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是不是已经举步维艰?毋庸置疑。
那它是不是行将就木?不一定。
无论从整个行业的态势来看,还是从许家印的个人风格判断,恒大都不会选择坐以待毙。
事实上,投身商海30年,许家印从一个怀揣2万块钱的钢铁工人,到一位负债2万亿的上市公司老板。他见过太多成败利钝,也经历过数次泥船渡河,不能说每次都化险为夷,但至少从未躺平。
如今,在多重暴风雨持续拍打下,这座曾经的千亿市值企业大厦将倾。许家印苦苦支撑的同时,也在试图加速转换赛道,以求东山再起。
在去年10月份的恒大复工复产专题会上,许家印曾宣布化解风险自救的三大战略之一,即是“10年内实现由房地产业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型”
为了强调转型的决心,他还特意承诺“未来10年不再拿地”
风起云涌天将变。许家印的这个决定,既是对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规划,更是外忧内患下的无奈之举。
众所周知,转型是一件痛苦且艰难的事业,尤其对那些被迫转型的企业而言,成功系数更是偏低。
恒大能否完成属于它的空中4A,在坠落前实现赛道切换,关键就在今年。
而就在10几天前,恒大刚刚成立了恒驰新能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充电桩销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以及网约车经营服务等。
更早之前的春节期间,恒驰已经开始大范围招聘汽车销售顾问,工作地点涉及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郑州、杭州等15个城市。
这辆酝酿了4年的车,终于要正式上路了。抛却地产的光环,向着未知前进。
根据消息,恒大推出的第一款车型是“恒驰5”,定位为A级SUV,搭载最大功率为150kW的驱动电机,续航里程超600公里,预计售价15-20万元,是恒驰汽车首批9款车型中价格最低的一款。
之所以选择恒驰5作为首发车型,除了成本和技术因素的考量,也是基于它的定位,可以让受众更广,门槛更低,希望能以价换量,快速打开市场,回笼资金。
要知道,恒大从2018年开始造车到现在,累计投入将近500亿,在天津、上海、广州建有三大工厂,网罗了3500多人的科研团队,当然也购买了大量知识产权。
幸运的是,这些耗资巨大的前期基建工作,在恒大危机正式爆发前已基本完成,首辆恒驰5已经在春节前下线。
不幸的是,恒驰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坎坷,以后的路只能自己去拼,2022年之后,集团将不再可能对其进行投入。
除了钱,更重要的是人。
恒大汽车的实际经营者,是那个叫刘永灼的80后。他入职恒大近20年,虽然算不上核心高管,但却是许家印心中能为恒大点燃希望之火的不二人选。
房地产圈可能对这个人并不了解,但在足球圈刘永灼绝对算得上人物。他曾在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掌了8年舵,带领这只原本不入流的球队连续7年冲顶中超冠军,两次斩获亚洲冠军,并成为国内首支包揽三冠王的球队,可谓战功彪炳,风光无两。
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因为刘永灼很懂足球,而是因为他很懂人,善于组队,长于搭配,能够将资源整合玩的风生水起。
这一点是许家印最为看重的,在集团陷入泥沼不可自拔的时候,他希望刘永灼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复制成功,保住恒大最后一块阵地。
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未来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但问题是,它与房地产行业完全不同,无论是底层逻辑还是经营方式,都不具备抄作业的可能。
这对于64岁的许家印和他那个风雨飘摇的帝国而言,挑战不可谓不大。
自2018年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以来,恒大先是通过传统的“买买买”方式,完成技术、资质、电池、人才等布局,从而获得整车制造、底盘架构、动力总成、轮毂电机、动力电池等领域的技术。
有了前期的投入和积累,自然要有对应的结果和目标。
根据规划,恒大汽车目前共研发14款新能源车型,2022年实现批量投产,2025年实现产销100万辆。终极目标,是在全面达产后做到“每分钟生产1辆车”
100万辆是个什么概念?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第一的品牌是比亚迪,它的第一款新能源汽车问世是在2008年,直到去年5月份,比亚迪才实现销量破100万辆。
也就是说,比亚迪从1到100万辆,用了整整13年时间。
