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北朝齐、梁之际,曾出了一位传奇人物。此人身为道士,潇洒山林,开创了著名的道教一脉茅山派。同时在中医药领域,潜心研究,建树极大,对于神农本草药学,做了精辟的注疏。同时他隐居深山,不忘积极参与朝政,足智多谋,深受皇帝倚重,被称为山中宰相,这就是著名的历史人物陶弘景。
陶弘景出身世家,年少就天资颖异,他十岁时候偶然得到晋代道士葛洪著的《神仙传》,羡慕不已,从此立志学道。二十岁左右,他以才华横溢,被聘为南齐的诸王侍读,但是他虽在朱门,淡泊守志,不尚交际,每日以闭门披卷读书为务。三十六岁时,索性辞官做道士,到茅山隐居起来。
梁武帝称帝后,对他非常赏识,欲请他出山为官,陶弘景就画了一幅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从此不迫他为官,但书信不断,每有朝政大事,辄来咨询,陶弘景识见非凡,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一生未娶,专心修道,为人少忧戚,节喜怒,他深慕张良,认为是“古贤无比”。他博览全书,又酷爱书法、00、与松竹为友,曾多次游历名山大川,遍访隐士高贤。
陶弘景以85岁的高龄去世,据说去世时身体柔软,屈身自如,颜面如生,异香满室,令人惊慕。也许已达道家的最高境界,羽化登仙了……。
陶弘景酷爱大自然,同时期的另一位名士,风流俊赏的谢灵运与他关系甚好,两人都喜爱陶然于山水之间,怡然自乐。一次陶弘景在回复谢的信中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他向谢中书,也向千载之下的我们,娓娓述说了那“山川之美”:从飘逸入云的高峰到石可见底的溪流,是无处不充盈着清雅的空间。从青翠的四季到每个风晨月夕,是无刻不充盈着纯洁的时间。如此寄傲山林,超然于功名利禄、是非得失之外,真是道尽了隐士的风流潇洒啊。
自古以来,读书人受儒家正统思想熏陶,莫不以致仕做官为最高的人生抱负。从正面来说,这是读书人的社會責任感体现,从负面来说,财色名利,随之而来,诚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孔子也赞叹隐士的廉洁自守。
陶弘景,作为隐士,修仙得道是其最高的人生价值。同时,他也身怀济世心,不忘匡扶社稷,所以才会不辞辛劳,居其实不居其名,在幕后协助皇帝,管理天下。他虽弃官归隐,却慈悲怜恤。以其精通医药,赡恤衣食无着的贫穷之家,救疗疾恙困迫的危急之人,常常“朝夕无倦”,故深受时人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