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听老子的天经地义,直到现在也有很多人抱有这种想法。但中国还有句俗语,叫做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排在沙滩上。当父亲老了,儿子长大了,父子冲突就会愈演愈烈……。
纵观历史,唐朝李隆基父子的关系很有代表性,他们一直游走在爱与痛的边缘,至死不能解脱,是千万权贵父子的缩影。其实李隆基和李亨,并非全然政治斗争的机器,而是父子灵魂的碰撞与救赎。
第一个典型事件就是太子妃被废事件。
当时李林甫当道,他要扶立武惠妃的儿子寿王为储君,千方百计的陷害李亨。一次,李亨与太子妃哥哥私下聚会,被李林甫以谋反罪告到了李隆基那里。
这件事最后以太子休妻为结束,李亨为了保全自己,牺牲了自己的爱人。但如果不是李隆基开口,“吾儿无罪”,李林甫不可能在位19年都动不了李亨。
李亨不倒,背后是李隆基对他既提防又信任的矛盾,幸运的是最终信任战胜了提防。
儿子总会长大,长期忍辱负重,活在父亲可怕的威严之下,李亨变得唯唯诺诺,没有主见。很快,这种性格就在安史之乱后给父子带去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叛乱时,李隆基父子逃亡马嵬驿,大将陈玄礼带兵造反前,事先和李亨打了报告,但李亨既没有应允,也没有反对。像李亨这样性格的人,无声既是支持。于是才有了贵妃之死,以及后来的太子灵武继位。
李亨一边哭诉自己不想当皇D,一边又被架上了皇D宝座,这不能全然怪李亨演戏,此时他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既不想伤了父亲,又不想失去权力。不过,矛盾很快就化解了,他对权力的渴望战胜了对父亲的愧疚。
李亨对李隆基的愧疚并没有完全消失,反而随着生命的一点点消逝而变得越来越强烈。
在收复长安后,李隆基成了太上皇住到了兴庆宫,李亨在宦官李辅国的压迫下,逼着李隆基搬到了甘露殿。在前往途中,要不是高力士保护,李隆基恐怕就被李辅国的禁军伤害。
更残忍的是,李辅国驱逐了高力士、陈玄礼、玉真公主等李隆基的所有身边人,此时的李隆基深刻感受了一句话:哀莫大于心死。于是他开始闭口不食,没多久便一命呜呼了。就在李隆基去世的13天后,李亨也随之而去。
在李亨最后的日子里,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愧对父亲,想去弥补却又无计可施,他早就被李辅国压制住了。这或许就是天意,李隆基塑造了软弱的李亨,而这样的李亨也害了他自己。
相比其他帝王父子,李隆基和李亨算是温和的,没有政变、没有流血、没有父子倒戈相向,但在稀松平常中却也处处可见父子二人的尖锐矛盾。他们都想改变,却也什么也改变不了,这就是中国绝大部分帝王父子的缩影和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