认可和敬重。

其实关于凯丰,很多人都不满他在遵义会议上讽刺毛主席的行为,对他也有误解和偏见。

但看人不能只看一件事,连毛主席都没有“记仇”,还愿意多次重用凯丰,与他通信保持往来,我们何必要将他说得毫无优点呢?

这段故事的开始不算美好,充满讽刺和矛盾,到哪最终却有美好的结局,结束在钦佩和信任中,这样的革命情谊实在让人感慨。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向毛主席学习,在遇到不同的声音时,不要直接一竿子将人打死,时间和实践会证明一切,也许曾经反对你的人会成为你最忠实的朋友。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014342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