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 桓温第三次北伐路线(东晋之桓温三次北伐)

桓温第三次北伐路线(东晋之桓温三次北伐)

时间:2024-01-05 08:57:24阅读:

桓温第三次北伐路线(东晋之桓温三次北伐)

桓温,字元子,谯国龙亢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

桓温史书记载桓温是晋明帝司马绍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

桓温北伐共有三次,三次都在取得了一定的战绩后又功败垂成,而三次桓温北伐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东晋的局势日渐稳定,而北方政权的更替频繁,使东晋有了一定的实力可以收复北方。

桓温成名之战为灭亡成汉政权,成汉政权是一支由流民起义组建起来的政治军事力量,从西晋末年开始就一直盘踞在西蜀一带,成为了威胁东晋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永和二年底开始,桓温就开始了对成汉政权的作战,并在第二年击败了成汉,平定了西蜀。通过灭亡成汉政权,桓温因此声望大增,在朝中赢得了威望,加上有恰逢东晋政权稳定,政权稳,粮草就充足,这为后来的北伐创造了物资基础和客观条件,而且这个时期,北方政权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今日王来明日囚,正是窗口期,乃天时地利人和。

桓温北伐形势图第一次北伐:公元354年,桓温帅军开始首次北伐,北伐对象为刚刚建立不到2年的前秦。刚开始可是势如破竹,破上洛,逼长安,只要收复长安,就能建立收复西晋首都不世之功也,失地百姓翘首南望王师归来,终归军粮不足,功败垂成,憾归襄阳,第一次北伐失败。

第二次北伐:公元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这时桓温初期出师还算顺利,打败羌族首领姚襄,收复洛阳,然后请求东晋晋穆帝还都洛阳,但事未成,东晋君臣均表示对还都洛阳不感兴趣。不久之后,洛阳再次陷落,第二次北伐宣告失败。

第三次北伐:公元369年,此时桓温快60岁了,桓温准备了13年后再次开启北伐,此时北伐对象换成了前燕。开始也算顺利,收复淮北,攻入山东,逼近邺城,但这时桓温近60岁的年龄使得其心力难以满足北伐繁忙事务要求,加上前秦的粮道截断,东晋朝廷的内耗阻挠,致使桓温的第三次北伐只能徒劳无功,失败而回。

桓温本想通过北伐立威于东晋,通过北伐军功树立个人威望。如果北伐成功,九州归一,这种大功封王必不可少,东晋帝王给其加九锡也不是不可能,最后肯定是另外一个王朝的崛起。但东晋士大夫南渡江南后,沉迷于安乐,无心北归,东晋君臣在旁制掣,致使一代英豪桓温北伐功败垂成,这既有其外部因素,也有其内部因素,徒留英雄长叹,遗憾终生,郁郁而终。

历史上从南至北北伐成功的就2例:第一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北伐,这是一次完全成功的北伐,收复了从五代十国时丢失了400年的燕云十六州,实现了大一统。

第二例就是民国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北伐,蒋大运输队长领导的这次北伐,算不上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北伐,只是北伐到一半,北方的北洋军阀们就改旗易帜了,名义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古代王朝统一一般都是从北向南统一。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014342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