同样起步于2008年的特斯拉,则比比亚迪早一年实现全球销量过100万辆。可即使如此,马斯克也整整经历了12个春秋的轮回,期间还有数次的濒死体验。
如今,第一辆车刚刚下线的恒驰,想要在3年后实现100万辆的小目标,未免有些不切实际。这倒也符合许家印的一贯风格,要么不搞,要搞就搞大的,哪怕风险更大。
至此,2022年以来已经有20多家新能源车企宣布涨价,涉及车辆近40款。
原因很简单,无非是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碳酸锂等价格大幅上升,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电池巨头纷纷提价,导致动力电池成本骤增,车企只能将这部分钱转嫁给消费者。
比起特斯拉和比亚迪的涨价,长城旗下一度热销的欧拉处境更为尴尬。如果原材料价格飙升的趋势持续下去,到年底每卖出一辆欧拉就将亏损近2万元。
事实上,叠加芯片短缺等因素影响,欧拉已经在上个月宣布停止黑猫、白猫两款车型接单。这对于定位中低端的品牌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
的确,硬件成本和芯片技术一直是新能源汽车的七寸,即便如恒大这般砸下500亿进行全球采买,也无法在短期内克服受制于人的现实。
而无论时间还是金钱,都是许家印目前最为稀缺的资源。
2022年2月6日,正月初六,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许家印召开动员大会,为恒大新一年的工作定调。概括起来就三个字:保交楼。
目标是2022年保交楼约7000万平方米、约60万套。
这一数字,接近恒大高光时刻的年度最高销量。同时也意味着,恒大所有保交楼项目中有近50%的任务要在今年内完成。
许家印自己也承认,“任务艰巨、困难重重”
但是没有办法,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无论难与不难,完成这60万套的保交楼任务,可能是许家印作为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最后的背水一战。
它关乎过去欠下的2万亿债务风险能否顺利化解,也关乎未来新能源汽车转型是否成功。
自去年底成立风险化解委员会至今,已经过去4个月时间,外界一直在等待恒大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按时间推算,这个方案目前应该已经大致成型,缺少的只是部分条款细节的协商,以及各方的最终认可。
而各方是否认可的关键,除了各自利益最大化之外,就是信任问题。
要知道,债务危机的核心是信任危机,当所有人都不相信你的时候,任凭你许下什么诺言都无济于事,这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结果便是轰然坍塌,所有人都跟着倒霉。可这种结果又是大家不愿看到的。
那怎么办?问题总要解决,钱总得还上。
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大家都信得过的第三方出面,协调矛盾,监督执行,避免有人掀桌子,也不能让人跑路,让信任再一点点建立起来,一起解决问题。
在恒大这场局里,第三方便是部门。
的信用是有保障的,所有受牵连的利益方都可以相信,但又不能帮恒大擦屁股,更不能直接帮他还钱。的角色只是协调各方坐下来谈,谈出一个合理的方案,然后监督大家按照方案办事。
至于恒大则需要首先取信于,拿出诚意和态度,表明自己负责到底的决心。
所以,去年恒大危机爆发后,许家印四处奔波,变卖个人资产,卖豪宅、卖飞机、卖股票,辗转腾挪70多个亿注入恒大。
坦白讲,这70亿对于2万亿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许家印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真的需要钱救急,另一方面也是要把还钱的姿态做出来,让所有人都知道,他会负责到底,绝不躺平。
只有这样,接下来的事情才好办,他说的话别人才会听。
但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对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民生问题,上百万套的房子停在那里,几百万的业主等着交房,不可能一直拖下去。
换句话说,恒大还有没有未来,就看它是否能转型成功,能否转型成功要看基本盘能不能稳住,基本盘能不能稳住则取决于保交楼任务能否完成。
否则,大厦将倾时,好不容易燃起来的新能源之火,也有可能被扑灭。
这一切,都将在今年见分晓。
进入2022年,许家印即将迎来自己的64岁生日。
这个岁数的人,大多已经退休养老,含饴弄孙。然而许家印却还在为他一手缔造的王国奋力一战。无论最终成也好,败也好,对也罢,错也罢,局外人说起来总是很轻松,个中滋味却只能当事人自己体会。
回望他的前半生你会发现,这个39岁才开始创业的河南汉子,身上有一种木讷近乎勇的气质,不懂退让,不知收敛,不会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