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 张择端与李清照的关系(穆修、张择端、李清照……北宋大相国寺里的山东文化巨擘)

张择端与李清照的关系(穆修、张择端、李清照……北宋大相国寺里的山东文化巨擘)

时间:2023-11-15 10:41:26阅读:

张择端与李清照的关系(穆修、张择端、李清照……北宋大相国寺里的山东文化巨擘)

□孙葆元。

穆修画像。

第二位走进大相国寺的是山东诸城人张择端,有人说他就住在寺内,以卖画为生,后进入宣和画院,成了一名著名画家。然而查《宣和画院》对当时画家的名录,从画学到侍诏再到祗候,并没有张择端的名字。有关张择端的史证很少,只有一段记载题写在《清明上河图》卷上:“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教也。”写下这段题跋的是金朝书画鉴定家张著,时间是金大定丙午年间(1186年),距离北宋灭亡已经过去六十年。后来这段记录收在《石渠宝笈三编》中,这是对张择端最早也是唯一的记录。“东武”是诸城的古称,题跋说张择端“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我们可以断定,他幼读书时尚未习“绘事”,是“游学”京师以后才逐渐“习”绘事的,就是说,张择端是在京师把自己磨练成一个画家的。

张择端住在京师,先习界画,舟车、市桥、城郭、路径。宋朝是书画的盛世,界画在当时并不为画坛看重,绘制方式就是借助工尺把线条画直,表现楼宇重阁,郭城坊巷。我们看看《清明上河图》就知道,它是把舟车、市桥、城郭、路径组合起来的一幅市井图,画中那座城楼就是界画笔法。张择端前期写生为后期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对一个城市了然于胸,那画就呼之欲出了。

张择端画像。

《清明上河图》当是张择端进入宣和画院后的作品,那么早期他在京师住着,且没有画名,靠什么生活?在大相国寺栖居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他一生给我们留下两幅画,除了《清明上河图》,另一幅是《金明池争标图》。金明池在京城西垂,当时汴京人又称它西池,一片碧水荡漾。每年三月初,朝廷开放金明池,并在水上进行龙舟竞渡和各种杂戏表演,四月才告结束。每到这个时节,圣上观临,百姓万人空巷。艺人各献其能,舞之蹈之,踏波逐浪,甚至攀上舟船云杆演出惊人的绝技。《金明池争标图》表现了这一历史盛况,画中数千人物,姿态各异,骑马的、乘步辇的,撑着阳伞的、推车的、夫妻携手同行的。从细小的人物中可以分辨出主子、仆人、小贩和闲适的人。从人山人海的观众中可以分辨出指划的、欢呼的、振臂的。池中龙船如水上琼楼,旁边有小船拱卫,水上岸畔旗帜招展,一片盛景。张择端用这两幅图画道出了一个繁华的北宋。

第三位走进大相国寺的山东人,就是十九岁的李清照和她的夫君赵明诚,那一年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赵明诚尚在太学读书,利用课余夫妻同游大相国寺,他们看到卖画的摊子上有一幅徐熙的《牡丹图》,夫妻俩惊喜不已。徐熙是五代时南唐画家,画风影响着北宋画坛。一询价,卖方索要二十万钱,夫妻俩咋舌半晌,囊中没有那么多钱。买不起,又不肯放弃,便与卖画人商量,先把画拿走,待凑出钱来,次日奉上。卖画人答应了这对少年夫妻的请求。怎奈他们凑了一天,也没有凑足二十万钱,只好恋恋不舍地把那幅画奉还。

李清照、赵明诚画像。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014342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