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稚子的人都有体会,现在的小孩即使还不满周岁,就非常活泼好动,没有一时闲着。凡能够着的东西,都会快速取来把玩,而专门给买的玩具,却丢弃一边不管。另外,身手也很矫捷,攀上爬下的,对啥都充满好奇。
这样的多动,在我们小时候,是要归于“不老实”一类的“坏小孩儿”。再通俗点说,这样多手多脚的孩儿,也有个俗语来形容,那就是“扒天上地”。老家所说的“扒天上地”的“扒”字,此处读bā,应是借用,在现代汉语中应无此义。这里的“扒”,指的是攀爬、翻越,比如“扒墙”,就是00头。
“扒”字从手、八声,用手掰而欲分是扒之范式。扒的本义为掰住、把着,如:“扒车、扒墙头儿”等。亦指抓着,用手指紧紧扣住。比如:“扒着栏杆”。由本义的“掰住”又引申为“掰下、剥,脱”,如:“扒皮、扒掉伪装”等。
其实,扒是个多音多义字,除了读bā外,还有pá。有个成语叫“吃里扒外”,这里的“扒”字,就读作pá,意思是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却为那一方面卖力。也指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告诉对方。据称其最早出自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第一部:“人心隔肚皮,备不住有那吃里扒外的家伙走风漏水,叫韩老六跑了。”。
其三,表示的是一种行为,意指窃取别人身上的财物。如:“扒窃、扒手”。“扒”作行窃之意时,原字形为“掱”,所以,乡间呼小偷为“三只手”,也是意有所本的。
除了上述含义外,“扒”字在我们豫南乡下,还有许多形象的表达,比如“扒门框子”。“扒门框子”的大致意思是,形容一个人“窝里横”,为人不实,不懂礼数,比如坐桌时分不清主次,自己置贵宾于不顾抢坐上席。出门在外面,也干不出什么长脸的事,还尽给家里或家族跌份儿,是谓“家门不幸”之兆。
再者,就是流传久远的“扒灰”一词。扒灰又称“爬灰”,是一个形容乱伦的词语,而且是专指公公和儿媳之间的。《吴下谚联》释其由来云:“翁私其媳,俗称扒灰。鲜知其义。按昔有神庙,香火特盛,锡箔镪焚炉中,灰积日多,淘出其锡,市得厚利。庙邻知之,扒取其灰,盗淘其锡以为常。扒灰,偷锡也。锡、媳同音,以为隐语。”清代李元复也说,爬行灰上则膝污,“膝”与“媳”偕音,故“扒灰”即“污媳”之隐语关。于“扒灰”一词的来历,也有许多种故事传说,流传最广又最好玩的就是关于王安石的。由于大家太过熟悉,在此就不再赘述。