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华歆怎么死的(那个被“割席断交”的华歆,其实没那么糟糕,最终位列三公)

华歆怎么死的(那个被“割席断交”的华歆,其实没那么糟糕,最终位列三公)

时间:2024-10-31 10:28:00阅读:

华歆怎么死的(那个被“割席断交”的华歆,其实没那么糟糕,最终位列三公)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可是真相是什么呢?管宁跟华歆一起种地和读书,管宁能够专注在当前做的事上,非常值得学习,但能够发现土块里的金片拿起来观察,之后再“捉而掷去之”扔掉金片的华歆,难道不值得学习吗?最后割席分坐的两人,也仅仅是志向不同而已,没有什么对错之分。

不与华歆做朋友的管宁,最后成为乱世之中的著名隐士。而“捉金”、“废书出看”的华歆,最后位列三公。

这里来看一下,这位小时候被管宁“割席断交”的华歆,到底最后有多么让人改观:不得不说,汉末的名士们,真的让人惋惜。一大批如管宁这般的有才之士,在政治上实现不了抱负,便选择隐居山林做学问。而乱世之中也出真名士,华歆便是这些步入滚滚乱世激流之中的一员。

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芬阴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洪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服。

当时王芬跟豪杰一起谋划着废掉汉灵帝,后来王芬与华歆、陶丘洪商议,陶丘洪认为可行,华歆制止。最后王芬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最后失败祸及家族。这个自认为“自以明见过歆”的陶丘洪,终于对同乡的华歆服气了。

这里便能看得出华歆的才华和能看得清形势了,在乱世之中,谁都想建功立业、封侯拜相,可华歆能够分清形势,控制得了诱惑,值得被人称道。

扬州刺史刘繇死,其众愿奉歆为主。歆以为因时擅命,非人臣之宜。众守之连月,卒谢遣之,不从。

华歆劝袁术讨伐董卓不成,东进徐州,被献帝认命豫章太守,在太守任上为官清廉爱护子民,被非常拥戴。以至于扬州刺史刘繇死后,众人都想要华歆继任。而华歆认为没有认命,这不是人臣该做的时期。即便众人坚持几天,华歆都不同意。

这则经历,我觉得很值得称颂,无论华歆是真的觉得不能擅自做主去自行上任,还是自认没有成为一方雄主的才能,都能看得出华歆自己的坚守和气节。无论这份坚守和气节,是出于怎样的目的,但足以看得出这位从小捡到金片,还能禁得住诱惑“捉而掷去之”的华歆,足够认得清形势,品性也足够值得称颂。

有人说华歆不会顺势而为,在当时乱世之中,有才之士就应该揭竿而起,如曹操、袁术、公孙瓒一般,成为一方雄主跟乱世激流之中的豪雄过招。可这恰好彰显了华歆认得清形势,换句话说就是由自知之明,有才行而不骄傲自大,这一点我很认同。

华歆也并不是一门心思的老旧思想,没有圣旨不去擅自做刺史的他,在孙策得江东之后,知道孙策善用兵,便整理衣衫,投奔江东。

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

而孙策也知道华歆有才华,便以上宾之礼对待华歆。而孙策死后,孙权继位,接下来华歆的选择,却真的让我有点佩服了。

后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徵歆。孙权欲不遣,歆谓权曰:“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权悦,乃遣歆。

孙策之后,曹操在官渡向献帝上书,征华歆到自己帐下任职。孙权当然不愿意,华歆却对孙权说:将军就是因为遵从汉朝皇帝之命,才能与曹操交好。而两方的关系还没牢固,我去效力岂不是能够让将军更放心?

孙策起兵之时,自封吴侯,而孙权被称为将军,则是依旧自认是汉臣。这时候的众人,还依旧是名义上的汉朝臣子,这也是曹操打着汉献帝的旗号,征兆华歆的依仗。当年没王命不去任职,现在有王命了,华歆决定去任职。即便知道,才是的天下,早就不是当年的汉朝盛世。

华歆并不是利令智昏之辈,面对官渡发来的诏书,岂能不知这一走便是选择了曹操阵营?我不认为他对孙权所说的就真的只是虚情假意,孙仲谋也不是个简单人物,能够放华歆去许昌,也绝对不仅仅是因为华歆给出的理由。

我认为孙权能让华歆去曹操阵营,很大程度上是信服这位孙策都奉为上宾的“长者”,既然不能留住,也不会选择强迫,“身在孙营,心在曹”的结果,一定不是这位能被后世非常推崇却也爱恨交织的东吴帝王所愿意看到的。所以,面对华歆这位长者,年仅18岁的孙权,终于还是放华歆离去了。

接着思考华歆的真实想法,那套对孙权说的话,一定要也是发自真心的,起码在史料里的华歆生平,能说出这番话一定不会过分虚情假意。而华歆在年轻的孙权即位之后,选择离去,除了不太相信这位年轻的未来吴主,不能像他的兄长孙策那样“善用兵”之外,我想最大的潜意识里,是想要选择更加大的舞台。

而这个舞台便是曹操阵营,官渡之战以前的曹操,打败袁术、陶谦、吕布、张绣,北方只剩袁术能是一合之敌。如果孙策的死和孙权之后几十年的偏居一隅,是华歆的先见之明,那么我认为曹操的战绩才是吸引和说服华歆应征的最大原因了。

最终“四世三公”的袁绍,也没能敌得过志得意满的曹操,官渡一战令曹操成为北方不可撼动的霸主。而在此之后的华歆,入许昌,官路顺畅,接替了荀彧的尚书令。等到曹操征讨孙权之时,作为曹操的军师出征,等到魏国建立拜御史大夫,位极人臣。

歆至,拜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荀彧为尚书令。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

官渡之战时的华歆已经四十三岁,这一年的选择可能是他最重要的选择。这位从小便很善发现和不死读书的华歆,在曹丕即位后,推荐幼时的好友管宁,管宁拒绝。很难说得清楚,汉末乱世之中,选择隐居和出仕的对错,只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吧。用庞德公的话说“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无论出仕还是归隐,并无高低之分。

华歆亦以高年疾病,朝见皆使载舆车,虎贲舁上殿就坐。

选择出仕的华歆最后,功成名就,年老时上朝,被准许坐着车辇入殿,作为入仕人臣的华歆,终于志得意满了吧。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014342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