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7年5月17日,伏尔泰因一首涉及到摄政王并预言“法国将要死亡”的诗歌《幼主》,遭到逮捕并被关进了巴士底狱。他在狱中完成了悲剧《俄狄浦斯》,出狱后,他用“伏尔泰”的笔名出版了这部悲剧,剧本在巴黎上演,大受欢迎,伏尔泰由此一举成名。1721年,他完成了史诗《亨利亚特》。这部史诗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但却没有得到官方的出版许可。
1725年,伏尔泰侨居英国,在那里研究了哲学家洛克和科学家牛顿的作品,完成了两部历史著作《论法兰西内战》和《查理十二史》。著名的悲剧《布鲁图斯》也是在这时完成的,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1729年下半年,伏尔泰完成了另一部史诗《奥尔良少女》,重新塑造了法兰西民族女英雄贞德的形象。
1734年伏尔泰回到法国后,在里昂出版了不朽的世界名著《英国通讯》(又名《哲学通讯》)。这部著作以书信体裁介绍英国的政治、哲学、科学和宗教等情况,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和法国的教派斗争,宣传唯物论思想,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法院将这本书判为禁书,全部焚毁,而伏尔泰也被迫隐居。
在避居期间,伏尔泰又匿名发表了《论形而上学》《牛顿哲学的基础》等著作,同样猛烈地攻击封建制度和教会的统治。后来,他得到法国宫廷的重用,1745年被路易十五任命为编纂法兰西王国历史的史官,次年又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但他因触犯了权贵大臣,不久被迫离开巴黎。
1750年6月,伏尔泰离开巴黎到普鲁士,成为无忧宫的宠客。1751年,他完成历史著作《路易十四时代》。1752年,他与普鲁士国王在思想观点上发生冲突,两人关系破裂。伏尔泰于1753年离开了普鲁士。从此,他决心再也不同任何君主来往。1754年,他前往瑞士。
这期间,伏尔泰完成了他一生中最激进的论著—《哲学辞典》和《有四十金币的人》。这标志着他思想的转变和成熟。伏尔泰的活动动摇了专制制度、00会的威信以及整个封建制度的全部体系他的威信越来越高。
1772年,老年伏尔泰又投入到保卫人权、消灭败类的战斗中。他用真名发表了《关于康普小姐诉论的哲学思考》,要求恢复“南特敕令”给予新教徒的权利。1775年,伏尔泰写了《理性史赞》,概述了近代历史,他乐观地预言:开明的理性取得最后胜利的日子就要到来。1778年,84岁的伏尔泰回到巴黎,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巴黎剧院上演了他的新作悲剧《伊兰纳》,演员们在舞台上抬出他的大理石半身像,还为石像举行了加桂冠的仪式。同年5月30日,伏尔泰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